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国军++余霞
2016年秋,由教育部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开始在小学一年级使用,替代原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套教材由温儒敏任总主编,小学语文的执行主编陈先云是原人教版教材的副主编,主编之一崔峦是原教材的主编,因此新老教材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截至目前,部编本仅出版了小学一年级的上下两册。为了了解两部教材相同内容在语言文字运用方面是否有变化,我们对两部教材进行了比对调查,发现语言文字改动约有二十余处。本文列出改动之处,做出优劣比较,解读修改原因以供老师们参考,同时提醒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并适应这些变化,以便准确把握教材,搞好教学。为了下文表述方便,称2016年版部编本教材为“新课本”,原2001年版教材为“老课本”,文中“一下p1”指“一年级下册第1页”。
一、 词语词形改动
关于这两个词的词形,我们想说的第一句话是:终于改过来了!多年来,“丁冬”和“树阴”两个词形给教师、家长和社会带来了很多困惑、困扰,甚至是误解,现在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们应该搞清改动的原因,并且适应这种变化。笔者曾撰文详细谈到这两个词的选择与规范问题[1],可参阅。两个词的词形属于异形词问题,异形词的使用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哪一个使用更多、人们更习惯于用谁的问题。“树阴”的推广主要受到1985年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影响,2015年《审音表》修订稿向社会征求意见,已经在修正当年的意见。据中国语言文字网2016年4月报道,《审音表》修订稿已经通过专家鉴定[2]。《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长王宁主编的《通用规范汉字字典》都把“树荫”作为推荐词形。关于“叮咚”和“丁冬”的词形选择,语言事实和使用习惯表明,“叮咚”使用更多,《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把“叮咚”作为推荐词形。两个词形改动后,新课本语言文字运用更规范了。
二、 词语注音改动
注音改动主要涉及三方面情况:(1)轻声词。“朋友、喜欢、热闹、云彩”四个词,《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称《现汉》)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以下称《纲要》)都确定为“必读轻声词”,即无论何时都要读轻声,新课本改为轻声是纠正了老课本的错误。“小朋友”不等于“小+朋友”,是一个词,《现汉》和《纲要》都确定为非轻声词,新课本把它同时改为轻声,可能受到“朋友”的影响,结果改错了,希望能够及时纠正。(2)儿化词。儿化词的儿化部分是一个音节,“雨点儿”只有两个音节,老课本注为yǔ diǎn er显然是三个音节,新课本纠正了这一错误。(3)玩一玩中“一”的读音。两个动词中间的“一”应轻读,老课本都注为非轻声,不符合普通话语音实际,新课本均改为轻声,这样的词语还有“看一看、想一想”等。另外,“对不起”中的“不”习惯上要读轻声,新课本也改过来了。关于老课本注音存在的失误,我们曾有文章做过仔细调查[3],可参阅。
三、语气词“啊”的改动
关于语气词“啊”在语流中的音变和相应的词形变化问题,当前的小学语文课本处理多有不正确或各处不协调、不统一的问题。我们曾调查过老课本一年级教材,发现有23处涉及“啊”的音变,其中符合音变规律的处理只有8处[3]。“啊”的音变原因是受到它前一个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其音变规律如下[4]:
对照音变规律,例1老课本音变有误。“飘”的拼音是piāo,实际发音是[p‘iau55](国际音标),《汉语拼音方案》把韵母iau改为iao,是防止手写体中iau和ian相混。根据实际发音,后面的“啊”应该变为“哇wa”,新课本注为“啊a”是维持原形,当然也可以。例2、3、4老课本未标音变读音,新课本则改为根据音变规律标注实际读音。例5老课本标注实际发音,新课本又改回了原形。新课本中的例子还有(新老课本相同的有省略):
小蜗牛爬呀,爬呀(一上p108)
我好想再多玩一会儿啊a(一下p21)
多么开心哪na(一下p22)
也是很有趣的呀ya(一下p22)
花裙子飘啊a飘的(一下p49)
也有自己的家呀ya(一下p83)
铅笔呀ya,橡皮呀ya,转笔刀哇wa(一下p83)
大会在哪儿开呀ya(一下p91)
狐狸呀,山羊啊a,小鹿哇(一下p106)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新课本在语气词“啊”的音变问题上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改进,基本遵循标注音变后实际读音的准则,这是符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特点的,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很难掌握音变规律,课文直接标注音变后的实际读音,有利于学生从小学习规范、标准的普通话。但也存在少量标“啊a”原形的,如“飘啊a飘啊a到台湾”“这是什么话啊a”“花裙子飘啊a飘的”。当然,标注原形也不为错,但这样一来和整个的注音原则不协调。建议教材编者妥善处理这个问题。
