◎ 宋 峥
当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时,学生会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甚至说“要你管”;当激情满满地想把人生哲理传达学生时,学生却不屑一顾;当意兴盎然地把自己想法告诉学生时,学生却给“闭门羹”。面对上述问题时,怎样管才能让学生接受?才能“管好学生”?
“管好学生”需要有一个“火候”,即要有一个好的时机。把握准了这个机会,学生才想和老师说话,才愿意和老师说话,才能和老师好好说话。老师才能从谈话中知所知、得所得。学生才能消除禁忌、畅所欲言、言所敢言,才可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理解老师的苦衷,这时老师管学生,学生就会言听计从,老师的管理工作才可能顺风顺水。首先,在非管不可之时坚决要管。因为有些事若不管,就会给学生和集体带来危害,所以遇到比如安全方面的事,就要果断,即使学生不高兴,也要理直气壮地去管。其次,在可不管之时最好不管。从上述角度来说,乍看对学生有些放任自流,老师好像在混日子下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其实不然,因为有些事,在成人眼光中或从当时情况来看不太合适,但从学生角度来看却有合理性,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好不要管。若老师事无巨细地所有的事都管,当有非要管的事出现,可能就不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与重视。
“管好学生”要有一个限度,即要有一个范围。若超出了学生可以接受或谈话的范围,就超了管理的限度。弦紧了绷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每逢此时,学生就会在谈话中体现出更多的谨慎,以戒备心理对待与老师的谈话,因此老师管学生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首先,在不经意间进行管理。学生最不喜欢老师在办公室教育学生,这样学生会在心里高度提防,神经绷得紧紧的,处处都有受批评的心理,管理的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当不经意间进行的话,学生与老师的谈话在轻松状态下发生,管理的目的在不经意间也就达到。其次,在举手投足间进行管理。管理学生不要老是在班会或其他场合郑重其事地进行,虽然上述方式可以体现管理的严肃性,但往往效果不太理想,因此可以在举手投足间进行,比如在课间或去宿舍、回家的路上,场合的随意反而会增加管理的效度。
营造和谐的氛围会为“管好学生”提供一个环境。在和谐氛围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进入被管理角色,这时其非常在意老师表现出的一个个眼神、一个个表情和一个个行动,这样就能很好达成情境管理学生的目的,也就会获得较好的管理效果。首先,最好在具体活动中进行管理。在一些具体活动中,学生的心态是放松的。通过活动主题熏陶学生,用活动内容感染学生,用活动形式鼓动学生,这时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受到活动的影响,由此达成“管”而“不管”的目的,以及获取“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管理成效。其次,最好单独和在小场合进行管理。孩子不论大小、性别,都存在一些隐私,所以要顾及学生的隐私,当然场合也要相对讲究一些,要么是在小场合,要么单独进行,这样学生的隐私得到保护,学生的安全感增强。
若老师毫无选择地拿平时管理中的常规话题去管理学生,千人一腔、千人一面,学生就会困倦,也会反感。所以要想“管好学生”,找准一个恰切的话题,至关重要。有了恰切的话题,学生可以就这个话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当共识形成的时候,就是管理成功之时。首先,话题要因人而异。有的老师管理学生时,总是一副面孔、一个腔调、一套内容,学生一听就厌倦、瞌睡,这样的管理肯定没有共同语言。所以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与思想状态,绝不能断然下结论。有时老师一句不甚恰切的评价,可能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习的积极性,以致失去与学生谈话的机会。其次,话题要接地气。学生最不喜欢听老师说教,比如一副官腔或一堆道理。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管理才会自然而然地接地气。
有些老师常常抱怨,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地对待学生,而学生却不领情,甚至不理解。为什么学生管不好,甚至不好管,这样低效甚至无效的管理,常常“冰冷无温度”。首先,要增加“情感”凝合剂。在实施学生以及班级管理前后,要有足够“情感”铺垫。师生“情感分享与交流”是管理的厚实基础。情感交融不仅可以创造管理氛围,更可以构建复杂、高强度认知所需的“营养剂”,所以提高“管好学生”的能力,应从改善师生情感状态着手,这样就会事半功倍。真正有效的管理,一定从情感生发,关注学生的兴趣、喜好、好奇心,或有意义及价值的目标设定。情感的驱动力越强,学生自我管理的动力就会越足,所以不应忽视情感在“管好学生”中的源动力作用。其次,要重视情感的饱和度与持久性。“管好学生”是长期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情感饱和度与持久性,不能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图形式、赶潮流,而要始终保持饱满的情感投入,有效凝合师生间情感,在饱满情感支持下,不断走向持久、稳定,这样管理的质量与效度才能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