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丹
(北京舞蹈学院,北京 100081)
生态变迁下苗族反排木鼓舞的功能研究
刘 丹
(北京舞蹈学院,北京 100081)
本文以黔东南台江县反排木鼓舞为研究对象,依据舞蹈生态学的变迁理论总结归纳当下反排木鼓舞逐渐由单一的祭祖功能逐渐变迁成为为娱人表演功能、休闲健身功能、教育普及功能等多元化、综合性的艺术表达。
苗族反排木鼓舞;娱人表演;休闲健身;保护与传承
苗族认为人类的始祖母妹榜妹留由楠木树而生,其的灵魂也寄息于树中,将空心楠木树与牛皮一同制成牛皮木鼓可发出“咚咚”声响。在苗族盛大的祭鼓仪式“鼓藏节”上,苗族民众击鼓传声、以鼓导舞凝聚族群力量共同召唤祖先灵魂,祈求庇佑,减免灾难,赐福子孙。苗族反排地区的木鼓舞与鼓藏节相伴相生,用肢体记载了祖先和族群的迁徙史,并在祭鼓仪式上世代传承以教导族人不忘根弃祖。
整套反排木鼓舞展现了苗族的迁徙历程,共分为五个篇章,每个篇章动作、鼓点各不相同。反排木鼓舞有特定的组织以及组织者、特定的参与人群、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特定的礼仪、特定的道具。据文献资料记载,时间地点是由族群最高领导者即鼓主宣布,族群统一身穿民族便装(男女有别),共分四次跳反排木鼓舞——分别是在醒鼓仪式、招魂仪式、敬鼓仪式及送鼓仪式。
从1954年唐开学、张文显等人对反排木鼓舞进行改编并进京表演至今,反排木鼓舞表演不下百余次。据调查,每7年或13年一次的鼓藏节现如今每年都会举行,而传统传统反排木鼓舞严格的祭祀性、仪式性和程式性更是不复存在,甚至不受地域、时间、空间的限制,其表演已成为具有政治色彩的演出交流、比赛竞技、甚至商业化的旅游文化品牌。
传统的反排木鼓舞只出现在祭祖的鼓藏节中,闲时木鼓神圣庄严不得触碰,木鼓舞更是族群全体人员明令禁止。据万德学提供,如今万政文老师带领的木鼓舞表演队以接待游客演出较多,多则表演2—3次/天,少则十十余天表演一次。而如此高频的演出活动早已丧失了反派木鼓舞原有的祭祀祭祖功能,演化为娱人表演功能。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为了更好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制定颁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木鼓舞作为反排村历史悠久的民族群众活动,对场地和道具器械有较少的要求。并且经常跳反排木鼓舞,能够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强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体质。2009年的台江县人口不到15万人,其中会跳反排木鼓舞就已经超过2万人。而如今台江县反排地区几乎开启了全民跳木鼓舞的新篇章。传统反排木鼓舞组织形式隆重严肃、层次分明、导向明确,现在则活泼欢乐、随性而为、自由发挥;传统反排木鼓舞动作劲健勇猛,内容繁多,而健身木鼓舞动作则单一重复,任性随意;传统跳木鼓舞是苗族的精神支柱,体现了苗族祖先崇拜的精神观念,而健身木鼓舞则是人们休闲健身、愉悦身心的一种手段。
苗族传统学习反排木鼓舞的时间只有在鼓藏节,而且学习的方式不能口传身授,完全凭借自身心领神会、自行模仿。因木鼓舞动作繁多并且难度系数较大,所以往往只有较少人真正的习得。然而随着反排木鼓舞一次次表演声名鹊起后,反排木鼓舞开始兼具教育功能和普及功能。
2002年几乎在全台江县中小学开展实施了“反排木鼓舞”的体育普及课程;2007年4月,台江县职业中学举办的第二期“苗族文化进课堂”师资培训上提出了将反排木鼓舞发展成为中小学广播体操的思路,并且截止目前仍在进行;2009年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开始对反排木鼓舞的教材初探研究。作为反排木鼓舞国家级传承人的万政文老师也广泛对木鼓舞进行着教授和普及工作,会对木鼓舞表演队以每周一次的频率进行授课。同时万政文老师也会教授来自全国各地关注反排木鼓舞的人士,甚至去往各大高校教授反排木鼓舞。
苗族反排木鼓舞作为祭祀性的原生态舞蹈,如今已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表达。我们无法阻止生态变迁的脚步,但却应该对反排木鼓舞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加以关怀,让后代世人真正领略到反排木鼓舞自身的艺术魅力。所以相关舞蹈艺术工作者有一份责任和义务切实思考如何把反排木鼓舞的传承和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任何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不应该是空喊口号或一纸空文。■
[1] 资华筠,王宁,高春林.舞蹈生态学导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05.
[2] 王亚琼,朱曦.贵州苗族反排木鼓舞文化探究(双月刊)[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3] 唐新宇,赵波.社会变迁背景下反排苗族木鼓舞发展对策[J].贵阳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4] 陈丹,成嘉延.反排木鼓舞成苗乡耀眼品牌[N].贵州日报,2007.
[5] 徐烨,刘礼国.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反排木鼓舞文化生态及变迁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02.
[6] 苏晓红.黔东南反排木鼓舞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向[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
[7] 黄泽桂.苗族反排木鼓舞生态调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1995,02.
[8] 叶晓雨.浅析反排苗族木鼓舞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传承[J].艺术科技,2015,07.
[9] 赵波,李景谷.对贵州台江苗族反排木鼓舞的体育价值及推广策略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10] 陈正府,刘柳.反排木鼓舞:从历史记忆到文化表征[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11] 陈正府.谁是反排木鼓舞的主人翁[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09,03.
[12] 娄必刚,贾朝玲.贵州苗族反排木鼓舞的传承途径研究[J].社会纵横,2011,26: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