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教育中文化休克现象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

2017-08-11 13:27段亚妮天泽中
科技资讯 2017年21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

段亚妮+天泽中

提 要: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呈全球性事态存在。伴随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来华留学教育事业日新月异,来华留学生人数也在迅猛增长,从而带来的来华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日益凸显出来并得到国内学者的高度重视。该文重点分析来华留学生教育中“文化休克”现象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从而帮助来华留学生拥有更加健康的异国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 文化休克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c)-0159-03

“文化休克”又称文化震荡、文化冲击,早在1960年由美国人类学家Oberg[1]提出,指当一个人进入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 由于失去熟悉的社会交流符号和手段,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留学生来到一个文化和语言环境都不同的国家,对异国风情产生短暂新鲜感后, 由于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必然会遇到文化冲突并产生各种心理波动。本文从“文化休克”的分期特点出发,探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文化休克”现象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旨在帮助来华留学生更快摆脱因文化不适引起的焦虑情绪,更好的适应目标文化环境。

1 “文化休克”的分期特征

有关“文化休克”的分期目前有几种说法,该文拟采用陈国明的四分法,将“文化休克”分为蜜月期、危机期、复原期和双文化适应期[2],并就其特征概括如下。

(1) 蜜月期。来华留学生最初到中国, 对异国他乡的一切事物都抱有新鲜感,暂时超过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主要表现为情绪兴奋。

(2) 危机期。随着赴华时间变长, 对新环境的新鲜感和兴奋感迅速减弱,而由语言障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引起的失望、失落、烦恼和焦虑等不良情绪逐渐加强,并取代之前的积极情绪。此阶段一般会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危机期是“文化休克”主要时期,也是对留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及帮助其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关键时期。

(3) 复原期。一段时间的迷惑和沮丧之后, 留学生逐渐开始适应新文化环境的途径和方法,从而开始适应异国的文化和学习生活环境。

(4) 双文化适应期。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调整,留学生开始获得适应新文化环境的能力,逐渐把新文化看作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能够平静、友好、客观地看待身边事物,身心达到最佳状态。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综合实力日趋加强,世界地位也日趋提高,来华留学教育事业日新月异,来华留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同时,也伴随着各式各样问题的产生。鉴于来华留学生原有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与国内存在较大差别,许多来华留学生在适应新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出现了焦虑、恐慌等一系列情绪变化,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2 来华留学生“文化休克”的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1) 社会支持系统匮乏。留学生从熟悉的家乡来到陌生的国家进行长达几年的生活和学习,面对全新的环境,远离了原有的亲人、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需要对自身的心理状态做出不断的调整,在角色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开始感受到混乱,原有的一切社会支持系统暂时被几乎完全隔离,面对完全陌生的社会文化,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在建立中艰难的前进,从而产生疲惫和无能为力的感觉。为帮助留学生尽快建立起新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为来华留学生加入中国学生的社团提供信息支撑和平台。[3]对于初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语言障碍无疑是融入社会文化的最大障碍,但他们与中国学生同处相近年龄阶段,留学生一定可在中国学生社团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组织,与中国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合作,不仅可大大加快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使留学生在潜移默化间了解中国文化,帮助其顺利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2.2 心理适应能力较差

(1)培养入乡随俗、“位育”之道。文化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其最基本的特性还是在于它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它的心理学意义。[4]汉森发现,非洲的某些部落,由于人们的生活空间有限,很少直觉到远距离的事物,造成其没有知觉恒常的概念,所以即便在两个视网膜上呈现一样的的物体但距离不同时,也不会判断出远者比近者大。在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研究中发现,首先,英雄崇拜观的差异存在于,东方文化的英雄一定是循规蹈矩、孝子贤臣,或是坐怀不乱的君子;而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则是依靠个人奋斗所产生的与众不同的人。其次,从自我概念来讲,西方人更愿意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爱人、子女,以示尊重和爱;但东方人的自我概念是一种延伸的自我,认为自己的亲人与自己是等同的,夸奖自己的亲人就如同夸奖自己,有悖传统文化中自谦的美德。在留学生来华教育过程中,面对新文化与其愿文化冲突时,应培养其入乡随俗、“位育”的思想。所谓“位育”,“位”就是“安其所有”,“育”就是“遂其生也”。[5]来华留学生不仅应拥有坚定地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还应入乡随俗,积极地接纳他国文化,明确自身所处位置,去除民族中心主义。比如,来自南亚地区一些国家的留学生普遍守时观念较差,由于在本国习惯于晚于约定时间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后到达,但中国人的观念中,准时或提前是礼貌的体现。面对出勤制度严格的中国学校,一些留学生经常出现因迟到受到批评或处分,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由于原有文化观念的捆绑,使其某些习惯难以被新的文化环境所接受。因此,转变原有习惯,入乡随俗、“位育”之道的教育便在帮助留学生摆脱文化休克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2)合理应对危机事件,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危机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具有很大破坏作用的,会中断正常生活的事件,比如地震、火山喷发等天灾或人祸。[6]来到中国留学后会缺少安全感而产生不安和焦虑。面对突发事件,留学生更易产生焦虑、紧张和恐惧,从而产生难以克制的心理障碍,从而引起文化休克。首先,学校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给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同时加强对危机事件的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应对教育,减少留学生面对危机时的不安全感,危机过后也更容易从中走出來。其次,由于新旧文化环境冲突的影响,留学生更易产生心里危机。因此,在留学生教育中,应更加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定期举办心理讲座,对留学生普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其即使发现自身问题并提高自我修复能力。同时,定期施行留学生心理问题施测和筛查工作,帮助管理者即使发现存在心理危机的留学生并做到适时干预。设置专业的留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给予能够即使发现自身心理问题的留学生一个即使修复的平台。

