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对教师群体特征的影响分析

2017-08-15 00:49
大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国际化群体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教育的对外开放政策,推动高等教育融入全球教育改革发展浪潮,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追赶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为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在此过程中,教师群体成为首先被影响、被改变的对象,在国际化环境中不断追逐更有竞争力的自我,同时承担着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社会职能,其群体特征也随之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值得高等教育管理者的关注与思考。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演进

当前,国际化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配合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在国家“走出去”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高等教育担当着培养国际化人才、建设国际发展智库、推进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职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将“扩大教育开放”纳入体制改革部分,明确提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思路,提倡“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一方面是通过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是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教育规划纲要》是进入21世纪以来,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与同期发布的科技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一起,共同成为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支撑国家战略的重要文件,对加快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起到了全面谋划的积极作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取向,来源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与世界各国进入深度交流合作的需要。

《教育规划纲要》的推行与落实,成为发布至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轨迹,国内各高校在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深化综合改革的进程中,皆将国际化目标作为非常重要的发展轴线加以强化。如北京大学将“十二五”时期作为学校“请进来”“走出去”的提升期,提出“要牢牢把握这一潮头,发挥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作用,切实提高‘请进来’‘ 走出去’的层次和水平”,同时设定了国际化办学水平的目标,要求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比例、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国内学生比例、国际合作论文比例显著提高,留学生质量显著提高,成为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全球化大学。[2]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近期发布的《2015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高校在国际化发展战略与定位方面,整体认知度较高,能够认识到国际化发展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在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中给予一席之地。尤其是985高校,100%在学校发展战略规划中对本校的国际化发展有明确要求,不仅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而且根据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了中长期规划(3年以上)和实施方案。”[3]

当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行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象征着中国对外开放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战略实施对高等教育领域提出更为迫切的培养国际化人才、培育国际发展智库的需求。因此,教育部近期又发布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作为《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配套文件,也是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在教育领域的落实方案。方案着眼于教育互联互通合作、人才培养培训合作、共建丝路合作机制等,在国家层面提出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举措的同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有序与沿线各国学校扩大合作交流,整合优质资源走出去,选择优质资源引进来,共同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能力。目前,各地各校根据各自的地域特点和学科特点,正在制定和推动一系列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国际化项目。外语类院校因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特点及国际交流合作的广泛开展,在教育国际化方面表现突出,对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反应也最为迅速,与沿线国家在教师研修、留学生教育、在职人员培训、研究中心建立等方面正在持续不断地扩展与深化交流合作,并将此作为“十三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国际化发展战略对教师群体的影响

为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提升自身办学质量和国内外影响力,许多高校制定并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一方面加快与各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研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将在地国际化作为重点发展方向,积极推动本校学生出国留学、教师出国研修、鼓励开设全英文教学课程、扩大学历留学生招生规模等,不断提高办学的国际化程度。有些高校将国际化作为办学的基本要求,专门成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对外联络沟通与对内整体协调,推动国际化战略的落地生根与枝繁叶茂。有些高校与国外知名大学在国内择地联合成立国际学院或研究生院,希望更多借鉴国外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模式,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中增强对国内优秀生源的吸引力。

各高校推行的国际化战略,尽管表现形式不一、推行力度各异,但基本上都能够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趋势,将学生的国际化、教师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管理的管理化等作为重要方面予以推进,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对教师国际化水平的一致关注。高校在整体战略制定中,将教师群体作为核心要素加以强调,以此带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全方位的国际化,这既符合教育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的客观现实,也符合高校办学以教师为基础的基本事实。教师群体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节点,前所未有地被裹挟到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之中,首当其冲成为被要求、被影响、被塑造的对象,其群体构成及特征也发生了根本变化。

