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探究

2017-08-09 07:05刘莉
河南教育·高教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教学

刘莉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全国高校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旨在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高校纲要的教学方法单一,需要改进。将河南省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关键词: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教学

历史文化资源是指由较长历史时期积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区域性资源,主要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烈士陵园、文献、档案、古建筑、老照片、报纸杂志、音像史料等,蕴含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这一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民俗风情等多方面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门理论课,知识性、理论性较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把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适当地融入纲要教学中,可以有效增强纲要的实践性。

一、近现代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之概况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人为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每一种新思潮在河南都能找到代表人物。地方特色鲜明的河南历史文化资源遍布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各个阶段,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为河南地方高校的纲要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

辛亥革命时,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河南地区也爆发了辛亥起义。早在辛亥革命前,河南留日学生就集资创办了《豫报》《河南》杂志,这些杂志成为河南一带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进步刊物。由于河南地处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武昌起义后,河南成为清政府防止武昌起义军北上的最重要的战略支点。河南同盟会会员公推张钟端为河南起义军总司令,酝酿在省会开封发动起义,后因计划泄露,400多名起义者被捕。1911年12月24日,张钟端、王天杰、张照友等11位革命义士在开封英勇就义。1934年,河南省政府将这些辛亥烈士遗骨合葬至开封南关铁路北侧。1981年,开封市人民政府又将之迁入禹王台公园内,并定名为“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河南辛亥起义,虽一时折戟沉沙,但革命者的英勇壮举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所谓“凯旋为国士,战死为国殇”。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早期中共领导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即“二七”大罢工事件就发生在郑州,此次事件对中国近代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顶点。屹立至今的“二七”纪念塔就是为了纪念此次轰轰烈烈的大罢工事件。

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一带成为重要的对日作战战场。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与侵华日军先后进行了“豫北会战”“豫东会战”“豫东南大别山之战”“兰封会战”等大小十多个战役。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在河南整整打了8年之久,基本贯穿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河南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很多牺牲,许世友、吉鸿昌、杨靖宇、林伟民、彭雪枫等是在河南一带的抗战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代表。

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河南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他们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史来贺、享誉世界的“五笔字型”的发明者王永民、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及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等人,他们皆是当代河南人民的骄傲。

二、河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中的必要性

在高校这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大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是学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容易产生亲近感。如此,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就成为地方高校可以用于教学的优势资源。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所在高校近年所选用的纲要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该教材虽历经几次修订,但仍有待改善。该教材所涉时间跨度较大,从1840年鸦片战争追溯至今。在这1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发生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然而,现行教材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阐述往往不够深刻,很多事件流于泛泛而谈。这样就导致教师在教授时陷于两难境地:如严格按照教材设计,面面俱到、深入细致地去讲解,则课时不够;若仅简单地讲授历史事件及人物,不僅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且使课堂教学显得缺乏理论深度。现实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更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到厌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比如,关于“二七”大罢工,纲要教材仅用不到4行字对此重大革命事件进行了描述。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介绍一下位于郑州的中国最年轻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七”纪念塔及其背后的“二七”大罢工事件。在郑州市,“没到‘二七塔,就等于没到过郑州”。显然,这种将地方历史文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高校纲要开设的目的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同中国国情,特别是与省情、市情的教育结合才能更有效。河南省现有300余家记载众多杰出人物及其事迹的纪念馆、博物馆和文物单位。河南省高校教师在讲授纲要时,若能适时地把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而且更易于学生消化和接受课本知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参观考察,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得到提升。

(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少教师在讲授纲要时,常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内容,很少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因此,大学生政治思辨能力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了解自己所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景观是一种很常见的文化现象和求知欲望,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纲要的主动性,对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大有裨益。

三、河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的策略

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而且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策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意见可供参考。

(一)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教材主干知识相结合

綱要对所涉及的很多历史事件阐述不透彻,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去讲,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授课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与教材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容。比如,在讲工人运动时,可以结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事件在郑州发生的一些鲜明事迹及郑州“二七”纪念塔的来龙去脉,以此讲述工人运动的历史背景,这样讲授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并接受河南历史文化的熏陶,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诸多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讲解中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缺憾。纲要教学中要使学生能亲身接触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可以采取下面几种方式。

第一,教师带领学生到河南省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参观考察。比如,在讲“二七”大罢工时,教师可以利用纲要中的实践课时间或者周末假期带领学生到郑州二七纪念塔去实地考察,让学生通过观看比较完整的“二七”大罢工的各种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影像等来亲身感受罢工时的场景,去真切体悟工人们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同北洋军阀英勇斗争的史事。

第二,让学生作社会调查。社会调查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假期对自身高校所在地的相关历史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并在学期开学时把调查成果整理好,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也可以让他们把调查成果写成小论文,作为平时作业。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搜寻研究素材的能力,也使他们在信息搜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历史使命感。

第三,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让学生到所在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担任志愿讲解员和义务引导员。高校可以与部分博物院、纪念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生不但可以到这些地方免费参观,还可以当一名志愿者或解说员。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学生在认真仔细准备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讲解高校所在地的历史文化,既弘扬了当地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且能反映地方历史文化的影视作品

根据授课需要,纲要教师可以适时播放一些有关地方历史文化的电影、电视剪辑或记录片等,这样做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更加有效地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比如,在讲到纲要教材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可播放短片《爱国将领——吉鸿昌将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此加深学生对纲要教材内容的理解:也可讲授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的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故事。对于播放的这种情景化、形象化、直观化的短片,教师应该及时讲解并总结授课时所播放内容以便学生当堂消化和吸收所学内容,切实做到播放历史文化短片与纲要教学内容的融合。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授课方式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课堂效果会更出彩。

(四)河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要采取针对性策略

虽然全国各地高校纲要使用的是统编教材,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选史料题材也要因专业而异。大学生专业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纲要时的爱好和需求不尽相同,因之教师讲授纲要引入历史材料不能千篇一律,要有针对性,比如,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讲授豫剧大师常香玉为志愿军捐赠飞机的故事。再如,对于文学院及哲学院的的学生,教师可以讲解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的冯友兰(1895-1990)的生平事迹。冯友兰是中国革命史、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块丰碑,他的事迹有助于文学院等院系的大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纲要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国情、国史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任务。把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到纲要教学可以说一举两得,既可以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到形象生动的历史素材,进而提高他们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将河南历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教学,对增进教师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忧患意识,激发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人物说史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树立唯物史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