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培霞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已然成为共识,然而,如何与学生聊书却仍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盲点和软肋。有些教师还处于“指阅读”狀态,每学期只做书单的推荐者;有一部分教师处于“无声共读”状态,面对已经进入课表的阅读课,只有“静悄悄地”执行。可喜的是有一部分教师已经开始行动,跟孩子大声读起来,共同交流起来了。由局部内容到整本书内容,一点一点地进行着推进。在边做边摸索的过程中,会有问题也会有收获,现就课外阅读推进过程中的浅薄思考陈述如下。
☆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期待,更应致力于“场”的营造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整本书的阅读推进不再是布置、自读、展示三部曲,而是有了进一步的探讨,并形成了课型:荐读课、推进课、班级交流课。而三种课型也逐渐承载了各自的任务——荐读课激发兴趣,推进课学习策略,交流课展示提升。任务明晰后,教学起来就有了模式和抓手。著名课外阅读专家吴欣歆老师则强调五个节点:选书、预热、通读、讨论、展示。二者结合,我以四年级下学期《西顿动物故事》为例,先谈谈如何激发阅读期待:
谈到荐读课,激发阅读期待最为重要。如何激发?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看网评产生期待、读作者了解创作与特点、读目录产生预测激趣、读梗概了解全貌。
——读网评。很多大家都对本书有过评论,如曹文轩、朱自强、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以及《纽约时报》等,可以出示一些,既提高对本书影响之巨大的感知,也可引发一点思考。比如:那是北美巍峨的群山和广袤的草原,冰河河谷中回荡着悠远的狼嗥,黑色的骏马绝尘而去,忠诚的猎犬不离不弃地守护着主人的营地。
感谢欧内斯特·汤普森·西顿先生,用他的笔为我们记录下已经消逝的荒野。(蒙古族作家、《黑焰》作者,格日勒其木格·黑鹤)
《纽约时报》赞其为“感动整个世界的故事”“不亚于任何一部描写人类社会与人类情感的世界名著”。
读着这样的评价,我们会产生疑问:这是一个怎样的动物世界?难道在残酷的野生环境中也会闪耀着“勇敢、自由、信任、忠诚”的光芒吗?动物们靠什么感动着世界,我会读出什么?……
带着这样朦胧的感受,就容易产生我要看看的冲动。
——读目录挑起阅读关注。看到目录,孩子们有的会产生好奇:为什么松鼠叫“旗尾巴”、松鸡叫“红脖子”、野兔叫“豁豁耳”?狼族中有着怎样的规矩?狼跳到了汽车上干什么……看似只是好奇之问,但“这一问”若成习惯,其中的乐趣便是无穷的,殊不知,这自问本身就有着模糊的预测和推论,与后续阅读中的印证,恰恰构成了阅读的趣点。
当然,初始阶段在学生读书还不很关注作家、作品、网评等方面的时候,用这样的方法比较新奇,但不能每本书都这样,否则,新鲜感顿减!近日,听到著名专家吴欣歆在讲座中说到,选书的方式其实极大地决定孩子阅读的心理,觉得颇有道理。孩子处于主动想阅读的状态中和被动的阅读状态中,其效果一定截然不同。如何让荐书更自然、更有意而无痕?吴老师建议可以尝试在学校的公共区域播放作者介绍、电影片段、不同版本的封面、作品成就,甚至不同学科的老师读后的感受,营造的是一个“场”,试想,置身于这样一个真正的阅读磁场,学生想不读都难!
☆确定话题的价值取向是课外阅读推进的关键
针对课内阅读的文本解读,我们更多依循“内容人人看得见,形式对大家是个秘密”的原则,在探寻作者是怎么表达的这一方面下足功夫。但是在课外阅读交流中,话题的价值取向应该有怎样的指向呢?
【案例1】指向阅读的意义——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发生碰撞。
《西顿动物故事集》的推进课上,一位老师以《野兔一只耳的故事》为内容,与四年级学生推进。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耳小时候被毒蛇咬破耳朵,变成了只有一只完整耳朵的兔子。在妈妈的帮助下,它迅速成长,变成了一只充满智慧和力量的兔子。它一次次躲开老鹰、猎狗、狐狸,避开蔓草。后来,因为人类砍掉荆棘丛,茉莉妈妈遇到狐狸的追赶无处躲藏,最终死于湖中。而野兔一只耳也不幸落入敌人的圈套。沼泽地上的英雄——“一只耳”就这样牺牲了。
这样一个故事,从哪些角度来聊能触动孩子的心弦,促进孩子的阅读思考力?经过几位教师阅读后交流感受,确定“聊聊生存智慧、聊聊成长的那些事儿、聊聊感人的场景”,这些话题指向的是动物类小说的文本特点。从生存智慧中感受着一份不易与聪慧;从成长的历险中获得的是一份启迪;从感动的场景朗读中,体验的是一份浓厚的亲情。课堂中每一个板块,都立足于思想和情感,进行着提取、梳理和整合的训练。经过这次磨课,发现教师对课外阅读的困惑主要在于话题的选择。
话题选定要掂量话题的价值取向。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有脑洞大开之感——无论多么优秀的童书,如果没有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发生碰撞,没有与学生的生命结合起来,就不可能对他们有实质上的影响。我以为这句话可以成为教师在设计话题时的原则。
最初备课,老师确定的问题是“野兔一只耳碰到了哪些敌人”,学生在思维导图中罗列了不同的动物,感受着野兔生存的不易和危机。“感受危机”初看似乎也很有聊资,学生能体会大自然的弱肉强食,对野生动物生存产生一丝担忧。但这个问题的空间不是很大,张力不足,更重要的是它只是一个客观题。学生主要进行着提取和梳理,似乎不必用心。如何让学生能通过问题的引领,思考更具广度和深度;如何让学生能在读书中寻找到阅读对于自己的意义?也就是说,读着野兔的成长,之于学生的成长有何意义?难道仅仅要了解一些动物知识吗?这本书究竟要带给读者怎样的启迪,对孩子的成长有怎样的价值引领?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有了选择:带领学生去“感受危机”还是“从危机之中探寻成长的要素”? 当然会选择后者,因为相比较而言,后者更给人力量,更让孩子走心。于是,将话题确定为:它一路成长为雄健的大公兔,要感谢谁?果然,课堂上话题一出便点燃了学生的思维。有的说最应该感谢的是茉莉妈妈,有的说要靠自己,有的说靠朋友(啄木鸟等教会它很多知识),在大家有理有据讨论得热火朝天之时,老师适时又抛出另一观点——有人说,野兔一只耳能成长为一只大公兔,要感谢很多人,但更要感谢它的敌人。你同意吗?这样的话题,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思维的又一次提升。当话题与自己已有的观念进行碰撞时,应该是脑神经不断链接、产生联系之际。学生的思维要想得到发展,需要不断受到这样的“挑衅”。沉默片刻后,学生纷纷表达……是啊,成长需要挫折,要感谢成长中的对手,甚至敌人!可以想得到,今天的这一课,或多或少给孩子留下的是思考如何正确地、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人、事、困难、挫折,从而汲取思想认识的力量。这样的交流对他的现实生活有指导,引导学生在书中寻找自我,就要注意引导学生链接现实生活!
