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莹
摘要:外语教学一直是我国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学习的人数增加,人才的质量提高,对于外语学习的要求不再局限于语言的学习,而是在于更全面地认识了解和运用。思辨能力作为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在思考和学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外语教学中全方位地培养思辨能力是未来外语教学的主题之一。
关键词:思辨能力 外语教学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163-02
近三十多年来,西方国家在思辨能力的研究上进行了诸多理论实践,使之得以蓬勃发展。其中最有名的两个理论模型分别是三元结构模型和德尔夫研究的模型。我国的文秋芳教授曾提出过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这也是关于思辨能力的模型。文教授指出,学习外语的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会注重重复、记忆、模仿等必要的练习环节,但分析、推理、评价,并不是这些练习能够代替的。而由于教育教学中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得在课堂上进行思辨能力的培养困难重重。
我国很多学习外语的学生欠缺这种思辨能力,黄源深教授曾提出过:这种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思辨的缺席”。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进行讨论。
一、何为思辨能力
1.对思辨能力的理解
人的重要特征是思维,而思维的核心在于它的独立性。思辨指的是思考和辨析,独立思考在教育教学占了很重要的位置,它能有所发现,有所突破,为创造性奠定基础。
思辨一词是哲学术语,代表了一种思考方式。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首先确定命题,然后进行公设公理,最后使用思辨方法推出定理,这也就是从逻辑上对这个命题进行了解释。(如果推衍定理失败,那么命题为假,不成立。)思辨方法风靡一时并且备受推崇,哲学家甚至认为通过思辨,人还可以为自然立法,也就是为自然界建立规则。 但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思辨方法逐渐没落,以实践为指导的实验方法占据主导地位。
2.思辨能力的特征
分析一个问题时,首先要把思考的各个层面区分开,因为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问题所做出的分析,其得出的认识或者结论往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其次,要注意在相同视角分析问题的条理性。简单来说就是一二三地讲,或者是按照一定的方位,由内而外、由上到下,等等,讲究分析的层次和条理都是分析方面的特征。它的第三个特征就是说理,就是对所做出的分析进行论述和说明。总的来说,条理分明、有礼有节的说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主要特征。一个具有较好思辨能力的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调逻辑,能够把一件事情分析透彻,做到理顺程序,梳理整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指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学生略显不足,所以,当前外语教学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则必须加强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弥补外语专业学生一贯的缺乏思辨思维的缺陷。
二、外语教学
传统的外语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17-19世纪的欧洲,外语教学主要是通过记忆语法知识,然后通过生搬硬套对句子和文章进行翻译。现今,这种被称为语法-翻译法的教学方法,仍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外语教学实践中。到了19世纪中期,人们发现语法-翻译法对学生实用有效地掌握一门语言,即能够听得懂、说得出,缺乏有力的帮助。所以欧洲的一些国家进行了外语学习的改革,他们提出了直接法,即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避免死记硬背的语法搬套,在理解文章时应该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外语学者提出了听说法,这是一种利用“刺激-反应”理论进行的强化式训练方法。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认知教学法,也称作“认知-符号法”。该方法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创新活动,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要积极参与到学习和使用中来,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则更要发挥其主动参与的作用。自此,外语的学习理论已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进行大胆的创新,思辨能力的培养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三、外语教学要突出思辨能力的培养
外语学习之所以要突出对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能力”的培养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十年目标,而思辨能力的培养则是各种具体能力培养的根本。
第二,思辨能力的培养符合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在外语教学课堂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在课后将这一能力运用到其他的学科中,甚至是在毕业以后,将这种能力运用到各类的环境和工作中。思辨能力是一种“可迁移能力”,它并不局限于学生获得此能力的特定学科。有研究将可迁移能力分为7类,其中思辨能力则是最重要的一种。所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学生都应该掌握此种能力,并将它从课堂延伸至工作与生活当中,成为具备一个独立思考能力,有着严密逻辑思维的人。
第三,世界上的著名大学,如耶鲁大学和剑桥大学等早已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其教育培养的目标,我国起步虽晚,但是近年来也开始注重对此能力的培养,这是教育革新的一个显著的进步。
四、融入中国特色的外語教学
在中国的外语教学课堂中,我们该如任何结合自身的教育特点发展思辨能力?笔者将从以下三点进行讨论。
第一,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教学大纲中。教育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传输的过程。要让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必须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大纲》并未纳入思辨能力的培养。因此,将思辨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大纲中,使之能够指导外语课堂教学的方向,是当前外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工作的重点。
第二,将思辨能力培养融入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学课堂应改变传统的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活动不应只局限于知识的简单传输,而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开设有利于培养思辨能力的理论性课程也非常重要,同时还应加强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方法,将专业外语知识、人文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相结合,鼓励学生使用科学手段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与讨论。
第三,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的自身思辨能力素质也需要提高。教师作为外语教学的实践者和导向者,要在思想上改变以往的单纯技能训练的理念,要把外语的学习变成一个中西文化互通的过程。在教学模式上,更要进行革新,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将试行课堂教学、任务型教学及实践型教学结合到课堂中来,通过课堂精讲、小组讨论、独立研究,从宏观上把握中西方文化的整体,调节外语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开放性的思维和创新性的意识,不能拘泥守旧,要敢于创新,敢于发现不同。要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并组织讨论与辩论,将课堂转变为智慧融合的舞台,而非知识灌输的场地。
归根结底,发展思辨能力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外语教学课堂上所获得的思辨能力不仅在本学科的学习中能够帮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和辨析,还可以将它运用在不同的学科及领域,可以从课堂延伸至课堂外,可以从校园延伸至毕业后的工作中来。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在学生、工作和生活中找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决策性。因此,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到外语课堂教学中来,是当前外语教育工作者理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方菊.口译教学与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章晓雯,尹延安.外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3(12).
[3]崔素红.外语教学法研究的历史机器当前意义[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7-38.
责任编辑: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