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丹枫
摘 要:文章以帮助大一新生更好地完成转变、适应高校生活为切入点,论述大一学生宿舍管理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分析民办高校目前宿舍管理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将日常管理阵地“后”移,通过对大一学生宿舍管理模式创新,将宿舍打造成新生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基地,建立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学生组织,让学生在宿舍中完成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营造良好宿舍氛围,从而更好地发挥宿舍管理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一新生;宿舍管理;养成教育;“三自”教育
一、大一学生宿舍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大一新生特点鲜明
现在的大一新生已经从“90后”“95后”过渡到了“00后”,在对民办高校大一新生的一项调查中显示,91%的学生刚满18周岁,还有8.7%左右的新生未满18周岁;60%的学生表示自己是家庭中第一个考入大学的成员,近75%的学生表示第一次住校。众多一线民办高校辅导员们在大一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求知欲强、有激情、有热情,纪律较好;性格张扬,短时间内很容易脱颖而出,不太愿意妥协,不太惧怕老师;对学校还是有期待感、新鲜感,对校园活动热情高,但是急于展现自己,不按章办事。同时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有待提升,容易受同辈的影响,缺乏自学的意识与能力、心理素质和个人文明素养偏低。根据舒伯(1953)的“生涯发展理论”,15岁至24岁的青少年正处于探索阶段。大一新生正处于此阶段,必须适应新的角色与环境,经过“成长”和“探索”,随后“建立”较固定的适应模式。因此,如何依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宿舍管理工作,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集体生活,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宿舍环境直接影响学生个人发展
窦娜(2013)指出,宿舍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宿舍是学生毫无保留地展现天性的重要场所,而现今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正出现多元化倾向,尤其是大学生,自己的各种定位不够稳定的情况下,难免抵制不了不良的诱惑,甚至受到侵蚀。因此,在大一新生刚成年、从家庭化个人到社会化个人转变的重要时期,运用合理的宿舍管理办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宿舍环境,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搭建平台和载体,为大一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这些工作对于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
二、民办高校宿舍教育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硬件设施问題
入住学生宿舍可以看作大学生涯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学生宿舍也是学生人际交往、互相交流、学习不同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最低层的需求被满足以后,人才会追求更高级的需求。然而园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的投入力度与学生实际需求是不匹配的。许忠旺、彭小银(2013)在研究中发现,中国民办高校的硬件设施现状并不令人满意。很多宿舍楼仅有一间值班室,缺少学生学习、活动场所,仅仅把宿舍当作学生睡觉的地方。
2.宿舍管理人员设置问题
民办高校宿舍最基层的管理人员一般由两部分群体组成:一是辅导员兼住楼辅导员,晚上住在楼内值班室内;二是聘请专职宿管员管理,负责楼内日常卫生、安全工作。第一种白天带班晚上住楼模式,往往会降低辅导员对岗位认同感,24小时在学校工作,工作强度对于辅导员的压力和挑战不言而喻。第二种专职管理员模式,聘请的工作人员通常都是阿姨辈、叔叔辈,学历层次难以保证,容易出现重管理、轻教育的情况,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宿舍断层。
而民办高校宿舍园区的高层管理者往往由后勤和学工部共同分担,缺少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设有园区管理中心的学校,也一般由学生处1~2名同志兼任,学生众多的园区,任务较重,从而更难专设人员针对大一新生开展针对性的管理和服务。
3.新生宿舍品牌活动缺失
学校党、团组织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想从物理空间上请学生“走出寝室”,参与到校内外的各项活动中去,但针对新生开展的宿舍文化活动还很少,甚至在大一刚入校的黄金时期教育活动是缺失的。这一情况发生的原因主要在将大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化和普通化了,惯性思维认知觉得班级管理重于宿舍管理,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安排好住的地方就可以了。
三、关于新生宿舍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
1.日常管理传统阵地由“教室”逐步向“宿舍”转移
传统的大一新生管理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开展团日活动、主题班会和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等。阵地转移并不是要打破班级的概念,而是将原有的班级活动推广到生活园区去。在主题选定等方面要更贴近大一学生的特点、学生生活和实际困难,更好地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发挥班级干部在园区中的积极作用。
2.注重“教”与“学”,建立大一新生养成教育和素质培养基地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跨入大学的一个重要课堂,新生养成教育和素质培养首要解决的就是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个人文明素养。以往的新生宿舍教育容易忽视初期的“输入”,既没有“教”学生如何提升自理能力和文明素养,又没有要求学生“学”动作操作。因此,结合马扎诺的分类学中的心智过程领域知识习得的三个阶段,可以优秀学生寝室参观学习为结合点,将这些程序性知识进行自我加工,完成“认知”和“结合”阶段;再开展评比“示范(星级)寝室”,达成“自主”的第三阶段,让学生的行为内化为自动行为。
此外,通过基地的建设,可以进一步推进新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和提升学生宿舍的物质保障,提升大一学生对于民办高校的认同感,为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加强对园区学生组织的建立和培养
在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总则部分中提到:“实施学生管理,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教育和引导学生承担应尽的义务与责任,鼓励和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而学生宿舍区正是一个推行学生自治管理的最佳试点。在民办高校宿舍管理人员配备不够的情况下,建立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学生组织;在大一新生中选聘宿舍辅导员助理队伍;筹建各宿舍楼楼管会、党员工作站,完善卫生、安全检查制度等,帮助学生在宿舍中完成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依托这些学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寝室文化节活动,丰富大一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楼内学生的沟通,营造良好宿舍氛围,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园区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宿舍管理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窦 娜.宿舍文化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J].辽宁高职学报,2013(7).
[2]黎家厚.新教育目标分类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许忠旺,彭小银.新时期民办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3(7).
(作者单位:上海杉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