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朝恒
为了缩小城乡办学差距,提高办学质量,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近年来我国大规模开展农村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其具体方式就是“撤点并校”,将教学质量差、生源不足的教学点撤并到中心学校。通过集中资金、校舍、教师以及教学资源,来扩大学校规模、改善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1]在此调整方式下,大部分地区根据因地制宜的政策,改善了部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但是,仍有少部分地区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没有从实际出发,硬性撤并学校、盲目新建校舍、撤并速度过快,违背了布局调整的初衷。
协作意愿、共同目的和信息沟通是巴纳德系统理论的基本三要素,笔者试图立足巴纳德系统理论,从囊括协作意愿、共同目的和信息沟通的组织系统出发,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可行性、出现的问题和优化对策进行分析。
巴纳德的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地协调活动和相互影响的系统,任何一个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行都离不开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沟通信息三个核心要素的完善。[2]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有效进行必然离不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家长和学生等多方的理解和支持。巴纳德认为,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通过提供有效“诱因”能够保证系统的内部平衡,“诱因”是目标成功后个体可以获得的利益。“诱因”又可以分为来自外部的诱因和来自系统内部的诱因。国外校际合作改革的成功,无疑为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持续,提供了外部的诱导,起到启发作用。另外,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已进行了十余年,虽然存在撤点并校速度过快等问题,但是改革取得的巨大成效也是有目共睹。大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调整后,促进了地区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农村学校的规模效益,也促进了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3]以上因素无疑也是中央政府坚持布局调整的内部诱因。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内部诱因,奠定了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协作可行性基础。
巴纳德的系统理论认为,组织系统就是为了追求共同利益、追求系统的平衡、追求共同的目的。[4]组织系统的目的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协作的方法,尽力实现组织系统中个体与集体确定的目标,这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的不谋而合。
从广义的目的来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国家从各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经济出发,为了将过于分散的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适当集中起来,在区域内重新进行合理规划,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从而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的管理水平,在降低教育成本的基础上,挖掘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最大价值。从狭义的目的来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
从广义和狭义的目的可知,布局调整最终都是为了发展农村教育,为了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改善农村学生教育环境,符合社会系统理论的人性基础,符合其以人为本的系统观点。从目的性出发,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具有可行性。
巴纳德认为必须将系统作为整体去看待,因为其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与其它部分相互联系。[5]为了促进组织系统的联系,完善组织系统沟通的连贯性和运作的整体性,信息沟通是其必不可少的因素。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不同成员的协作也只有通过信息的沟通才能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动态过程。而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同样是需要中央政府引导,地方政府执行,农村中小学配合,教师、家长、学生理解等多维统一,才能顺利施行的整体性教育改革措施。无论缺少哪一个环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都会面临很多问题。教育改革下的各个组成部分只有相互协作,本着共同的目的,从教育改革的全局性和整体性考虑,才能推动布局调整的顺利进行。在我国现阶段,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一直竭力有效指导,地方政府和教学点积极执行调整方案,家长和学生出于寻求更好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积极配合。从中央、地方、教学点到受教育者四位一体的贯彻执行,也为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供了整体上的可行性。
首先,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需要在确立协作意愿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各级组织间的协作系统。构建协作系统首先要做好上级部门和下级受众群体的沟通协作,促进上下级的信息畅通,连成一气。上级与下级的协作是建立共同目标、完善信息沟通体系的基础。国外一些政府部门为了相应地减轻家长及学生的负担,留住教师,因此给予偏远地区的教师和学生一些特殊的补贴。例如,美国对于偏远地区的教师给予丰厚的物质津贴,细化到衣食住行各方面。[6]法国针对农村偏远地区开通校车,根据学生需求主要为学生服务。[7]这些措施都相对减轻了农村地区学生上学的师资负担、经济开销和路途遥远等压力,以上国外的措施的成功实施,为我国上下级部门的协作提供了经验支持。