四、 部分词句改动
《过桥》一课,新课本去掉了标题中的引号,仔细体会,修改大有深意。加上引号是特指,指出这里的“过桥”是一种比喻,这是成人的视角。但在儿童的眼里,一排等号就是小桥,去掉引号显得简洁明了,反而更好理解。一个标点的增删,反映了教材编者视角的改变,这种一心为孩子着想、精益求精的编写精神值得赞赏。“计算题”改为“数学题”更通俗易懂,因为有数学课;“算对了”改为“做对了”,以和下句“做错了”相配,读起来更加顺畅。总之,这一篇寥寥几处的改动都是非常成功的。
《月儿弯弯》一课,把“街道”改成“山路”更符合孩子们的一般认识,因为街道大多是直的,而山路大多是弯的。
《轻轻跳》一课,原标题“轻轻地”表意比较模糊,不适合做文章标题,改为“轻轻跳”意思就实在、清晰了,而且也符合儿歌常用正文首句或句中的核心词命名的惯例。第三句改为“要是踩疼小青草”,主要是从诗歌节拍角度考虑的。原来的节拍划分是“要是/踩疼了/小草”,而我国传统七言诗句的节拍是2+2+3,显然原诗句不合这一节拍,所以读起来和其他三句不协调,修改后读起来就非常顺畅了。全诗节拍划分如下:
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
要是/踩疼/小青草,我就/不跟/你们好。
《操场上》一课,把“跳高拔河拍皮球”改为“跳绳踢毽丢沙包”,可能是为了追求押韵效果(“闹、包、好”押韵),但这样一来,前面列举的那些运动项目(也是识字目标)一个也没用上,而凭空多出“跳绳、踢毽、丢沙包”三个非识字目标的运动项目,显得有些突兀,给人莫名其妙的感觉。另外,“毽”一般不能单用,要说“踢毽子”。建议新课本还是沿用原来的句子,或者统筹考虑修改办法。
五、增加文字篇幅
《日月明》是一篇识字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汉字中的会意字。老课本选字12个,新课本选字8个,减少了“鲜、灭、休、看”4个字。减少字数,既有从课文篇幅考虑,也有从小学生是否容易理解字义的角度考虑。比如“灭”是由繁体字“滅”简化而来,简化方法是取繁体字中的一部分代替,“灭”字形本身也基本相当于一个会意字,取“一”(可指水、沙土等)覆盖于火上把火熄灭之意,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稍嫌抽象。“休”取人依木而休息,这是造字时代的休息方式,对小学生来说,造字本义稍嫌隔阂。“看”字取手在目上遮住太陽以便看清,但上面的“手”已变形,学生不太容易明白。剩下的几个字,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可见编者删去的几个字都是经过仔细考虑的。这一课的点睛之笔是后面增加的内容:“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由“林、众”二字的意义引发出两句名言,道出人要团结,众人一条心才能干成事、干大事的道理,相比老课本单纯讲几个字来说,提升了这一课的教育价值。
《我多想去看看》原来是写一个农村孩子对北京、天安门的向往,新课本增加了一段“爸爸告诉我……”,加上一个北京孩子对新疆、天山的向往,这样两个不同地方孩子的心声遥相呼应,使课文的维度一下子从一维变成二维,从平面变为立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孩子都想走出家门到祖国各地去看看,天安门和天山就是两个突出的代表。增加篇幅后,课文的维度和深度大大扩展,教育意义明显增加,课文价值得到一个质的提升。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对新老课本语言文字的变化做了梳理,并进行了简单分析。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新课本的语言文字改动大多数是经过认真研究、仔细推敲的,修改朝着更加规范、更加准确、更加完善、更加适合小学生学情的方向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说明了新课本的确是一套高水准的教科书。同时也发现了个别问题,我们提出了完善的建议,是否妥当,请教材编者斟酌。希望这套部编本小学语文课本编写、修订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曹国军.语文课本语言规范应当与时俱进[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4(6).
[2] 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31/2016_4_28/
1_31_6292_0_1461812156468.html.
[3] 曹国军,全燕.人教版小学一年语文教材注音问题商榷[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5).
[4]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