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梦的人民属性

2015-08-29 10:25张健彪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属性人民中国梦

张健彪

摘 要:“中国梦”作为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前定性的问题是如何“识梦”,这关系着如何追梦和圆梦。人民性是中国梦的本质属性,这应成为认识和实践它的基点。在实践中国梦的道路上,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牢记这一点,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发展原则和方向,永葆改革开放动力和活力,有着永不过时的重要价值。具体而言,在认识中国梦上,要把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的首要价值目标;在实践中国梦上,要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中国梦的根本实践准则。

关键词:中国梦; 人民; 属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2.00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2-0035-04

属性,是标志客观事物内在性质和特征的规定,它从本质上决定着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什么别的存在物。“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性,这是认识和实践它的基点。在实践中国梦的道路上,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牢记这一点,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发展原则和方向,永葆改革开放动力和活力,有着永不过时的重要价值。具体而言,在认识中国梦上,要把人民幸福作为中国梦的首要价值目标;在实践中国梦上,要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中国梦的根本实践准则。本文将围绕中国梦的人民属性作一理论探讨。

一、人民性:中国梦的本质属性

中国梦是属于人民的,既包括作为国家共同体存在的广大劳动群众,也包括生长于斯的单个个体。“中国梦”的诞生,绝不是偶然的,其根本的现实条件是:亿万人民生动而活泼的社会主义实践已到了一个关键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于富民强国梦的实现,也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为此目标更加努力;广大人民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每一个人都想拥有更多的人生出彩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梦应运而生,在诸多方面体现了人民性的本质属性。

1.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追梦历程的延续和升华,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和追求

自鸦片战争始,中国人就面临两大历史性课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裕和人民幸福。这两大艰巨的历史使命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梦的开篇,引导着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之不息奋斗。在他们心中,“民族”、“国家”、“人民”是梦牵魂绕的价值主体,“独立”、“解放”、”富强”是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实际上,这两大历史性任务本身就包含着近代以来中国梦的基本内容。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分别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积贫积弱的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转变。时至今日,这两大历史性任务完成过半,但距离夺取最后的胜利还有较远的距离,仍是我们为之奋进的方向。这个任务并不是遥遥无期、空洞抽象的口号,而是有着明确的时间规定和具体的任务要求。按照“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是“两大历史性课题”在新时期的具体化,是紧迫而又艰巨的时代任务。如果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能顺利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任务,就意味着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建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人民生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那时,将终于完成“两大历史性课题”的历史任务,人民幸福、国家振兴、民族复兴将不再是梦想,而变为现实。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亿万人民,能过上更加富足、幸福的生活,能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和经济福利,得以分享更多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

正是中国近代以来的百年追梦成果,把中国梦托举到了今天这样一个高度。过去的成果正被国人所共享,未来的美好愿景也并不遥远、模糊。它的轮廓和图景已经被描绘得很实在、很清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这样的认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同。这个伟大的目标,只有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也完全可以实现。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使自己的个人梦合流进中国梦的洪流中,使中国梦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和追求,用集溪流以汇江海的力量将之托举到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

2.它是全体国民的文化自觉和精神共鸣,标志着人民主体意识的全面觉醒

中国梦在精神内涵上实质是一种文化梦。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任何一个民族的复兴都是文化的复兴,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最终取决于一国之民的文化素养。我们要发展的文化,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就在于它更能发挥人民的文化主体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富有文化内涵。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领导人民群众相继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道路。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旗帜鲜明地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成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步要成为他们的文化”,而这种新文化大众化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业的成败,“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2]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又前瞻性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3]这是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化梦的贴切描述和真切向往。

重视并善于引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既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一大政治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实践中国梦,注定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繁荣大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深刻把握住了文化发展的脉搏,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强国的目标,将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成为新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出了一条宽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对于正确的道路,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既是一种道路自觉和道路自信,更是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成为全体国民的精神共鸣和共同呼声,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民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梦的提出,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认识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标志着人民主体意识尤其是文化主体意识的全面觉醒,有助于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和建设国家的热忱,为实现个人梦、国家梦而尽倾心力。

3.它是凝炼民心、凝聚力量的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指针

实现中国梦,是属于全民族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的最终完成,归根结底要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结合力。尤其在社会阶层多样化、思想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今天,要把不同民族、阶层、职业个体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民群众是最讲究实际的,中国梦对其有多大指引力和感召力,取决于与个人梦之间的融合性,能为其个人梦的实现提供多少机会和可能。仅靠一部分人追梦的过程注定是无力的,仅为少数人利益追梦的结果注定是要失败的。中国梦是无数个体梦的有机集合,其实现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等各社会阶层在内的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建立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爱国统一战线联盟是推进中国梦的可靠同盟军。中国梦是向更高程度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迈进的关键一环,其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实现过程也必然伴随着人民福祉的不断增进。事实一再证明,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注定是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在中国梦宽广的时空场域中,不应有被遗弃之人,每一个勤劳、智慧的人都能释放出生命的闪光点,都能有出彩的机会实现人生价值,从而为中国梦增光添彩,这是共筑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二、人民幸福:中国梦的首要价值目标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不可分离的三个价值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的,中国梦是这三个价值目标的协调共进,共同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宏愿中。在其中,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首要价值目标,既是实现中国梦的逻辑前提,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旨归。

