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氛围和精神状态的表达。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高等学校的物质财富、组织制度和精神产品,[1]它是高等学校师生生活和存在方式的总和,它的主要影响对象和发展主体为高校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是一种具有独特性、多样性、融合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的文化类型。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来展示:1.智能文化,这主要表现为高校办学的智力水平和能力层面,比如科研学术成果、学科体系建设、课程结构设置、评估体制和管理机制等。2.物质文化,主要是高校教育教学设备,生活和文化设施。3.规范文化,指高校的校风、校纪、道德规范和文明章程。4.精神文化,指高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观念,价值观念,师生的精神情况和心态等。[2]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通过对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时代主流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造逐渐进步和完善的,它是一所高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独特性标志,是凝结高校师生和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理念的主要力量。
1.时代性
首先,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人才需求状况、科技发展要求和经济建设方向,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也是在经济政治发展要求的范围内进行建设和发展的。其次,高校校园文化体现了一定时期的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群体的思想特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风格以及行为习惯,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社会人群的精神风貌和活动状况。最后,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设施和设备,比如图书的馆藏、体育馆的建设,多媒体平台的创设以及健身器材的设置反映了一定时期人们对知识追求的广度和深度,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和生活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工作方式的便利性和信息化,这都是高校校园文化时代特征的体现。
2.继承性
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传播知识,文化,科技和技能的活动,一方面是对国内外优秀古典理论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也是对时代主流文化的批判性吸收和创造。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智能文化层面体现了对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以及管理活动的运行都是在科学的教学理论、管理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当代教育发展的特征展开的,[3]这说明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古典的、优秀的理论的指导,它是对优秀的、科学的教育理论、管理理论以及社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3.创造性
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是对优秀古典文化,现代经典文化和时代主流价值文化的吸收、继承和再创造的过程,它是在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彰显自身发展价值的基础上保持发展的独立性、独特性、创新性和优越性的。它通过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来凸显自身的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向,同时又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指导下实现对校园文化的批判发展和再创造,以满足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改进、教学水平的提升、管理秩序的完善、评估监督体系的优化,最终达到从整体上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目标。
帕森斯的社会功能理论认为,整个社会体系依赖于共享价值的实现。高校校园文化是实现高校优化发展的重要价值资源,探讨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明确校园文化的建设意义,对加强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教育导向功能、娱乐调节功能、开发创造功能和激励凝聚功能等四个方面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做阐述和分析。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形成积极稳定的学风、教风和校风的关键,“风以化人”就是指代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高校全体人员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稳定积极的教育作用。[4]高校不仅仅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师生人格塑造、品行修养、意志锻炼与思想建设的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可以对师生观念教化和精神人格的塑造起到积极意义,对广大师生和管理人员的人生成长与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寓教于乐的重要功能。[5]一方面,它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教师朗诵大赛和各类学生竞赛可以调动师生的生活热情,有利于他们情感的宣泄和才能的展示,为紧张、单调的教学和学习生活增添一些乐趣,同时也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发现美、感受美的激情和创造美的欲望,这对于调节师生精神状态,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保证其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娱乐调节功能有利于高校全体成员文化修养水平的提升和道德情操的不断改进,思维能力的增强以及高校管理秩序的改善和优秀主流文化和经典文化的再创造。[6]
高校校园文化蕴含着多种学科知识的建设和多种能力的培养。例如高校会经常举办一些创新创业大赛,一般包括科技发明、学术科研和创新讲座等项目和活动,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与开拓精神,培养他们的探索与钻研的热情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这种开拓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实现文化的开发与再创造。另外,高校学生丰富的业余活动通常促进者课内文化知识的学习与巩固,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智能的开发与进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有力的促进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开发创造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十分强大的激励作用和凝聚力,无形之中会成为一所高校的文化品牌。首先,优秀的积极的高校校园文化会增强高校学生、教师、科研人员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这一方面是因为良好的文化氛围满足了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学习工作的热情;另一方面是因为浓厚的文化氛围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能够将文化的教化传递至人们内心深处,使其在考虑自身利益和能力的基础上有选择性的接受、吸收和运用。其次,校园文化具有很强大的向心力作用。高校是一个具有独立性、发展性和独特性的优越群体,人们常常在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基础上,对其办学理念、教育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制度规范等表现出赞同和支持的态度,这使同一高校的人群在思想意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这是他们能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在观念上相互认同的基础,也是高校管理秩序得以维护,高校精神、文化、形象和理念得以传递,高校维持稳定,健康,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校园文化的激励凝聚功能的发挥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高校校园文化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它以自身多样化、独特性的发展促进高校成员自主选择性、自发创造性和自觉塑造性的激发与调动;另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规范、学术伦理、行为规范和良好的学风、教风与校风形成,有利于高校文明的稳定的管理秩序的形成于维护。高校校园文化具体地讲通常指良好的校园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文明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的文化生活等方面。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具体内容着手,采取必要的措施,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优化建设,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7]是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实现高等教育健康、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途径如下:
