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娟娟 孙万君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理论来源包含马克思“世界市场”“世界历史”和“世界民族”观点。重点分析了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内涵特征,独特性、公共性、同一性,这三个特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独特性存在于公共性和同一性之中,公共性和同一性又通过独特性体现出来。最后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当代意义,能够克服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局限性,有助于民族地区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形成超越民族界限的自由人联合体。
【关键词】 马克思民族文化观;民族地区;当代意义
民族文化是一个族群在历史的长河发展过程之中,基于自身民族自然活动基础上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其本质就是一个民族所有物质表象和精神内在的整体。一国之内或各国之间的矛盾其本质是文化上的差异和矛盾,其实质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马克思民族文化观是马克思在论证和阐述有关生产力的全球化发展所孕育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内涵特征包括独特性、公共性、同一性,这三个特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马克思民族文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原理的深刻理解与具体认识,揭示了各民族以及各民族文化在世界交往中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用马克思民族文化观克服民族文化发展局限性,对形成超越民族界限的自由人联合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具有当代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民族文化观建构于其全球化的思想之上,其中马克思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全球化的,主要包括:“世界市场”“世界历史”和“世界民族”,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思想来源和论证依据。
1、马克思“世界市场”观点是其民族文化观的理论来源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由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地区再也不能置身事外,他们自愿或被动的接受者来自世界市场的冲击。那些接受了全球化、接受了世界市场的国家和民族地区很快把握了这一机遇,其文明发展的速度大大提升,迅速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变。而孤立、封锁不愿意开放发展的国家和民族地区则很快成为率先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进攻的目标和靶子。
2、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点是其民族文化观的理论来源
世界市场使世界各国和民族地区变得逐渐联系在一起,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在把国家史和民族史变成世界历史的事件上,资本主义起到了决定性和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变革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它创造出了人类历史以来生产力总和还要高的生产力,它通过铁路交通把先進的生产力带到了世界各地,把资源交换变得简单,人口空前的流动,无产者依附于资本家获得生活资料,劳动分工国际化,城市迅速的扩张,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现代化,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开始加速。
3、马克思“世界民族”观点是其民族文化观的理论来源
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进程能极大地促进民族间的交往,这种因为市场前提的交往不再是原来部落、宗族封闭式的交往。他认为,在世界市场中,全世界的人们都可以打破旧的生产关系,无产阶级可以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这是新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联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上的距离不再是民族交往间的距离,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使得民族间的距离拉近,民族间文化和思想上交流的增多,地域和空间上的隔阂也在逐渐消失,民族间固有的界限也在随之打破,并且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其力量是人为不可控制的。民族间文化和思想上交流的增多,地域和空间上的隔阂也在逐渐消失,民族间的界限一旦被打破,那么人类历史上世界民族的出现也是不失为一种发展的可能。
二、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内涵特征
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原理的深刻理解与具体认识,可以把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内涵特征概括为独特性、公共性、同一性,这三个特性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独特性存在于公共性和同一性之中,公共性和同一性又通过独特性体现出来。
1、民族文化具有独特性
文化的独特性其实质是文化具有差异性。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精神和物质的精华所在,是一个民族同另一个民族相区别的标识,这种独特性体现在一个民族的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或者是就某一个事物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冲突实质上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在这个世界上在各阶级之间,在贫富差距之间的矛盾不是来自于经济上,而是来自于文化上的冲突。[3]
2、民族文化具有公共性
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世界民族中的一员,无论其有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这种责任,他都承担着世界民族发展的使命和任务。因此世界上每个民族的文化不能独享和占有,在实质上,它也是世界民族共享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看起来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有的自然和物质活动都是在为自身的发展而做铺垫,但是总体看来,这同时也是在为全人类谱写历史的发展。在英国的工业、法国的政治和德国的哲学制定出来之后,它们就是为全世界制定的了。[4]同样的,中国的四大发明在它出现之初并没有想过在全球范围内运用和推广,但是事实上,它的便利与益处不仅仅是属于中国,它为西方文明与历史的前进送去了前进的动力。
3、民族文化具有同一性
古往今来,那些优秀的民族文化绝不是独一无二、一枝独秀的。但那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大多表达着和谐、关爱、宽容甚至“大同”。例如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都有关于美德、孝道、大同、和谐的思想,在每个民族流传的古老的故事都有着大同小异的模样,只不过它们所穿的外衣,即民族不同罢了。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同一性就是要忽略各民族文化所展现出来的独特形式,在这些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总结其规律。无论是哪一种民族文化,它们都是全人类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的智慧结晶,它们天然的在内在的本质中体现着所有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中所探寻出的客观规律。
三、马克思民族文化观的当代意义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的发展之中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有些在历史中被淘汰遗忘,但有些被选择保留下来,也有一些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在当前全球化进一步加深的同时,如何使民族地区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了解,不断发展就需要用马克思民族文化观来加以指导。这个意义是在中国一国之内,马克思民族文化观可以克服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局限性,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马克思民族文化观能够克服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局限性
马克思民族文化观有助于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民族文化的世界性或公共性。“民族文化的真正发展都是在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的。[5]只有不同民族意识到隔离和孤立是无法生存的,必须要和其他民族保持交流和交往。这样才能突破自身民族文化的局限性。一花独放不是春,满园花开才是春。只有不同民族接受了世界市场的事实,接受了与外界的联系,那么自身的发展就会再上一个层次。总而言之,一个民族只有通过不断地和其他民族交往、交流,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产生改变的欲望,进行不断地变革,最终加快自身的发展,成为世界文明的先进代表。
2、马克思民族文化观有助于民族地区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究其原因,就是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民族成员保持和传承着中华文化并且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外延。近代以來,由于外强侵略,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在逐渐觉醒,各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无量之头颅、无量之鲜血。在新时期,党和国家将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并且在解决物质问题的同时也要解决好精神的问题,建设好各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
3、马克思民族文化观有助于形成超越民族界限的自由人联合体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资本家的剥削,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形成新的革命力量,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6]最终形成超越各民族的、地域性的个体全面发展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所论述的共产主义的王国——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今天,马克思关于全球化尤其是民族文化的思想依然没有过时,那就是最终形成超越各民族的、地域性的个体全面发展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所论述的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
【参考文献】
[1][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276.168.257.
[3]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华出版社,6.
[5] 金炳镐.民族关系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79.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9.
【作者简介】
姚娟娟(1990-)女,汉族,新疆额敏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其规律研究.
孙万君(1990-)男,汉族,新疆伊犁人,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