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时波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球倡导节能减排,推行“绿色先行”的理念。而建筑耗能约占社会总耗能的三分之一,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驾齐驱。建筑节能势在必行,全面建筑节能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有利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本文将以建筑节能做为切入点,分析我国建筑节能的现状,探讨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筑节能;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引言
建筑从材料制造、建造施工,一直到建成使用,全过程均在消耗能源。建成后的运行能耗主要体现为人们的日常用能,如采暖、空调、照明、炊事、洗衣等。而在建筑能耗中,空调能耗又占有主要比例,约为2/3左右。
在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7%以上,而且还在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建设部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城乡建设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
1、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历程
追溯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步期--成长期--全面推进期三个阶段:
自1986年第一次试行《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至1995年完成本规范的修编,且仅是针对严寒及寒冷地区,节能率仅为30%,成效甚微,要求较低,与当时的建设速度不相匹配。
1995年,在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后,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1995》,节能率提高到50%。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开始步入正轨,但按标准建造的仅占30.61%左右。
2005年7月1日颁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我国建筑节能进入全面推进期。之后,不断提高建筑节能设计要求及节能目标,完善及颁布相关法规。
先后经历了先居建后公建,先严寒、寒冷地区后夏热冬暖地区,起步晚、厉时久,且标准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2、我国建筑节能现状存在的问题
我国新建建筑已经基本实现按节能标准设计,比例高达95.7%,而施工阶段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仅为53.8%。其主要原因,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2.1对建筑节能的发展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
地方政府对建筑节能能力建设不够重视,制度、机构上未落到实处。一些城市从事节能管理工作就一到两个人,而在国外,一个城市投入几十个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形成专门的节能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建筑节能标准的管理工作。
缺乏问责制,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动力不足。没有把建筑节能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纳入地区GDP能耗下降目标考核体系,相关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相应的政策、资金等也就难以落实到位。
节能宣传力度不够,鼓励政策不充分。个人及企业对于节能及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也就不会积极响应国家及地方的政策,在生产及建设的过程中仅重视前期的成本投入,不考虑后期长远的经济、能耗效益。政府缺少鼓励政策的引导,企业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节能措施能避则避,或者流于形式,未能形成良性的发展。
2.2市场机制不完善,建筑产业链脱节
我国实行建筑招投标法,但市场机制并未完善。发包方将项目通过招投标形式进行发包,多数承包方不具备全产业链的服务能力,将项目再次肢解分包,导致节能诊断、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和后期维护等业务环节出现脱节现象。
一些不具备核心技术的建筑节能企业通过采用劣质材料,缩减售后服务等恶性竞争手段抢占市场等,造成城乡建设粗放发展、重规模轻效率、重外观轻品质、重建设轻管理,建筑使用寿命远低于设计使用年限等。
2.3缺乏合理分工与布局,相关法规制度有待完善
经济与产业的分工和布局不合理,导致城镇体系缺乏科学的规划和适宜的建设技术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政策、法规、制度、技术、资金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3、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通过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建设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及地方仍在不断努力,进一步健全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体系,促使建筑节能走上法治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在规范体系方面,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已基本涵盖了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等各个阶段,范围上涉及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
在科技支撑体系方面,“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就把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领域科技研究作为重点,“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将继续支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建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科技支撑专项来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掌握核心科技。
在产业支撑体系方面,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目录,来引导有关技术、产品和产业发展;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示范、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示范项目,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除外,将来的建筑节能工作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不断提高节能标准水平。目前我国强制性標准以节能50%为目标,相对发达国家水平仍然较低。执行过程中措施不到位,存在质量与安全隐患等问题。节能标准水平需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实情,循序渐进提高。
3.2加强建筑能耗动态监测。建筑节能应贯彻全过程,在后期运行阶段建立监测平台,实时监控以确保彻底实现节能目标。
3.3引领农村建筑节能。农村建筑特点为分散建设,政府长期以来监管较弱。但随着农村建筑使用商业能源的总量不断增加,也需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农村建筑用能的能效水平,提高农民居住的舒适性、安全性、健康性。
3.4創新新型节能材料,发展高新技术。通过科技创新,发掘新型节能材料;发展自然通风、被动遮阳技术,引导新建建筑由节能为主向绿色建筑发展方向转变。
4、结束语
节能减排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节能贡献巨大。放眼将来,全面贯彻建筑节能,彻底实现节能目标仍将任重道远。通过不断努力,我国的建筑节能将会上到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杰房屋建筑施工中的节能技术应用及效益分析[J].
[2]谷燕成,陈思诺,黄恩兴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的现状及发展[J]
[3]中国建筑科学院《中国建筑节能标准规范回顾与展望》[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