良好的校风是推动校园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而营造积极的精神氛围就是要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效应。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精神产品的创造。高校内活跃、自由的学术风气;紧张、严谨的学业竞争;热烈、坦诚的教学研讨以及和谐有序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都需要心理效应的推动。其中目标心理效应、领导行为示范心理效应、公平心理效应、情感补偿心理效应以及从众心理效应都将对良好校风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明确共同的组织目标的建立和阶段性小目标的实现,会激发人们的积极情绪,使人们的精神状态进入奋发向上的良性循环,也会增加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领导人员,管理者和教师往往起着榜样示范的作用,教师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领导的以身作则,不但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教化作用,而且对良好的行为风尚的形成具有有力的推动作用。尽管高校不同成员的条件、能力和水平状况不尽相同,但是组织应当为每个成员的发展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并努力做到赏罚分明。“以学生为本”是高校应当坚持的办学理念,情感因素在群体和组织的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效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可以促进和谐的高校人际关系的实现与和谐型高校师生关系的建立。高校成员之间的情感共鸣可以起到激励作用与教育作用,对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思维意识、心理状态、精神风貌以及价值取向都是在人际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发扬民主,改善高校人际关系是构建高效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首先,在高校的人际交往中应当加强民主意识,坚持公平原则,强调人格的评定与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只有实现这种观念上的更新才能提升人际交流的价值量与有效性,同时才能增强高校的民主精神,提升高校成员的人际交流技能,促进发展人、关心人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的建设。其次,在高校的学术交往中,应当坚持“自由平等地探讨和真诚密切的合作”的理念,激发群体创造意识。[8]因为,个体的自由平等探讨会打破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和思维定势,使人们摆脱思维惰性,实现创造性发展与创新型探讨。活跃并且敏捷的思想交锋是一种竞争也是一种合作,这种交往不是以权力为核心而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和对知识及真理的追求为价值核心,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成员对共同志向和理想人格的追求。最后,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还应当重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和学术中的人际关系以及以管理者为主导的管理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术科研、教育教学和学习活动中的模范作用和领导者在高校管理中的形象塑造作用,努力使学生形成集体主义的伦理观和价值观。[9]
高校社团组织一般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但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发展兴趣,而且调节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此外社团活动开展与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强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具有启迪心灵的作用。社团活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协作意识、民主意识,能够营造比较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英语,文学,素拓俱乐部,专业社团的建设,以及一些体育社活动的开展往往扮演者形象生动的文化塑造者的角色,这不仅能够从心灵上满足高校师生的发展需求,还能够开发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活跃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设计思维,并能够带动他们将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出来的创新性思维和科研的热情运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达到寓学习于娱乐,寓娱乐于学习的良好效果。
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合理的组织体系的指导和管理来加以保障,目前高校的校园文化组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性机构,比如学生会、宣传部等;二是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的非正式学生组织,这些部门应当改进各类文化组织的功能和特点,尽可能组织文化达到政治性、专业性、娱乐性和知识性相结合,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骨干队伍应当保持社团组织建设的连贯性和持久性,使其成员能够不断的从事研究活动,提高自身能力和相关技能。[10]此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完整性和协调性,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高校校园组织体系的建设是融校园文化建设于育人和管理之中的深刻体现,对于维持高校有序的丰富的社团活动,建设多样化创新性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及民主科学的学术氛围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是与精神文化环境相辅相成的,高校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包括园林绿化、建筑设施、生活设施,教育教学设备以及文化活动所需的场所等,这一切都应当围绕“育人”这一中心来进行规划和建设,建设效果应当既有助于和谐、幽雅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的营造,又能达到启迪人们的思想和熏陶学生情感的效果,以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学术性和形象性,增加高校成员对其认同感、责任感和归属感。
高校校园文化对高校师生、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发展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它具有继承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特征,具有教育导向、娱乐调节、开发创造和激励凝聚文化功能。基于功能论视野,探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应当主要从: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效应,形成良好校风;加强民主改善人际关系;开展大学生社团活动,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加强领导,建立合理的组织体系;重视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等方面入手,这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需要,是促进高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全球化背景之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注释:
[1]马丽慧.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6.
[2]高彩霞.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6.
[3]刘飞,张博文,王欣亮,朱紫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7,(1):135-136.
[4]方晓波. 论中国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D].无锡:江南大学,2012.
[5][8]陈泽.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研究及其启示[D].长春:吉林大学,2016.
[6]李明倩. 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1):81-83.
[7]周玉清,黄欢,付鸿飞. 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3):1-6.
[9]郝朝晖.社会转型期高校师生冲突及调适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0]李阳.我国应用型高校校园文化研究综述[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