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中人文文化的渗入研究*

2017-08-15 00:52贾睿佳
黄河之声 2017年1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人文德育

贾睿佳

(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高校教育中人文文化的渗入研究*

贾睿佳

(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当今高校人文文化柔性渗入遇到诸多问题及挑战,人文文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道而驰.如何在高校教育中渗入“人文文化”并充分发挥人文文化本身仁义道德的伦理教化功能和完美人格标准的审美功能。通过理解与提高认知,通过加强教育主要载体教师自身人文修养,通过校园人文文化大环境建设等手段,将人文文化柔性渗入高校教学是本文的重要主题。本文围绕着人文文化对高校的积极影响以及高校教育的人文现状,展开了逻辑与现实的阐述,并结合人文文化的历史思想探究了高校人文文化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价值。

高校教育;人文文化;渗入

一、什么是人文文化

(一)人文文化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1]中对“人文”的解释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对‘人文主义’的解释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反对宗教教义和中古时期的经院哲学,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从这些解释观点可以看出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科学、完善、优良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部分,是关乎精神世界,追求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是善意的人文关怀,总而言之其必须是注重人本身的文化。其中心含义为重视、关心、尊重、呵护人本身,总结起来就是人文文化既“以人为本”的文化。

(二)中国早期人文文化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论语》其核心概念就是“儒、礼、仁、孝、恕、知”。这些都是早期的中国人文文化,主要是讲做人的准则,要有礼义廉耻、宽仁厚爱,知情达意等等,本文在这些观点中主要引“仁”的观点来进行阐述现今人文文化,其中“仁”被引申为指统治阶层中优秀者,也指美好,“仁者”又由此引申到“仁德”,既优秀者的品德。既我们今天提到人文文化中强调的仁德。在孔子的理念中,仁德包含:“辛劳、爱民、恕、克己、无怨,以及恭,宽,信、敏、惠”等诸多品质。[2]另一种思想是孔子的“仁”以人为对象,而孟子的“仁民爱物”又将其发扬为以万物为对象,不仅仅要爱人,更要爱万事万物。这种大爱思想是以爱为基础,包容万象,天人合一,孔孟仁德思想凸显人文思想重视精神领域,能够通过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做到以道德约束为依据,为中华民族日后的豁达气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为创造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打下了夯实的地基。

二、高等教育中人文文化现状

(一)注重技术专业培养

大学是培养高知人群的教育机构,中国大学,在解放之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需求,现在的社会,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健全的培养,忽略教一个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完整的人,而更多的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指导人们通过科学技术去获取更多的物质满足,增加人们的贪欲。在高校中光注重技术的培养,而不注重培养创造科学使用技术的人本身,是一种缺憾,应该培养学生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专业,如何正确的创造和使用所学的科学技术,如何更好地为“人”来服务。既能创造丰富的物质,又能建设和谐的生存环境。

(二)思想道德课程硬性实施

在大学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程已经很完善,添加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政治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建设虽然完整成熟,但是讲授的方法和目的一般难以让学生接受。他们多是政治的代言,以传授知识为教学手段,并以学生受教转化为行为规范为教学目的。其实这种教育的缺陷就在于,死板性和被动性。没有遵循人文文化的“以人为本”原则,不被大学生所理解。“德育既道德教育的简称;德育即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德育即思想政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德育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德育既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3]所以说,大学教育中的人文文化课程即德育课程,要注重人本的开发。我们不能只灌输政治思想,同时也要把德育的规范性柔性渗入到学生灵魂深处。讲究方式方法,做到“以人为本”。现今社会,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精英,更多的是注重高等教育应用型转换,人文文化的大面积柔性渗入,更是为提高全民素质,不仅仅是在科学素质上,更重要的是人文素质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人文文化对高等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对社会的贡献

高等教育对社会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作用,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程度,所以当今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播技能与知识,更要创造开发学生具备一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一种具备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使其能够正确对待社会,对待他人,以及对待自己。

在高等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素质教育的融合下,带给这个社会最直接的效益就是,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上的高知人群数量将会比以往多出很多,由此可以看出大学是为社会服务的,是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的。与此同时,人文文化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

