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7-08-10 04:39胡兴立
广西教育·B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演示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

胡兴立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从改进演示实验、收集干扰信息、对比探究实验和多媒体展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演示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化学 人教版 演示实验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B-0140-02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可以说脱离了实验,化学就成了纸上谈兵。考虑到中学教学条件有限,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完整地进行化学实验是不太现实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会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提纲挈领,深化提高。演示实验是以教师为实验主体,向学生展示的一种实验。一般实验难度较高或者进行实验的条件不足时,只能采用演示的方式。演示实验中体现的知识也往往是学习中的重点,一个实验就能引出一系列的知识点,从而推进课堂教学。下面介绍四种课堂上的演示实验的具体应用。

一、改进已有,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有两个部分,第一是教师的引导,第二是学生的学习。在教师引导的部分,通常会沿用以往的经验,这样的做法其实有利也有弊,利在效率较高,弊在发挥较少。当下的教育倡导创新,因此在演示实验这一方面,化学教师首先从已有的实验开始改进,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创新。

在选修 4“化学反应原理”中,我们学习了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实验原理。在这部分的实验中,教师经常采用 NaOH 溶液与 H2SO4 溶液反应生成 Na2SO4 和 H2O 的实验来进行演示,理由是这样的实验比较简单,也非常安全。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 H2SO4=Na2SO4+2H2O。从实验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看,反应前后都是以无色溶液的形式出现,实验现象不明显。唯一能“证明”酸碱进行了反应的现象就是:当溶液混合时发生了放热反应,但是在演示实验中却体现不出来。如果需要进一步演示酸碱反应生成了盐,就需要用溶液酸碱性来表示,这样的话实验现象就比较隐蔽了,不能直观地展示。在笔者的课堂上,笔者没有直接采用简单的氢氧化钠和硫酸的中和反应进行演示,而是带领学生进行思考: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实验现象明显的实验呢?有学生提出可以采用有色溶液,笔者认可了这一思路,然后开始进行实验改进,力求创新。从溶液的有色性和适用性来考虑,我们选取了铁离子溶液。为了突出实验前后的变化,我们将反应物中的碱换成了固体,采用了 Fe(OH)3固体,而酸仍采用稀硫酸溶液。反应开始前,反应物为红色固体和无色液体,反应后则大大不同,生成了黄色溶液,而固体也溶解在了液体中。反应方程式为 Fe(OH)3+ H2SO4=Fe2(SO4)3+H2O。这样的实验现象具有视觉冲击力和美感,将演示实验的效果提升了一个层次。

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过度依赖于经验,没有动力去创新,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妨与学生一起思考,将原有的经验加以创新,实现共同进步。

二、认清干扰,激活问题意识

演示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相应的化学知识,这就体现了一个“定向”的要求,但是在演示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产生干扰因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给予重视,不能一带而过,而是需要重点解释干扰信息,让学生认清干扰因素,激活问题意识。

以必修 1 中的“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为例。在本章节的教学中,笔者演示了一个 Fe 单质置换化合物中 Cu 的演示实验。该实验的具体操作是,将一根打磨好的铁丝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预期的现象是铁丝表面附着上一层红色固体,这个红色固体就是被置换出的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但是在课上实际演示的实验中,铁丝表面没有附着上红色固体,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黑色固体,同时也掺杂着一些暗红色的物质。我们猜测,带有红色的物质就是置换出来的铜,但是反应并没有完全按照设想来进行。如果要演示铜铁置换反应,这样的实验现象显然不能让学生信服。实验中出现了干扰因素,学生此时就有了疑问,教师不应该压下学生的问题,而是要顺应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干扰因素一一认清。接下来,我们对铁丝和溶液进行了研究,发现碳含量较高、溶液浓度大等因素造成了铁丝表面变黑的现象。

演示实验并不是像教科书一样让学生去“观摩”,而是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逐步形成问题意识。演示实验不一定是完美的,会存在干扰因素,在演示中要善于识别。

三、对比探究,指导分析问题

对比实验也是一种常见的演示实验方法,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一个实验演示完毕,学生可能印象不深,但是如果涉及现象之间的对比探究,那么就能直观地说明问题了。

在选修 4 第四章第一节的“原电池”中,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原理以及分析的方法。原电池中存在两个电极,电极在电解液中进行反应,恰好构成一组对比。下面以金属电极为例进行说明,电极作为正极还是负极,与活动性是密切相关的。为了进一步比较金属电极的活动性,笔者设计了一个铜铁电极原电池的对比演示实验,对比的是铜电极与铁电极之间的活动性顺序。在同一电解液中浸入铜电极与铁电极,连接好电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知,电流在原电池外的流动方向是从铜电极流向铁电极。根据物理学中的定义,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铜电极为正极,得到电子;铁电极为负极,失去电子。在原电池中发生的得失电子反应如下:

负极:Fe-2e-=Fe2+(氧化反应)

正极:Fe2++2e -= Fe(还原反应)

通过两个电极之间的对比,可以判断出铁比铜更容易失去电子,因此活动性更好。这是物理学结合化学的分析方法,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学会分析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中学到的真实能力,而其中的方法需要教师来引导。在原电池的正负电极对比实验中,学生能发现原电池中的细节知识,从实践的角度认识活动性的概念。

四、电子展示,规范操作技术

演示实验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或者说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才选择了演示的方式。但是有些实验产物有毒有害,这时候就需要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光的效果,为学生展示逼真的实验场景,从而避免危险,同时也掌握了实验操作。

例如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的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在这一章节中,我们要学习一个制备氯气的实驗。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其制备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存在安全风险。氯气制备有多种方法,因此制备中的操作技术也难以一时都演示出来。因此,对于氯气制备实验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通过电子模拟的实验,既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熟悉了实验操作技术,又能很好地避免与有毒气体的接触。选取“二氧化锰与浓盐酸混合制氯气”为例,笔者在课上选用了一个演示动画,画面中有控制实验操作的按钮,通过“模拟操作”可以完整地呈现实验过程。实验的化学方程式为:

4HCl(浓)+MnO2=MnCl2 +2H2O+Cl2↑

虽然没有进行“实战”,但是实验操作的方法、技术细节借助电子模拟实验的便利都一目了然,同时还进行了多种方法的氯气制备,学生的规范操作技术也渐渐积累下来。

在教学的阶段,由于实验处在一个感性认知的时期,因此可以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实际实验中实现不了的效果,在电子模拟实验中可以很好地满足要求。

综合来说,演示实验在教学中既可以看作一个实践任务,又可以看作是一个生动讲解。相对于其他实验,演示实验更适合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课堂演示实验,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动手动脑。

【参考文献】

[1]晁 艳.加强化学演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化学综合素养[J].数理化学习,2011(12)

[2]常宗艳.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创新探索[J].科技资讯,2014(36)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演示实验人教版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探究“蓝瓶子”实验最佳的课堂演示反应条件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有效性
拾级而上 顺流而下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