2.3 学校管理和教学模式差异

(1)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和宗教管理。首先,中国的教育更多为刚性教育,注重硬性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制度是其核心。[7]刚性教育易于执行,便于考核,有利于保障和维持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但由于制度的硬性规定将学生置于被动的管理状态,容易导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产生冲突,同时也限制了其积极性与创造性。由于留学生对中国的刚性管理不熟悉也不易短时间适应,对留学生实施单纯的刚性管理容易加强其挫败感并与管理者产生误解和矛盾,对留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同时也使管理变得吃力。而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8]。所以对留学生的管理需做到刚柔相济,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留学生自我管理,逐渐形成集体意识、写作意识和规范意识,逐步了解并适应中国的管理模式。

其次,来华留学生与本土中国学生的突出差别还表现在信仰问题上。目前来华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部分来自于欧美或非洲国家,大部分存在宗教信仰。学校应在尊重留学生不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同时,给留学生提供专门的可保护其宗教文化的独立留学生公寓和食堂,健全来华留学生基础服务设施,减少留学生出入新文化环境中的挫折感。与此同时,在课程和活动的时间安排上,应尊重留学生的宗教习惯,比如需空出学生祷告的时间,如需外出进行礼拜等活动,学校应做好对学生的安全确认工作。

(2)加强汉语教学和引入PBL专业教学模式。首先,加强来华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与英美等国家的雅思、托付等留学生入门语言能力测评要求不同,由于我国目前对留学生的招生还没有对汉语语言能力的限制,但加强留学生对汉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对于来华留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减轻文化休克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统一安排全体来华留学生第一学年的汉语学习,并要求通过汉语水平考试(HSK),则可进入第二年的专业课学习。同时,对于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不应为单纯枯燥的语言学习,应尽为其多创造汉语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帮助留学生更快适应中国的学习生活环境。

其次,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专业教育(如医学专业教育)沿用的是英国的专业教育模式,这与我国的专业教育模式有较大差别。我国更多为课堂式教学,课堂教学内容量较大,以讲述为主,而英国的教学模式更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引发学生思考、领悟。在留学生的专业教育中可尝试引入英国PBL教学模式[9],8~10名学生为一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围绕特定的医学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学习,进而达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习对“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的四大要求。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鼓勵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互动当中,使学生获得独立完成资料收集、整理、学习,以及与人协作、扩展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留学生和国内老师都为非英语母语的双方,使用完全课堂讲述的难度远远大于互动教学,通过PBL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更加了解留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也能够更加高效的获得专业知识,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

3 结语

为更好的推动来华留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留学生的“文化休克”现象不容小觑,正确发现和应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休克”现象刻不容缓。学校应从建立新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以及转变教学和管理模式方面帮助留学生积极走出“文化休克”的危机期,使其更好更快的适应异国他乡的学习和生活,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向荣,曾毅.综合医院医师应用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18(1):7-8.

[2] 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大学出版社,2009.

[3] 门莹.在华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及教育对策分析--以河北大学的留学生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5(3):61-64.

[4] 彭凯平,王伊兰.跨文化沟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4-68

[5] 张诗亚.“位育”之道--全球化中的华人教育路向[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6] 李倩,张丽.来华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研究[J].管理观察,2014,559 (32):155-160.

[7] 周伟国.新时期行政管理的科学化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2001(12):114-116.

[8] 王文利,许伟丽.高校留学生柔性管理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3):151-152.

[9] 王茜,田昆仑.浅谈留学生文化休克及在管理和教学中的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10,5(9):707-709.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教学管理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协调各种关系学习先进理念完善管理制度
大数据视角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探讨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
来华留学生中国古典舞蹈文化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