1.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逻辑前提

幸福,是人追求美好生活自然而又正当的需求。在幸福心的驱使下为过上美好的生活而努力,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最深刻的源动力,也是实现个人梦的必然途径。追求和获得幸福,是理之当然、天经地义的,是人的天然权利和本质需要,应当得到尊重和满足。人民幸福,是指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一个质的提升,生活环境有一个大的改善,得以享受相当程度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教育水准、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有以下衡量标准:在范围上,一定是要实现大多数劳动群众的幸福,而不能仅是少数精英和权贵的幸福;在时间上,一定是人民群众长久的幸福,而不能是暂时的幸福;在内容上,一定是物质、精神、素质、能力等各种需要都得到均质满足,而不是某些方面的丰富伴随着其他方面的贫乏。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自由自觉的幸福感,而不是一种浅层的、低水平的幸福感。更重要的是,人民幸福不单是表面上人民生活的幸福,更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表征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人民幸福,是实现国家崛起梦想的必然路径。

人民是国家和民族的物质载体和情感主体。没有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将无从谈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将沦为空谈。反之,如果人民幸福的目标实现了,那么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注定会随之实现。在历史上,国家强盛但民族不睦、人民贫苦的情况屡见不鲜,也多次出现过大国短暂崛起然后瞬间衰落的案例。究其根因,都是在发展过程中抛弃了人民群众,忘记了人民群众的劳动才是全部社会历史的真正起点和深刻源泉,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现实机制。在为中国梦奋进的征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幸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怀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心,就能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向人民和历史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2.人民幸福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旨归

中国梦的价值,该怎样来衡量呢?它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很大进步,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很大增长,教育大发展和文化的大繁荣,国家地位和国际影响的很大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等等。而所有这些,最后都会转化为人民的幸福感。所以,中国梦的价值根本上还是要由人民来衡量,由人民的幸福程度来衡量。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人民幸福。

长时间以来,受“左”的思想下极端集体主义观念的影响,更多强调的是为国家事业奉献、牺牲,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心,也影响了群众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和社会生产的进步。改革开放打破了这一思想上的禁锢,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不断释放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党的十七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及“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确立了国家发展为了人民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鲜明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之后,更是将人民幸福界定为中国梦的基本内容,将人民幸福上升到了党的宗旨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发展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理想迈进,不仅仅是为了理想信念的实现、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崛起,还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这样的共识,势必能激发出人民群众为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的热忱,为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不竭动力。

人民群众之所以辛勤劳动,无非是为了过上美好生活,这个朴实的愿望既是合理的,也是正当的。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重视人民利益的现象,这与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优越性不符,与中国梦的要求格格不入。追求、实践中国梦,要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决不能牺牲人民的利益去求得国家的快速发展,也不能牺牲现时人民的幸福去求得未来的富强,更不能把国家实力建立在人民的困苦贫穷之上。只有在追梦途中时刻关注人民的关切、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中国梦才能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一步步走向最后的胜利。

三、人民利益至上:中国梦的根本实践准则

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大道。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必须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破解一切改革发展难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发展扫清障碍,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1.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的前定条件

中国梦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一起奋斗,方能成功。而要统一一切可以统一的思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必须用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凝聚人心和力量。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聚拢人心、凝炼人心,发挥出对促进实现中国梦的巨大推力,必须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这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的前提条件。践行以人为本,是实践中国梦的核心原则,将之贯彻到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时时处处,贯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党和国家机关的工作在各条战线上都获得民心的认可和民意的支持。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用行动去阐释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性,真正做到让人民满意、让人民放心,使中国道路、中国梦释放出对人民群众的巨大、持久吸引力,自觉紧密团结在中国梦的旗帜下,同心同德地为实现中国梦群策群力。

梦之所以美好,因其是灵魂深处的知觉,是直达理想幸福彼岸的指针。中国梦之所以能成为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在于它不仅给予人生存的利益,还能给予人生活的地位和权利、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基于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深入人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得以巩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以张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得以引领社会风尚,民心得以凝炼,民力得以凝聚,中国梦在各行各业得以顺利铺展,美好的前景指日可待。

2.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破解一切改革发展难题的关键之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果由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取得,改革开放是新时期取得一切成就的根本原因。中国梦向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助推和驱动。改革的实质是用新事物变革旧事物,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新思想和旧思想的斗争、新势力和旧势力的交锋。面对不同社会阶层持有的不同理论观点、表达方式、利益诉求,面对各种各样的意见、分歧和矛盾,区分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迷信,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如何让科学战胜迷信、真理战胜谬误,都关系到改革能否克除阻力和突出重围,闯出一片新天地。寻找问题的答案,需要在人民群众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力量,也需要在人民群众中去寻找。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奥秘都能在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中找到答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观点代表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方向,捍卫科学和真理的力量存在于人民群众思想和行动的伟力中。改革开放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面临困惑和困境的过程,也必然是一个不断解开困惑和解决困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一切进步,都要依赖于从事人民事业获得的真知和维护人民利益获得的真力。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破解一切改革发展难题的关键之匙。在中国梦旗帜下,没有谁的权力能大于人民的权利,没有谁的私利能超越人民的利益。事实证明,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才不会使党和国家的事业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能量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好应对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使改革开放的前路更为平坦,使中国梦的前景更加光明。当然,在现有条件下,还不可能一下子达到理想的状态,在诸多社会领域还存在着一些固有的、需要不断调整的利益关系,其矛盾运动正是促进社会矛盾得以不断调解的途径。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尽一切可能去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主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为将来能更好地实现人民利益积累更优越和更充足的条件,这应是对待中国梦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做法。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4.

[2]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3]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

[4]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0.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属性人民中国梦
“依法治国”的哲学思考
对两种实体观的探析
用好文件“属性” 解决实际问题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领导干部为民服务“四要四不要”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西方在滥用“人民”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