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
【摘要】近年来,开江县结合全县实际,因地制宜地打造“基层党建+精准扶贫”的开江模式,始终把落实制度、健全机制作为保障,紧抓精准扶贫大趋势,按照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特点,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由“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的迈进,由一般扶贫向生态扶贫、绿色扶贫、精准扶贫的转变。
【关键词】开江县 基层党建 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开江县地处大巴山南麓,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近年来,开江县结合全县实际,高度重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扎实开展“党建引航脱贫路,先锋托举奔康梦”实践活动,加强领导,高位推进,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脱贫奔康”的新路径,开创了新常态下“基层党建+精准扶贫”的新模式,探索出了精准扶贫与基层治理值得借鉴的经验。
组织联建,抓牢脱贫攻坚“牛鼻子”。开江县在充分调研各贫困村产业特性、自身优势等因素的基础上,灵活采取强弱联合、同业聚集、区域联合、链条联合等方式,实现党建脱贫“双推进”。一是推动组织联建。在位置相邻、产业联动、优势互补的党组织之间,创新建立联合党委,使其负责各贫困村脱贫攻坚的统筹、引领工作。二是建强村级班子。实施村支两委干部“提能扩容工程”,运用“毓秀开江大讲堂”和开江村政学校,打造出村(社区)干部专用培训基地;遴选后备干部培养对象,有效破解村支两委干部选择面窄、整体素质不高等现实问题。三是提升服务功能。深化“三分类三升级”活动,开展“五星党组织评选”,通过村务共管、资源共用、基础共建、成果共享以及干部区域内选配的“五位一体”运作模式,将联合党委各方优势资源有效聚合至各贫困村,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引领脱贫、服务群众的发展优势。
整合力量,配强脱贫攻坚“排头兵”。一是精准选配干部。围绕脱贫攻坚排兵布阵,从县级部门和“六类人员”中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到乡镇专职抓脱贫;坚持能上能下,通过实施两轮甄别、推行三方承诺、组织四类培训和强化五项保障的“2345”队伍选育用管机制,确保所有驻村干部全部都是精兵强将。二是深化结对帮扶。实施“党群联心”工程,结合脱贫攻坚蹲点督导,使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认亲,实现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乡镇、挂包重点贫困村,县级部门帮扶村、挂包重点贫困村和入户干部联系居民户、帮扶贫困户“三个全覆盖”。2016年,全县帮助引进特色产业60余项、落实脱贫项目100余个、到位各类资金1.2亿元。三是突出党员带动作用。创新开展县级党员干部走遍帮扶村庄、科技党员干部走遍村组、普通党员干部走遍帮扶农家活动,实施先富党员带头致富、带动致富和贫困党员脱贫示范行动,帮带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户创业,定期组织贫困群众到党员创业致富示范基地、示范户参观学习,引领贫困群众增收。
能人培养,激活脱贫攻坚“内生力”。一是激发群众主体意识。坚持把“富脑袋”摆在“富口袋”前面,使党员干部心系贫困群众,面对面宣讲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广泛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和“四好村”创建,塑造脱贫致富先进典型100名,激励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坚定勤劳苦干、致富奔康的信心与决心。二是强化技术人才支撑。编制精准扶贫“532”人才培养计划,成立扶贫攻坚人才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田秀才、土专家的作用,切实把科技推广、技术服务送到贫困群众田间地头。积极发挥先富党员带头、带领致富的“双带”作用,充分利用“致富先锋”上接企业、下联农户的优势,通过微信群、联谊会、恳谈会等,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到贫困村投资兴业、招工就业、捐资助贫、回乡创业,带动群众就地就业。
责任到位,推进党建与精准扶贫的有效融合。一是落实攻坚责任。制定推进脱贫攻坚“七条实施意见”、组织保证十条措施、目标绩效考核问责办法以及23项年度责任清单,层层签订责任书,逐级立下“军令状”,使党员干部肩上有责、心里有谱、手里有招,把“党政主导、部门主帮、乡镇主责、村社主推、群众主体”的责任落到实处。二是坚持双月推进。把全县贫困区域划分为“六大片区”,坚持双月召开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议,对重点工作亮进度、赛成绩,确保脱贫工作天天有新进展、时时有新变化。三是进行严格督促考核。全县分片区组建督导组,由县级领导任组长,通过听汇報、看现场、查资料等形式,及时跟踪扶贫措施、评估帮扶实效;建立全县脱贫攻坚微信群,牵头单位党组负责人,每周三、五定期向县委、县政府报告脱贫攻坚情况;增加对乡镇、重点工作牵头部门脱贫绩效考核权重,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进行单列考核,有力保障脱贫措施在高压力、快节奏中落地见效。
始终把健全组织、完善体系作为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基础,把触角延伸到精准扶贫的一线。精准扶贫更重要的任务是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同步进行,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鼓励和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工作,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开江县通过企业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联建、先进村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联建、技术协会党支部与贫困村党支部联建等,将组织建设与扶贫工作联结起来。县委组织部在帮扶永兴镇柳家坪村的过程中,紧扣“三个坚持”,以强带弱,联建党支部,提高群众增收致富能力,聚集上下力量啃“硬骨头”,实现了党建与帮扶“双赢”的局面。
