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对和平的追求代代相传

2017-08-14 20:47左鹏
人民论坛 2017年21期
关键词:人民

左鹏

人民是中国和平基因的关键构成要素

人民爱好和平,人民需要和平,人民维护和平。人民,是中国和平基因的关键构成要素;和平,亦是中国人民不变的美好追求。

人民爱好和平,源于民族文化历史的深刻烙印。悠悠中华五千年,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的,是“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的和平思想。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是中国人民典型的民族性格。人民爱好和平,源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和谐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人民对于和平的期盼与向往,也在新的时期有了新的意义。

正是因为人民爱好和平、人民需要和平,所以,人民定会努力维护和平。

【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和平的斗争中,逐渐形塑出爱好和平、需要和平、维护和平的和平基因。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离不开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也离不开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无论是基于民族历史的烙印,还是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人民都将继续坚定对和平的追求。

【关键词】人民 和平基因 爱好和平 【中图分类号】D068 【文献标识码】A

人民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创造者,和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文化基因。中国人民在构筑、传承、鼎新中国和平基因的过程中,始终是最终决定力量。因为人民爱好和平、人民需要和平、人民维护和平,人民成为中国和平基因的关键构成要素。

人民爱好和平构成中国和平基因之源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翻开中国历史几千年的画卷,早在上古五帝时代,中国就出现了禅让制度,通过遴选、推荐、考察和任用等一系列程序,实现部落联盟最高权力的和平过渡。成书于大约公元前五世纪的《尚书》最早提出了“协和万邦”的思想,主张在治理好自己国家的基础上,推动各国之间友好往来。春秋战国时期,从儒家的“和而不同”到道家的“以柔克刚”,从墨家的“兼爱非攻”到兵家的“上兵伐谋”,无不深刻反映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民族性格。

几千年来,和平发展的理念和追求代代相传,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有机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中国人高出一筹的伦理品质正是当今世界最急需的素质,它们是不会毁灭的。在这些品质中我最推崇的是热爱和平的性格。它在调节纠纷时根据的是公正的原则,而不是诉诸暴力。”

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和平,但是当和平受到威胁、遭到破坏的时候,中国人民维护和平、捍卫和平的决心和意志、能力和行动也是惊天动地的。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曾出现过国家战乱、民族分裂,但战乱之后不久又都和平了,分裂之后不久又都统一了。总体上看,和平与统一的时间要远远大于战乱与分裂的时间,而且每一次战乱之后的和平都前所未有地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每一次分裂之后的统一都前所未有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正是这样的进步和融合,一点一滴地锻造并提纯了中国和平基因。进入近代以后,西方列强发动了大大小小无数次的侵略战争,中华民族遭受了巨大苦难,但中国人民从中学到的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是“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于是果断祭出中国和平基因中捍卫和平的一面,掀起了一场又一场抵御外辱、救亡图存的民族解放运动。这样的运动恰如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所指出:“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欲达此目的,便须决一死战,便须准备着一切牺牲,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停止。”

所以,基于历史和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底气十足地说:“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國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

人民需要和平构成中国和平基因之根

人民爱好和平,是因为人民需要和平;人民需要和平,使得人民更加维护和平。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民族才能融合发展,国家才能富裕强大。

中华民族深深懂得,只有相互之间以和为贵、携手共进,与世界其他民族之间友好交往、休戚与共,才能为本民族和整个民族的发展创造必不可少的和平环境,才能使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得以弘扬,进而以自己的劳动和创造为自己建立幸福美满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打造了总体上于我有利的和平周边环境、和平国际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奋力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过几代中国人的接力探索,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切不可忘记,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很大,但人均水平还很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还很突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形象地描述:“同样一桌饭,即使再丰盛,8个人吃和80个人吃、800个人吃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深知,在相当长时期内,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提高13亿多人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中国要聚精会神搞建设,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一个是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

放眼世界,和平与发展早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依存度空前增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形成。特别是在暴力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不断蔓延,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难题不断涌现的情况下,任何国家的单打独斗都已无济于事,那种你兴我衰、你得我失的零和博弈已经过时,各国只有携手合作才能共同应对,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合作、不要对抗,已经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共识。正是出于对这一时代潮流的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中国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国一道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民维护和平构成中国和平基因之本

人民爱好和平、人民需要和平,但和平不会自动降临,它需要人民来争取、维护。中国和平基因不是上天赐予的,也不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而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与压迫、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定的斗争中逐渐形塑的。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生与死的煎熬、血与火的淬炼,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结束战争、赢得和平的美景有着矢志不渝的追求。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终于从持续百年的连绵战火中走了出来,但当刚刚沐浴到第一缕和平阳光的时候,美帝国主义又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为了实现真正持久的和平,中国人民毅然决然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才给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毛泽东同志对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有着格外清醒的认识:“我们中国还没有建设好,我们希望和平。但是如果帝国主义硬要打仗,我们也只好横下一条心,打了仗再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人民的时代任务。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一直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讲公道话、办公道事,走出了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一方面,坚决反对任何帝国主义、霸权主义以任何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既捍卫了世界和平,赢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尊重,同时也维护和延长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既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又通过对话合作處理矛盾、管控分歧,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共同发展,在寻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对方利益。近年来,无论朝核问题、伊核问题,还是叙利亚问题、巴以和谈等,在这些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中都活跃着中国劝和促谈、消弭战端的忙碌身影;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共同处理世界气候变化问题,从全面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到协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都主动投入,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以自身发展推动世界发展,以世界发展促进自身发展。所有这些,无不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作者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尚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②习近平:《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新华网,2014年3月29日。

责编/高骊 杨梦琪(见习) 美编/李祥峰

猜你喜欢
人民
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给“人民”概念一个清晰界定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经济学说
民粹主义
论中国梦的人民属性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