第一,从高校教师入校资格来讲,具有海外博士学历的教师受到青睐。在瞄准世界一流大学、提高教师群体竞争力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将教师门槛从博士毕业提高到世界一流大学博士毕业,海外留学背景从教师招聘环节就已经作为一项具有权重的要求被列入招聘条件,尤其是985高校和211高校,这种要求就更为明确。如北京大学2016年实行海内外公开招聘,同样是招聘助理教授以上教学科研人员,光华管理学院的招聘条件为“在国内外一流大学获得相关学科博士学位以及国际高端人才”,新闻与传播学院提出“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优先”,考古文博学院要求“有国外留学与工作经历”,物理学院的物理海洋教学科研岗位要求“具有物理海洋学或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和2年以上国外博士后研究经历”。[4]与此类似,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其他985大学和部分211大学的招聘公告中,对于应聘人员的学历和经历,都突出了“海外”“博士”这两个关键词。对于外向型特征非常鲜明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外语类院校,外国语言文学类院系和其他涉外复合型院系的招聘条件,都明确要求“具有海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的条件。

第二,在校教师群体正在实现自身学缘结构的国际化。在高校国际化战略实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在校教师这个群体,他们大多并不具备海外留学经历,当年入职时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及与国际高等教育日益紧密的对接,猝不及防地成为自身发展的最大因素。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这种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全链条国际化展开过程中,面对教育对象学生的国际化,与新聘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年轻同事进行教学科研互动,计算学校职称评审中论文海外发表的权重,这些种种与自身教学科研活动密切相关的因素,都已经被国际化指标主导的时候,教师的国际化就不可避免。为了推进这个群体的国际化,各高校在激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访学研修方面,对能够申请到国外一流大学和机构的教师,给予了更大的支持政策。如中国农业大学为鼓励并积极推进学校与国外著名大学的强强合作和强项合作,在“青年教师成长工程”中设立了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每年选派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执行研修任务,提高业务素质、学术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项目包括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全额资助项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学校签约1∶1配套资金合作资助项目和学校资助国外项目等三个项目。从国家政策倾斜、学校资金配套等方面都做了充足的保障。[5]

第三,教师开展国际化的教学科研活动日趋增多。正如前两个方面所述,教师群体自身的国际化不是目的,促进课堂教学、科研活动的国际化才是目的,进而保障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的国际化水准,才能发挥高等教育在国家改革开放事业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高校使用全外语授课课程(不含外语类课程)平均门数为42门,门数最多的高校江苏大学达到635门,使用全外语授课学科专业数985高校最高为20.4% ,211高校最高为77.3% ,而中外合作办学的昆山杜克大学这一指标则达到100%。从国际交流合作开展情况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与其他国家开展教学科研合作已经不是中国高校单方面的需求,世界也需要了解发展变化中的中国,通过双方意愿的良性互动,各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频率、范围、项目都明显增多。2015年,通过学校办理的短期出国考察、访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专任教师平均为115人次,最多的为上海交通大学,达到6394人次。教师群体是这些国际合作的主角与受益者,无论是参加国际研讨会,还是参与国内外联合开展的研究项目,对教师自身学术视野的拓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与各国学者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也成为教师直视差距、追赶学术前沿的巨大动力。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来看,国际化发展战略是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必由之路,在国家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竞争力的过程中,这一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教师国际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据2015年高等教育国际化数据统计,985高校中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平均值为309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11.8%,211高校具有海外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平均值是117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7.5%。随着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教师群体以上这些变化还会更为显著。

三、国际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群体特征分析

高校教师群体是社会群体中的高知群体,知识结构和话语体系与其他群体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对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的形成和转向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呈现出独立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自省意识较强的群体特征。随着国际化战略的推进,高校教师群体与教师结构的变化,使高校教师的群体特征在保持特点的同时,显现出一些新的值得关注的变化。

