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学教育的发展问题及其变革路径

2017-08-15 00:50黄金强
中小学校长 2017年12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乡土学校

◎ 黄金强

现今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截止 2015 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已达56.1%,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也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成果。城镇化“洪流”冲击了绵延几千年的乡村文化、乡村文明和乡村教育。社会进程无法阻挡,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关注乡村文化的消失及其对乡村小学教育带来的影响。在城市化“高速列车”上,乡村小学教育是被落下的“乘客”,以致“学校越来越空、学生越来越少、教师越来越老”。文化是从乡土中孕育而来的,但随着乡村的衰落,文化传承和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与乡村文化密切相关的乡村小学教育,也难以逃脱上述的命运,由此引发对乡村小学教育的思考。

一、乡村小学教育的发展问题

(一)乡村文化日渐萎缩

乡村学校因为根植乡村文化而立名,乡村文化滋养乡村学校,乡土气息涵养乡村学校。正是因为有了乡村人民的勤劳、质朴,才有了朴素、纯美的乡村小学教育。乡村文化的衰落、萎缩,会让乡村学校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当下的乡村面临人口锐减问题,接受外来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双重冲击,特有的乡村文化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越来越多的进城潮与务工潮,让老年人成为乡村社会的孤独守望者,但他们却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与代言人,在他们身上镌刻着深深的乡村文化痕迹。然而随着他们的“离去”,乡村文化也就带入泥土,因为当下乡村已经几乎看不到与老人们朝夕相处的年轻人。乡村文化的传承主要靠感染和熏陶,缺少这样的路径,就会让文化出现断层。乡村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乡村文化的发展现状也让乡村教育走上发展的窘迫之境。

(二)乡村小学教师疏远乡村文化

过去定义的乡村教师:教书在乡村,生活在乡下,根植在乡土,他们是乡村中的一员,熟悉乡村生活,热爱乡土气息,了解乡村孩子,与乡村文化密切融为一体。然而,当代乡村小学教师却与乡土情怀日渐疏远,尽管教还在乡村,但却生活在城市、扎根在城市。大多在工资待遇大幅度提升之后,离开乡村生活,到就近城市买房居住。白天开车到乡村学校上班,下班开车回城市生活,周末定居在城市,因而渐渐习惯用城市人眼光衡量乡村,随着时间推移不再熟悉乡村,不再热爱乡土,不再了解乡村文化背景,乡村成为其工作的处所,他们无法融入乡村生活。乡村小学教师“身在乡村,心在城市”现状较为突出,因为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了乡村文化的烙印,自然也就无法担任传承乡村文化的重任,因而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他们是生活在城市的新型乡村小学教师。另外,乡村小学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仍然按照城市化的培养方式。外出培训听的是城市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看的是城市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学的是城市学校前沿的教学理念,完全被城市化理念洗礼,虽然由此乡村小学教师在理念和视野上有了拓展,但他们的发展更应基于乡村文化,即基于乡村小学教育的实际,重构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因此,乡村小学教师培养的主政机构应深挖乡村文化内涵,开展适合乡村小学教师的校本教研,走适合乡村小学教师发展的培训之路。

(三)乡村小学学生脱离乡土气息

乡村学校当下面临的另一局面就是“不乡不城”现状。乡村学校处在乡村但经常用城市化标准衡量自己,上级行政部门也经常会用一套标准,检查、督导所有学校。本应体现乡村特色的教学,经常被城市化课程所束缚,使得乡村学生置身乡村小学教育,却得不到乡村文化的深层滋养,置身乡土却触摸不到真实的乡土气息。20 世纪 80、90 年代,乡村大规模的撤点并校,让乡村学生过早进入寄宿制和坐校车奔波的非城镇、非乡村的学校生活。诚然,撤点并校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优质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但孩子们课余时间却被坐校车或寄宿制学校生活侵占,剥夺了学生与乡村密切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学生放学后的田间游戏没有了,与家人农田间的劳动没有了。随着社会发展,父母也很少让孩子参加田间劳动。孩子们没有了乡村的实践,没有了与乡村接触的机会,尽管身在乡村,但与乡土气息日渐脱离。另外,孩子们上学的追求目标就是要逃离乡村,过上城市人生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正视乡村教育现状。只有准确把握乡村小学教育的发展脉搏,才能定位好乡村学校的坐标点,才会找到乡村小学教育的“突围”之路。乡村学校的定性要姓“农”,办学理念要根植乡村文化。乡村学校不要用城市办学理念和标准衡量自己。

