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灿
互联网发展与经济增长:机理与实证研究
■张灿
本文在对互联网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5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互联网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以互联网普及率和移动电话普及率衡量的互联网发展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和外商直接投资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分地区研究表明,由于区域间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差异,互联网发展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因此,要通过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创建安全、高效的网络消费环境,推进互联网与实体产业融合发展等措施促进经济增长。
互联网发展;经济增长;作用机制;面板回归
张灿(1987-),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服务经济。(重庆401320)
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广泛,从增加技术生产力到增加外国直接投资,从通货膨胀到政治经济问题,从腐败到民主自由问题和影子经济。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的渗透及其使用是信息革命的一部分,必然会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从2003~2016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变化情况(如图1)可以发现,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从2003年的6.15%增长至2016年的53.2%,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移动电话普及率从2003年的21.02部/百人增加至2016年的96.2部/百人,手机网民占全体网民的比例也达到了95.1%。由此可见,近二十年来中国互联网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深度融合,互联网在促进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居民消费方面将发挥更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方式改革更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撑作用。因此研究互联网扩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扩内需、调结构、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人类社会永久的关注话题,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从资本、劳动力到技术、制度,从经济因素到文化、风俗等非经济因素,关于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研究已扩展至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互联网发展是近二十年来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从谷歌、苹果、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的发展壮大可见一斑。因此,近年来逐渐有学者开始关注互联网因素与经济增长、居民消费、产业结构、就业的关系,这为本文研究互联网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图12003 ~2016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关于互联网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利用多种计量方法、不同样本数据和研究区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国外研究方面,Noh和Yoo(2008)研究了互联网应用、收入不平等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收入不平等程度高的国家,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面的,因为收入不平等阻碍了互联网的经济增长效应。Choi和Yi(2009)使用1991~2000年全球207个国家的数据,研究了互联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互联网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Salahuddin和Gow(2016)使用南非1991~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了互联网使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和南非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和显著的长期关系。
随着国内互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中央政府提出“互联网+”概念以来,国内学者也注意到了互联网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关系,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张越、李琪(2008)认为互联网扩散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系,互联网普及率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经济发展影响显著。李立威、景峰(2013)利用2003~2011年中国31个省份互联网普及率和人均实际GDP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扩散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表明,互联网扩散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这种作用具有滞后性。谢印成、高杰(2015)选取网民数量、网民购物规模、网络零售交易额等7个指标衡量互联网发展水平,并通过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吕明元、陈磊(2016)实证分析认为,上海市“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彭继增等(2016)研究也认为“互联网+金融”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周冬(2016)利用微观数据研究发现,农村地区互联网覆盖率的扩大能够显著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和收入来源多元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上述现有文献从不同角度对互联网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仍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首先,现有研究多从计量实证角度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缺少定性的理论机制分析。国内外研究多注重定量研究,从数据、计量方法等角度入手,而对最为重要的理论部分避而不谈。缺少理论支撑而单纯依靠数据会忽视变量之间的现实经济联系,甚至可能造成伪相关问题。其次,现有研究更多是使用时间序列数据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即使是面板回归也仅仅包含经济增长和互联网发展两个变量,未控制其他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互联网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进行分析,并利用2003~2015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互联网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就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作用渠道:
(一)互联网发展通过促进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思想和信息的生成和分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力,互联网发展通过促进创新过程的发展和采用来加速经济增长。互联网使用的大规模增长可能通过创造知识溢出、开发新产品和流程以及促进竞争的商业模式来影响经济的创新能力。首先,互联网的使用可以加速思想和信息的传播,高效低成本的信息传播可以促进采用他人设计的新技术,从而促进经济增长(Nelson和Phelps,1966;Benhabib和Spiegel,2005)。其次,它还有助于新的商业和企业合作模式的出现,这些模式依赖于大批量信息的空间交换,从而促进竞争和创新过程。最后,互联网可能会提高市场透明度,从而进一步加剧竞争,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建立。市场机制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流动、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二)互联网通过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电子商务的发展壮大需要以互联网为依托,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电子商务发展和网络购物规模的扩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艾瑞咨询年度数据电商O2O报告指出,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6.2万亿,增长21.2%。同时。淘宝历年“双11”交易额从2009年的5200万增长到2016年的1207亿,7年间增长了2321倍。这么大的增长力度,足见互联网发展驱动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发展驱动居民消费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谢印成、高杰(2014)认为互联网发展整体上促进了中国居民网络消费。刘湖、张家平(2016)研究指出,在全国层面互联网发展对城镇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互联网能够促进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与发展型优化升级。
