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英语作为世界范围内最通用的语言,是我们在对外交流时重要的工具。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为此,我们需要更多具有较强英语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大学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摇篮,大学阶段英语教育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战略。目前我国的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英语课程教学较多沿用中学阶段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语言传授和课本讲解为主,学生对于这种没有新意的教学模式已经感到了厌倦,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很难适应我国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今年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也不尽明显,大学英语教学急需发生变革。本文主要对高校英语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校英语 多样化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133-01
高校阶段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进阶阶段,高校英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掌握最新的英语知识、培养学生英语思维并促使学生形成国际视野为主。通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学生们不但要对英语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还应该对英语国际化应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高校英语教学现状
我国所有高校都开设了英语课程,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通常沿用了中学阶段的英语教育模式,主要通过对英语课文的讲解来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英语知识,并通过适当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最终以英语四六级成绩作为判断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高校英语教学并未得到很多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在教学过程中并未将英语的最新发展融入其中,学生们依然在为成绩而学习。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法缺乏新意
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使用有新意的教学方法,仍然通过黑板、粉笔和幻灯片向学生展示英语知识,教师教学过程中依然以语言传授为主。学生们在小学、中学阶段一直通过这种方法学习英语,早已经感到非常厌倦,大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不得不坚持英语学习,有些学生甚至开始自暴自弃,放弃了英语学习。教师教学方法的新意匮乏直接导致英语教学效率偏低,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得过且过。
(二)教学效果评价目标偏移
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对于高校英语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够清晰,他们仍然将学生的考试成绩看做教学目标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并不是非常重视学生英语能力和英语思维的培养,学生们在经过高校英语教学后并没有英语能力的实质性提高。教学效果评价目标的偏移使得教学效果并不好。
(三)忽视了社会形势与学生需要
高校英语教育主要是为了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要,为了提升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大部分英语教师忽视了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未能把握这种变化和需要,仍然以传统思路和方法对待英语教学,这就很容易导致高校英语教学落后于时代,无法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也影响了国家的进步。
三、高校英语课程多样化教学模式分析
高校英语课程多样化教学是指教師通过多种模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习完成应用学习,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这些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与素养。在高校英语课程中可以应用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如下几种:
(一)任务式教学法
任务式教学方法是指教学为学生们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们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并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这个任务。在任务式教学法中学生们拥有足够的自由度,紧紧围绕着教师设定的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都可以由自己决定。教师只要为学生们设定一个合适的学习任务,这个任务只要与英语学习有关就可以,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时事、社会有关的学习内容。
(二)新闻导入教学法
很多英语新闻用语非常标准,这些新闻完全可以作为教学范文。而且这些英语新闻通常会与当下热点问题和社会发展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用这些新闻作为导入内容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整个世界的最新动向,而这些英语新闻能够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语感,帮助他们更加顺畅地与外国人交流。
(三)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大学生都非常喜欢美剧和英语电影,这些影视作品同样可以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素材。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英语的日常用法,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文、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并且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爱好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非常愿意在多媒体教学课上投入更多精力,也更容易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当前高校英语课程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传统,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国际形势下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教师应该努力适应社会变化,转变教学思路,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校英语的现代化转变。
参考文献:
[1]蒋小兰.浅谈高职英语教学互动教学法创新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6):95.
[2]李畅.高校英语教学方法浅析[J].现代阅读,2011(11):137-139.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