二、乡村小学教育的变革路径

(一)植根乡土优势,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只要拥有一颗热爱自然、热爱乡土的心,我们随处都能发现乡村的诗意和美好。这就需要我们把发现乡村的美,融入平时的教育教学。学生在乡土气息中体验生命的轮回、感受四季的变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陶冶思想情操要沐浴自然风华,接受乡土人文的熏陶。乡村这方土地成为了学生情感的宝库。农村学校置身乡土,师生都来自乡土,丢掉乡土之基,斩断与乡土的精神脐带,必会成为精神上无根的人。根深才能叶茂。乡村教育要植根乡土,办学理念彰显乡土优势,从丰富的乡土资源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才是正确的发展之路。

(二)挖掘乡土资源,开发体验课程

我们充分挖掘乡土资源,开设系列“乡土体验教育课程”:为了让孩子们感受生态校园的气息,在学校里养殖几十只兔子、数只大鹅和小鸡——开设“校园养殖体验课程”;为让孩子们接触大自然,感悟体验万物的美好,走进原野,走近花花草草、虫虫鸟鸟,感受春天的气息,每年一度“找春天”活动之时,全校师生徒步 20 公里,沿河顺道,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陶醉于春天的盛景,在净化灵魂的同时培育美感——开设“乡村春天体验课程”;每年夏令营让孩子们走近城市公园,体验生活变化的美好,感悟家乡美,教育他们热爱家乡,领略黄河三角洲的壮美——开设“乡土夏令营体验课程”;每年 10 月隆重上演“与秋天的约定”大型户外郊游野炊,我们自备炊具、徒步行军,以中队为活动单元,进行野炊活动——开设“与秋天的约定体验课程”。在上述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充分挖掘乡土资源,通过系列体验课程达成育人的目标。

(三)弘扬乡村文化,促进内涵发展

在长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丰富的乡村文化。当下村级校点撤并;统编教材内容与乡村生活很少相关,导致孩子们远离乡村文化。当下提倡传统文化教育,乡村小学教育可以充分挖掘乡土资源,主动探索乡村文化传承的路径,让学生享受乡村文化的滋养,由此达成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也是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学校周边村庄有着浓厚的书法文化底蕴,村子里上点年纪的人几乎都可以挥毫泼墨。广饶又是全国著名的齐笔文化之乡,因此书法文化极具特色,为了让书法文化在学校落地,我们鼎力支持开设书法培训课程,置入学校课程表;地方戏吕剧及部分非遗文化也作为课程,进入社团课程,由此形成民俗文化与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乡村小学教育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让课程传承乡村文化,让悠久乡村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乡村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校本教材,自然和人文资源极其丰富,乡村文化中存在的热爱家乡、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淳朴真挚等优秀品质,都是乡村小学教育可以不断开发的教育资源:编写学科拓展教材,比如乡土语文读本、乡村历史读本等;结合农业生产开发课程,比如蔬菜种植、家禽防疫、农村防火与自救等。在亲身体验中,学生会深刻了解家乡风土人情、山水草木,这样真正确立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怀。长大后无论走到哪里,家乡都是灵魂的住家。总之,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喊在嘴上的事情,应该通过课程融入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乡村小学教育要促使学生扎根乡土,由此奠定乡村文化传承的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乡土学校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乡土中国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学校推介
读《乡土中国》后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