(三)互联网通过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
互联网发展不仅对互联网产业自身产生影响,还通过创新、融合等方式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形成“互联网+”,在引领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创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互联网产业,包括互联网基础服务、内容服务与电子商务等,形成了云服务、数字经济、共享经济、跨境电商等互联网产业新业态。互联网产业体系的发展与壮大,活跃了国民经济,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互联网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它有力地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第二,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发展不仅通过电子商务改变产业的销售体系,还通过与农业相结合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通过与制造业相融合助推工业生产的智能化、网络化,通过与金融产业相融合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深刻改变着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体系、融资体系、流通体系,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境内外上市互联网企业数量达到91家,总市值达5.4万亿元。中国互联网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达7%(2014年),互联网消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一)模型设定
本文为考察互联网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人均实际GDP为被解释变量,以互联网发展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同时,为了控制其他宏观因素的影响,本文将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和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模型。为了消除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并能够反映互联网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弹性关系,对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本文构建如下面板回归模型:
其中,下标i代表各省份,t指代年份。Pgdp代表人均实际GDP,Hlw代表互联网发展水平,Isr、Ur和FDI为本文的控制变量,分别代表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和外商直接投资。
同时,鉴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研究互联网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性,有助于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对制定经济政策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有所增益。因此,本文在对全国整体进行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将全国31个省份划分为东部沿海和内陆中西部地区两个子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以期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11个省区市,中西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等20个省区市。
(二)指标说明
1.被解释变量:经济增长,用各地区人均实际GDP来衡量。同时,以2001年为基期,用各地区GDP平减指数将名义值调整为实际值,以避免通货膨胀因素影响回归结果的准确性。
2.核心解释变量:互联网发展水平。现有文献在衡量互联网发展水平时构造了多个指标,包括域名数、网页数、网站数、网民数量等。一般来说,一个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可以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互联网使用情况来衡量,考虑到互联网使用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且其对经济的影响最终需要通过使用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本文选择互联网使用情况来衡量各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同时用互联网普及率(Net)和移动电话普及率(Mob)作为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指标。
3.控制变量。产业结构用各地区二三产业占比来衡量;城镇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各地区年末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驱动力,其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已经得到多数学者的证实,本文以各地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来衡量,并用当年平均汇率将其转化为人民币,以避免汇率波动造成回归偏误。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中国31个省区市,时间跨度为2003~2015年,所有数据均来自于2004~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EPS全球数据库。
(三)回归结果分析
1.面板单位根和协整检验
由于本文使用的数据多为宏观数据,具有较强的时间趋势。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本文分别使用LLC、IPS和ADF-fisher三种方法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存在单位根;但是对变量一阶差分进行检验发现,各变量的一阶差分项不均在单位根,是平稳的。接下来,需要对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Pedroni检验中,PanelPP、Panel ADF、GroupPP和GroupADF检验结果较好,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协整关系,KAO检验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表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全国整体回归结果
实证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就全国整体而言,互联网普及率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正,系数为0.083,表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显著的促进了经济增长。以移动电话普及率为解释变量的模型(2)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移动电话普及率变量在1%的水平下正向推动了经济增长,与理论预期相符。
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互联网的使用加速了思想和信息的传播,高效低成本的信息传播促进采用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互联网发展有助于新的商业和企业合作模式的出现,从而促进竞争和创新过程;互联网发展提高了市场透明度,有助于建立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要素自由流动、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第二,互联网发展通过促进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的发展进而扩大了居民消费,最终促进了经济增长。第三,互联网发展不仅通过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经济增长,还能通过基础设施关联效应和技术、管理水平提升效应影响传统产业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在控制变量方面,产业结构变量系数为正,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一结果无论是在全国整体还是分区域皆成立。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城镇化水平变量显著为正,说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一方面通过人口城镇化改变了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是实现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重要红利;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发展等众多关联产业。可以通过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关联产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变量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还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促进了中国技术水平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改善,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
