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俐俐�オ�
[摘要]英语教学中,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了听说能力的训练上,忽视了写作教学。因此,教师应从说、读、写等方面入手,鼓励学生通过读、说、写句子来完成英语写作,不断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写作教学;写句子;说句子;读句子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24006501
新课改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或者参照范例写简单的句子;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能写书信和便条。因此,教师就应鼓励学生多进行一句话的练习,长时间多写多练,写作能力自然就可以慢慢提高了。
一、读句子学写作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比较少,仅仅依靠自身的直接经验来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然而,大量的课内外阅读恰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途径,阅读量越多,学生积累的词汇量就会越多,语感也会越来越强。因此,教师应注重以读促写,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例如,教学“Shopping”部分内容时,发现学生都有跟随父母逛商场的经历,这时教师就可创设商场购物的教学情境,并借助多媒体图片和动画来进行演示,但是很多商品的名称或者价格,学生不知道怎么用英语来表达,教师便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多读教材或者查阅相关的课外书籍,学习更多的单词。创设对话情境如下:
“Can I help you?”
“Id like a cap,please.”
“What color?”
“Its blue.”
“Here you are,twenty yuan.”
基于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衣服、短袜、鞋子等物品用英语怎么表达。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有关颜色的英语单词,有“blue”“red”“yellow”“black”等。这样一来,学生慢慢地积累词汇量,有效调动学生进行英语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在以读促写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进行指导,使学生所阅读的内容与教材有关,只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就可以了。而在一句话写作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句子的仿写、改写和扩写,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二、说句子学写作
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写作,组织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先鼓励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英语句子,以说促写,慢慢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习惯。
例如,教学“Do you play”部分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畅所欲言,说一说自己平时喜欢做什么运动。讨论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用英语来表达自己喜欢做的运动。学生之间的对话如下:
“What do you play?”
“I play the violin.”
“What do you play?Do you like football?”
“Yes,I do.Lets play football after class.”
“Great!”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有话想说”的状态,自然就会掌握“What do you play”“Do you like football”等有关的句式和写作内容,慢慢就会提高自己说的熟练程度和写的流畅度。
在以说促写中,最重要的是学生敢说。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耐心,每当他们说出一句完整的句子就应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教师要逐步增加内容的难度,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三、写句子学写作
由于很多学生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教师就可引导学生用英语来写日记,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一句话接着一句话来写,从而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例如,教学“I am hunger”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鼓励学生写相关的日记,即爸爸妈妈都不在家,自己饿了,该怎么办呢?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即在汉语意思的基础上,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其次,教师指导学生逐一将汉语翻译成英语。有的学生以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为开头,就可以写成“Mom and dad is not at home today”;我一个人在家,感觉到肚子饿了,就可以写成“I was along at home and Im hunger”。在逐句分解寫日记的过程中,学生会感觉到写英语日记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会更愿意去写。
在以写促写中,教师应对学生多一些指导。一方面,可以是教师对学生写作内容的评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的方式,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所在。同时,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做好读书笔记的摘抄,看到比较好的英文句子抄写下来,积累写作素材,为自己的作文增加文采。
综上所述,从读、说、写句子入手来写英语作文是英语写作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和提高写作能力。因此,教师应遵循持之以恒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真正做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河”,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特约编辑木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