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波
内容摘要: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针对小学语文课本上留下的“无字处皆有其意”的空白,通过补白背景、补白情节、课外拓展等形式,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想象 补白 文本 创造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發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作者在谋篇布局时,有意在文本内容里留下一些“空白点”,这些空白的地方,就给学生们阅读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文本“补白”的方式,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体会和想象,在加深对课本深入理解的同时,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阅读教学变得异彩纷呈。
一.补白背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尤其是中高年级课本,有很多的名家名篇,这些作品都有不同的写作背景。但是由于这些作者跟现在学生的生活离得比较远,很多学生感觉比较陌生。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背景补白,让学生了解其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便于学生能够更深入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时,我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就是回去详细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叶圣陶的简介,思考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个题目?作者想表达什么?在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们汇报自己查阅资料的情况。有的学生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肖复兴,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是回忆作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有的学生接着说,“作者在课文里回忆了叶圣陶老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还有邀请作者去家里做客。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是做客时看到的。”
学生们经过一番自由交流、讨论,老师加以引导补充,让学生们了解到,在1988年的时候,叶圣陶老先生逝世。1992年,已经45岁的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回忆起发生在30年前的两则小故事。题目之所以用作者做客叶老家看到的爬山虎,为的是借景抒情,表达对叶老先生的怀念。通过这样的背景补充,学生们对课题以及文章了解就更加深刻。
在小学阶段,有很多语文课文都可以利用补白背景的方法,来加深课文的理解。每当在教学类似课文时,我都会加以引导,让学生们提前做足功课,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了解文章的背景资料,以及人物身份、性格特征等相关材料,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展示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们加深文本的理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激发起他们对课本阅读的兴趣。
二.补白文本,锻炼学生想象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者在字里行间中会有意地给留出“空白”,给读者留下发挥想象的空间。笔者在教学时,会因势利导,引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发挥想象、大胆想象,并组织大家进行巧妙填补,让课堂异彩纷呈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一举多得。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鱼游到了纸上》一文,讲述的是作者去杭州玉泉观鱼,看到一位聋哑年轻人在西湖玉泉金鱼缸边专心画鱼。他画出的鱼儿栩栩如生,仿佛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
其中,“一个星期天作者来到玉泉晚了一些,金鱼缸边已经挤满了人,突然他的耳边传来了惊奇的叫声。‘哟,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这个女孩为什么这么说?作者在课文中没有直接表达,而是给学生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我就抓住这一留白,引导学生对课文插图进行认真观察,并大胆想象。“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听到她的这句话,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围观的人也很多,大家也在赞叹着,议论着,那围观的人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一经启发,学生们就热烈补充起来,“看,这位白胡子老爷爷挤了过来,看着画,说这画画得真好,真像。”“有位大伯伯也走了过来,探着身子,看着画,说画得真传神,这鱼好像活的一样。”……整堂课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三.补白拓展,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面,提高阅读品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课内拓展到课外,不能一篇课文学完就戛然而止,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让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文时,文章描写的是台湾作家琦君回忆童年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这篇课文上完还没有结束,教师还进行“补白”拓展,选择琦君的另外两篇文章《毽子里的铜钱》、《月光饼》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分享。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后,引导大家充分发挥想象,进行思考:“这三篇文章,你们最喜欢哪一篇?为什么?”“小的时候,你最快乐的一件事是什么?”“你的家乡有什么漂亮的花让你印象深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小学生充满天真,富于想象,只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通过文本“补白”,让语文教学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大胆在语文的海洋里自由驰骋。
(作者单位:福建永泰县长庆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