其次,要促进平级间的沟通协作,学校间合作办学。世界银行发起的田野研究显示,学校覆盖范围超过 5 公里时,学校附近村庄的入学率就会直线下降;而学校按照每一公里的覆盖范围建设时,又会产生许多被忽视的地区。[8]由此可以看出,在农村地区,由于地势、经济、文化发展等多项原因,学校的布局调整面临着多项严峻的挑战。在建立校际协作系统方面,可以学习英国教育改革关于中小学校际合作的经验。为了整合地域资源,进行地域合作、跨校联合教学或建立学校集群;鉴于乡村地势的挑战,基于共性的合作,规模较小的学校建立联合伙伴关系,进行合作教学并合作解决学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整合教师资源,进行学校专长的合作,推进教师之间的跨学校交流;为了缓解教育投资成本压力,进行学校文化的合作,进行公私立学校的合作办学等。[9]同时,在我国,地方平级政府之间的协作也是必不可少。我国地大物博,人口密集,教育资源需求量大,全国30多个省份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必然需要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协作和互相交流学习。
在宏观上,确立合理规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建立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保障体系的目的。农村教育事业要发展,就必须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校的布局,按照教育成本与教育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合理规划投入与产出的结果。农村中小学校并不是规模越大,经济效益就越高。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布局调整必须考虑到各地农村经济实力、自然条件、农民收入等多方面的因素,根据现实因素调整办学投入和办学地点。布局调整的合理规划,对制定教育总体规划、办学规模扩展形式、改善办学条件以及教育经费拨款政策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合理规划有利于实现教育投入最大限度地利用,避免浪费,也利于最大范围地吸收生源,在尽力解决交通问题的基础上,给予更多农村学生入学的机会。另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问题,原因在于农村的教育投入不充分,农村的寄宿条件得不到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相对较差留不住教师等。为了保障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村教育投入的监督,保障农村教育投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在微观上,要确立保障农村教师和学生双重利益的目的。学校的正常运转需要教职工的参与度和学生的入学率来维持。一旦教职工不能正常教学,或者学生量不足,学校就不能实现正常教学,或许就面临“撤并”的危险,同时也浪费了教育投入的成本。由此,吸收更多的年轻教师支持农村教育事业,是缓解农村缺编现象、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利手段。而在学生利益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学生的资助力度,除了提供学杂费、伙食费、交通费等补助外,还应该建立寄宿制学校和开通校车等服务。
通过宏观上对布局调整的合理规划,在投入和微观上对布局调整相关群体的利益进行补偿,有利于营造全民一心支持布局调整的氛围,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央、地方、教学点乃至整改利益群体对布局调整的认同和支持。
构建能够实时反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动态的信息沟通体系,是保证布局调整改革顺利进行的纽带,是保障各级成员协作和共同目的达成的桥梁。而构建合理的信息沟通系统,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建立畅通的信息宣传系统。布局调整的目的是优化农村中小学资源,本着为农村学生服务的原则,其信息决策必然应该被农村受教育的相关群体熟知。并且信息的传播速度应该远远快于决策的实施过程,必须保证受教育群体有相当充足的时间去消化整改信息、接受整改信息以及为整改做好物质和精神准备,以提高受教育相关群体对布局调整的接受度。同时,广泛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试点试验、反复论证,以期获得较好的教育经济效益,并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和认同。
第二,在布局调整过程中建立实时的信息反馈系统。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既要考虑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现实问题,还要考虑到农村学生的经济负担、学习环境等问题。建立为地方等下级组织成员反馈布局调整需求的信息反馈系统十分必要。布局调整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调研农村当地社会、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统筹。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农村教育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坚决制止地方不合理的“扩建”或“撤并”行为,同时应该充分接纳与整改相关受众群体的呼声。信息的上通下达是保证布局调整共同目的达成的重要基础。
第三,布局调整时,建立完善的信息评估系统。决策信息的顺利传播和受众群体呼声的反馈,并不意味着布局调整已经顺利实施。为布局调整阶段性成果建立信息评估系统,是保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深入腹地的关键因素。为布局调整建立深入农村地区的信息评估系统,既能杜绝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机会主义倾向,也能进一步了解受教育群体对于布局调整的真实需求,以及布局调整是否真正为农村地区带来教育资源优化等实际功效。还要对各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及其工作进展进行监督与评估,深入农村地区调查研究、广察民情、了解民愿,确保各地能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推进其布局调整。可见,建立信息评估体系,是衡量布局调整实际功效的得力戒尺。
一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组织内部平衡和外部适应,管理的艺术就在于将内部平衡与外部适应结合起来。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政府的作为,在确定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对地方和下级部门进行多方位协调和有力控制,运用宏观调控、合理规划、构建信息系统等多种手段,来实现布局调整的有效管理。通过内部协作意愿的达成、信息系统的构建以及外部共同目的的建立,四维组织成员的配合、支持和共同努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将会推进农村教育走向另一个高度,有利于消除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