【案例2】指向思维的发展——引发冲突,促思维走向深刻。
阅读交流之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浅阅读”走向“深阅读”,其实质不是表面的热闹,而应该是指向学生的思维发展。能通过话题或者活动,促使学生的认知走向丰富、全面而又独到。在课外阅读交流中,教师要掂量怎样的话题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思考方式、认知、思想意识等有帮助。吾以为,这是关键!
如何设计话题,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呢?我以为,下面这段话会给我们启迪: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钻研和思考问题,对事物的认识不满足表象,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其方法是抓住矛盾加以展示。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容易引起思考,无论是文章的主旨,还是结构安排或是细节描写,只要抓住课文的本身矛盾,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西顿动物故事》的交流课上,做了一点尝试。老师课前设计活动——西顿笔下的动物被称之为“英雄”,请你给排排队,并说明理由。学生回头阅读并完成。经过统计,狼王老暴、银斑儿票数很高,稳居前列,异议不大。但是,有些动物却是有争议的,比如,交流时,先以这两个公众形象引导,学生诉说理由,大家联系其所作所为,都有话可说。试想,倘若一直说下去,此环节也不过到此为止,最终会完成西顿笔下的英雄榜,完成一份文化产品。
如何从思考力的角度再添点火加把柴?
可以在探讨过程中,不断抛出新异刺激——同学们,这两位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事迹突出。可是“泉源狐”也能称得上是“英雄”吗?你怎么看待?一個亲手杀死自己孩子的母亲,怎么能称得上是英雄呢?相信这样的话题,一定会触动学生的思辨力。
话题设计要善于抓住作品的冲突点,将学生置于矛盾对立中,引发学生的讨论。这样的讨论是积极的,对学生思维逐步深入是有帮助的、必要的。
无独有偶。一位教师在交流《夏洛的网》时,就设问——夏洛为威尔伯织了“了不起”“光彩照人”“王牌者”“谦卑”等文字,威尔伯本身是落脚猪,它是不是配得上这样的文字?
此话题基于文本的冲突,引发学生从整体上去思考,话题具有思辨性,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不浮于表面情节,而是整合人物的诸多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评价主人公。教师利用话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一位教师在交流《城南旧事》的《我们去看海》一章节时,抛出的话题是——那个青年是不是个坏人?《惠安馆》则讨论——秀珍是不是疯子?妞儿是不是秀珍的女儿?……
这样的话题没有现成答案,没有唯一答案。学生需要在阅读之后,进行自己独立的判断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呈现的则是“百家争鸣”之感,可称得上精彩纷呈。引导学生交流,教师的话题设计不妨开放些,若增加点矛盾更佳。
【案例3】指向主旨的讨论——识得有格局的作家同化自己。
将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一定要读懂作者的立场情怀与创作意图。西顿的动物小说多数为悲剧,而主人公都是优秀的。将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造成心理的落差,产生审美体验。这是悲剧的特点。但,西顿绝不是要以此夺人眼球,造成悲剧的原因和罪魁祸首是人类。西顿就是要警醒人类,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同的家园,人类不可以那么贪婪,那么无耻。
交流课上,老师设计的第一板块为聊聊英雄榜;第二板块为聊聊死亡——这些“英雄”的结局怎样?是谁造成了它们的悲剧?在交流中,学生分明感受到不同的动物有着不同的性格,有的无比忠诚,有的极其自尊,有的极其向往自由,有的眷恋家园,有的格外智慧而有勇气……在这些天赋不凡的优秀物种面前,人类的占有欲、统治欲是直接或间接的杀手!
每本书都有作者创作的初衷,我们要了解关注,由此设问,会导引学生的思考逐渐深入。就如同阅读时要有“第三只眼”,看到故事情节背后,作者这样安排情节,传达着怎样的心意?
但凡称之为经典的作品,需要不断地回读。每一部经典背后,都有着一个伟大的作家,他一定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着超于常人的格局。我们读着这样的作品,体会着作者的初衷与境界,与伟大的人在对话,不正是对自我的反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