人文文化的渗入,可以使当代大学生,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之上去追求超越性需求,也就是审美需求。这种需求可以引起更深刻的幸福感、丰富感、宁静感。精神世界的要求往往会被人们认为是温饱满足之后,才会产生的高级欲望。但正是这种高级欲望,才会使人对自己有一种质的提升的要求。才会有一种高级要求,一旦得到体验,这种要求就会具有自制力,不再依赖低级需求的满足。[4]人在这种高级需求的驱使下,产生了审美的标准。审美是人性的自然选择与需求,通过人文文化的提升,审美的标准也在提升,在不断进化。人在不断得到审美满足的同时,产生强烈的幸福感、使人心理变化得到一种高峰的满足。人会在这种状态下,消失自我意识,不再产生差距感,会更好的融入社会,品味生活,懂得终极真理,达到尽善尽美,建设和谐社会。

(三)提高合作能力

人文文化的提升还可以带动人与人之间合作能力的加强,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马克思有一段论断是这样说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也就是说人一旦降生在这个社会上,就会与周围人物事物,产生千丝万缕的影响。这就需要人具备如何生存于世,适应于世。之前我们一直提到儒家思想的“仁”,所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处。包含万象,有亲人之间、邻里之间、领导与下属之间、人民与国家之间等各种社会关系。扩展到,人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以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现今社会,处理好这些附中错杂关系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实就是现今中国强调的人文文化。培养人们互敬互爱,对国家的忠诚与爱护,对自身的约束与建设。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尽的职责。

四、如何进行高等教育的人文文化渗入

(一)提高学生自身人文文化认知度

在高校教育当中深入人文文化,首先要增强人文文化的认知程度。所谓认知,就是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与思考,解决问题,协作与创造的过程。我们的老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率,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与认知能力,降低老师的主导作用,也是提高学生人文文化认知程度的一个重要方式之一。准确的自我评价是约束自己行为举止的重要手段之一。这种方式不同于法律,他是从自身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告诉自己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行为后果做出准确的自我评价,以便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二)加强教师的人文文化修养

教师是高校教育中人文文化渗入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应该从自身入手,使自己的职业生活成为一种创造美和享受美的实践活动。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学生的感知。在这方面,教师一定要找准自己的教师角色定位,职业价值并且确立好自己的落脚点和发展点。只有教师把自己的职业和学生的发展成长结合在一起,与自己的收获乐趣结合在一起,才会感受到不一样的教学体会。

(三)建立校园人文文化大环境

在人文文化的渗入过程中,我们找到了接受的方式——认知,找到了传播载体——老师,现在我们要找到其存在的大环境——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包括建立优良的学风,校风。学校是传递与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校园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具体来说,校园文化分为实体性的和非实体性。学校的建筑布局颜色,各种教学设施设备,校园的花草树木都是实体性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如一块标有办学理念的基石、如竖立在校门广场的雕像等等,都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载体。重视学校的校园基础设施,营造适合学习的氛围,可以培养学生待人接物的能力。而非实体性的校园文化则是指校园的精神文化,各项活动的开展,各种成绩的取得都可以丰富校园的精神文化。每一次校风学风建设活动,都可以让师生进行一次心灵上的对话。校园文化建设的渗透性克服了校园其他文化活动在育人方面的片面性、局限性。

五、结语

高校教育是高知人群一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与能力铸造的重要阶段。在这里人们系统地接受着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继续建立自我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性的能力与性质,是培养人个性化的重要基地。所以也就决定了在高校教育中渗入人文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与必然性。人文文化是德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塑造,在现今高校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文化知识的培养,更要将人文文化柔性渗入于教学,将德育的思想观念与美育的人文情怀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本文通过对人文文化的理解,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由此引申人文思想中人对世界、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看法和意义。其实就是人建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必要性以及积极含义。将此思想结合高校教育及理论探讨与对策研究,有针对性的研究如何在高校中实施人文文化的渗入。对于各级各类高校,推行人文文化教育,引导师生建立正确人文情怀,提高自身素质与精神审美要求,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新华书店,1999:1064.

[2] 唐汉.论语新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4:30.

[3] 扬经铭.道德教育应重视以美辅德[J].南昌:南昌大学学报,1998,06:21-25.

[4] 马斯洛 著,许金生等 译.动机与人格[M].华夏出版社,1987:83.

[5] 胡程凯.孟子一本通[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5,3:3.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2016B171)

贾睿佳,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声乐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士,教育学博士后。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人文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