表2 互联网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回归结果
3.分区域回归结果
分区域回归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显著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但是影响程度不同。具体来说,东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和移动网络普及率两个变量的系数均高于中西部地区,说明互联网发展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由于改革开放较早,在引进和利用新技术、新思想方面较为开放,东部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互联网企业也多位于东部地区。另一方面,互联网发展水平的提升需要人力资本的投入,东部地区在高校数量、人数以及毕业生吸引力等方面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导致了中西部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的落后。可以看出,由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互联网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这对我们制定合适的区域经济政策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提供了新的视角,从互联网发展方面出发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有助于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对互联网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5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互联网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以互联网普及率和移动网络普及率衡量的互联网发展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和外商直接投资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分地区研究表明,由于区域间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差异,互联网发展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
基于以上实证结论以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虽然经过了近20年的发展,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已经有了显著改善,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中国网络覆盖率还较低,仅为53.2%,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居民虽有使用网络的意愿和需求,但受制于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仍有大量居民无法获得网络覆盖。另一方面,网络费用较高也是造成网络覆盖率低的原因,因此应通过技术改进在降低网络费用的同时提高网络速度,给居民创造更好的网络体验。同时,回归结果发现互联网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中西部地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恶劣的地理环境叠加,导致中西部地区网络基础设施落后,未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经济发展中促进作用。因此,基于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考虑,需要中西部地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设施投入,加大宽带等基础配套设施服务的建设,提升当地信息化水平。
(二)创建安全、高效的网络消费环境
互联网发展为电子商务发展和网络购物规模扩大提供了产业和技术支撑,互联网发展通过扩大居民消费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因此,要以互联网产业发展为重点,着力创建安全、高效的网络消费环境。一方面,要通过互联网发展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壮大,为电子商务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重视网络购物中存在的问题。既要打击网络购物中心存在的假冒伪劣、侵权违法行为,又要创建安全、高效的支付环境,这都需要以互联网的创新发展为前提。同时,更好的网络体验也是促进网络消费的重要因素,降低网络资费、提升网络速度有助于更多手机用户加入网络消费大军中来。
(三)促进互联网与实体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互联网发展不仅促进了互联网产业自身的发展壮大,而且通过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了产业升级,并最终促进了经济增长。一方面,要促进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发展。可以通过政府补贴或优惠政策倾斜手段鼓励产业创新,引导产业内部创新氛围的形成,使互联网技术能够快速更新、互联网应用日益增多且不断深化,从而实现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促进互联网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发展。各地区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互联网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特别是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资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同时,互联网在人民日常生活中也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应加快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特别是与金融、文化娱乐、商贸物流等产业的融合,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在产品、业务、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促进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
[1]NohYH,YooK.Internet,inequalityand growth[J].JournalofPolicyModeling,2008,30(6): 1005~1016.
[2]ChoiC,YiMH.TheeffectoftheInterneton economicgrowth:Evidencefromcross-countrypanel data[J].EconomicsLetters,2009,105(1):39~41.
[3]SalahuddinM,GowJ.TheeffectsofInternet usage,financialdevelopmentandtradeopennesson economicgrowthinSouthAfrica:Atimeseries analysis[J].Telematics&Informatics,2016,33(4):1141~1154.
[4]张越,李琪.互联网对我国各省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6):38~44.
[5]李立威,景峰.互联网扩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20~126.
[6]谢印成,高杰.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5,(7):58~61.
[7]R.R.Nelson,E.S.Phelps.Investmentin humans,technologicaldiffusionandeconomicgrowth [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66,(56):69~75.
[8]BenhabibJ,SpiegelMM.Chapter13Human CapitalandTechnologyDiffusion[J].Handbookof EconomicGrowth,2005,1(5):935~966.
[9]谢印成,高杰.我国互联网发展对网络消费影响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4,(34):12~13.
[10]刘湖,张家平.互联网是扩大居民消费的新引擎吗?——来自城镇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16,(2):17~22.
[11]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7.
[12]吕明元,陈磊.“互联网+”对产业结构生态化转型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上海市2000~2013年数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6,(9):110~121.
[13]彭继增,邓梨红,方仙美.“互联网+金融”、FDI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6,(7):3~10.
[14]周冬.互联网覆盖驱动农村就业的效果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2016,(3):76~90.
F062.5
A
1006-169X(2017)07-0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