始终把抓好班子、建强队伍作为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的重点,将关键力量下沉到精准扶贫的一线。抓好贫困地区干部队伍建设是扶贫攻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选好配强贫困地区领导班子是扶贫开发的关键之所在。要做到扶贫开发“有人管事”,就要抓住选好配强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这个关键,夯实扶贫攻坚的基础。开江县通过甄别、培训等措施,下派“第一书记”51名、驻村干部186名。同时,结合脱贫攻坚蹲点督导,全面落实“六个一”帮扶机制,通过精准选配干部,将基层干部力量聚合在一线。
始终把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联系群众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将各类资源整合到一线。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开江县把群众最关切、最现实的问题摆在首位,始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扶贫工作作为群众工作的重要环节,激发群众主体意识。他们坚定不移实施扶贫开发战略,以实干创造脱贫实效,激励广大党员主动扎根服务一线,冲在扶贫攻坚主战场,引导贫困群众不等不靠抓发展、艰苦奋斗干事业,用双手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开江县还回引优秀人才,引导鼓励在外务工经商的党员回乡创业,带动3000余名群众就地就业,激活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始终把落实制度、健全机制作为保障,把责任强化到精准扶贫的一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开江县结合实际,全面深刻理解和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将精准扶贫的思想渗透到全县的上上下下、各个方位,在全县上下推行“一联两带四促”工作机制,实现组织共联、人员共搭、村务共管、资源共用、基础共建、成果共享,从而强化了党委的领导牵头作用,确保机制落地见效。
“基层党建+精准扶贫”的创新模式实现了由过去的“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迈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江县紧抓精准扶贫大趋势,按照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特点,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以群众为主体推进脱贫工作。为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积极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脱贫致富,开江县在每个贫困村设立30万产业扶持基金,用于支持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村电商、农旅结合等,切实解决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上的资金短缺问题。宝石镇程家沟村通过打造油橄榄种植基地、万亩银杏园、建设光伏发电基地等,发展系列产业扶贫项目;同时借力宝石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建设,发展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等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长效产业,加速推动扶贫由“输血型”向“造血型”方向发展。
“基层党建+精准扶贫”的创新模式实现了由过去的一般扶贫向生态扶贫、绿色扶贫、精准扶贫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并重。在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局面正在形成。开江县认识到,绿色产业是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将生态发展和扶贫工作有机结合,通过打造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打好扶贫攻坚战。回龙镇陈家沟村是省建档立卡贫困村,按照“山上峨城山、山下花果山”的梯次产业发展模式,以“兴脱贫致富产业、建乡村旅游新村”的理念统领经济发展,带动全村脱贫致富。调研组在陈家沟村看到,漫山遍野争相开放的山茶花、树林里奔跑的山鸡、硕果累累的果树,人们在这儿可以品红桃、赏鲜花,处处都映射着开江县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工作的最坚实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因此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开江县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特色明显、成效显著,展现了开江县党员干部“在状态、有激情、重创新、真实干、出成效”等特点。通过整合力量、化解矛盾,形成了眾志成城、全社会攻坚的局面,短短两年,开江县精准扶贫取得了惊人成绩。但脱贫攻坚是一项永续发展的工程,如何维护“后脱贫时代”的发展问题,也值得我们探讨。
首先是杜绝脱贫后又返贫的问题。要建立贫困户“脱贫不返贫”的长效机制,杜绝基层“摘帽不脱贫”的数字脱贫。对于已经脱贫的对象,我们还应给予适当支持,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项目。更重要的是,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提升贫困户文化素养,尤其要注重对其观念和技能的培养,实现从被动脱贫到主动脱贫的转换。
其次是保持帮扶政策的持续性。要建立产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对于参与扶贫的企业,应在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鼓励,保证扶贫项目的落地实施和管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构建开放、公开、透明的扶贫工作平台,引导企业的长效发展。
(执笔:陶建群 刘广为 韩冰曦)
责编/王妍卓 美编/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