第一,教师群体受国际交流交往中的多元化思潮冲击,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社会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当今世界,各种文明与文化交织汇集,不同价值与观念冲击碰撞。高校教师面对日益增多的国际交流合作,影响这个群体的外在因素就随之扩展,不仅限于国内社会环境,还包括复杂多样的国际社会环境,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对教师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从国内环境来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各阶层面临着新一轮的利益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新媒体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媒介正发生着一场深刻变革。高校青年教师以及专家学者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显著特征是其从事智力劳动,致力于学科专业某个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培养人才成长和促进社会进步为己任,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比较关注,因此其思维也比较活跃。从国际领域来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地区性的新闻与事件有可能成为全球话题,跨文化的国际比较研究越来越成为主流,同时,通过地区协作与全球合作,共同改善和改变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成为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及民间组织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愿望所在。高校教师发展的国际化导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互动的进展,但在国际交流过程中,西方主流价值观和一些非主流的价值观自然而然地随同各学科专业领域的交流影响着教师群体,而海外归国博士及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因大多有着西方留学或工作经历,受所在国家文化传统与社会群体认知影响更多一些, 因此在国际对比或不同制度文化中研究思考问题成为高校教师群体的思维惯性,尤其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教师群体。面对日益庞大的思维活跃、全球视野的教师群体,传统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出现乏力与迟滞现象。

第二,教师热衷于参与新型科研组织,高校原有组织作用正在逐渐消减。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把自己定义为某类社会组织成员,并把这种社会类别成员的典型特征视为自我的心理表现和过程。作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社会认同是个体所获得的一种群体成员资格给他带来的共同价值和情感认识,从而形成了社会认同感。[6]教师群体在当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以追赶学科研究前沿、对话一流专家学者作为高校教师群体的典型特征和获得社会认同感的重要方式,而通过科研组织形式的变革以推动跨学科研究正在形成气候、并获得广泛认可。从大学职能而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三大职能的实现,在相当程度上也需要依靠团队建设来实现,国家层面也在积极推进研究方式从“独舞”到“群舞”的变革。《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提倡,要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构建团队协同攻关与个人自由探索并重的研究项目体系,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目前,国内大学正在积极推动组织变革,实现各类研究平台的搭建,为教师提供多领域、多元化、多视角的研究机会和研究项目。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为推动综合改革中四大学科集群的实现,先后成立聚焦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区域与全球治理、比较文明与人文交流等四大研究领域的高等研究院,将相关院系人员通过项目吸收到其中,从而实现学校、企业、政府等各方研究资源和国内外研究资源的整合。其他各高校类似这样的新型研究机构也都根据各自的发展目标以不同组织形式出现。这种方兴未艾的团队组织,区别于传统的高校院系组织的设置,是以学科发展、研究项目为核心,吸收国内外各方研究力量,打破人员界限和研究壁垒,促进研究人员自由流动的临时性组织。有的研究者认为,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团队不仅具备共同目标、相互依存、分工合作、责任共担等团队的共同特征,还具有崇尚创新、培养人才与发展学科的特征。[7]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师团队组建方式,高校科研团队对教师的吸引力、影响力日益增加,与此同时,传统的以院系教研室为单位的组织正在式微,其组织作用进一步被消弱。

综上所述,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影响,高校教师群体以及组织机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高等教育管理如何根据变化着的教师群体,尽快调整传统的教师管理理念,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教师发展项目,积极搭建各类教师交流合作平台,在服务好教师群体发展的同时,在教师师德师风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做好相应的管理约束、引导教育工作,形成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和成熟稳定的教育机制,是现阶段及今后高等教育需深入探究与创新实践的重要方向。

注释: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人民出版社,2010:48-49.

[2]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十二五”规划[EB/OL].http://162.105.205.76/Category_71/Index.aspx.2016-12-16.

[3]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EB/OL].http://survey.ceaie.edu.cn.2015-10.

[4]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2016年度北京大学各单位招聘启事[EB/OL].http://hr.pku.edu.cn/rczp/js/jxkyry1/2015-12-27/44209.htm. 2015-12-27.

[5] 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实施办法[EB/OL].http://rsc.cau.edu.cn/art/2011/9/9/art_327_63532.html. 2009-04-29.

[6]王彦斌.管理中的组织认同:理论建构及转型期中国国有企业的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7.

[7]刘慧琴,彭方雁.融合与创新:研究型大学科研团队运行模式剖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5):91.

猜你喜欢
国际化群体发展
聚焦港口国际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