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瑶
摘 要: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医疗行业的良好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是公立医院非常重要的优势资源,也是自身实力的突出代表,当前公立医院也正在花大力气引进各种高层次人才。本文基于对相关理论的简单阐述,剖析当前高层次人才选拔的典型问题,由此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公立医院;高层次人才;选拔;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3-0181-01
1 引言
在新医改的形势下,作为精英人才的聚集地,高层次人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公立医院的竞争实力。高层次人才对公立医院来说,具有实际价值[1]:(1)强化了公立医院的人才支撑,(2)高层次人才促进了公立医院的全面发展与自身水平的提高,(3)在医院内部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导向。高层次人才具体是指在人才队伍各个领域中层次比较高的优秀人才,或处于专业前沿并且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影响的人才。这类人才素质高、能力强、贡献大、影响广,常常具有特别旺盛的创造力,在个人素质上表现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敬业精神的新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具有数量稀缺、配置较难、投入成本高、教育周期长以及产出高效益性等特征。
2 公立医院高层次人才选拔存在典型问题
2.1 选拔前缺乏详细规划
在高层次人才选拔启动前的准备工作往往是公立医院较为忽视的。一方面,缺乏对医院实际需求的考察,对于需要引进的各专业人才没有一定明晰的计划或者目标,特别是针对于专业、性别、年龄这些细化指标更是模糊不清。此外,公立医院只是注重短期需求,缺乏缺乏长期的人才规划。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在社会调研方面也有所缺失,不仅选拔面向范围较为狭窄,而且在毕业高校和医院工作经历上,无法找准定位,有针对性地去设置引进方向,这就致使公立医院在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准备中存在一定盲目性,可能会造成人才不匹配的风险。
2.2 选拔过程科学性与透明性有待提升
高层次人才的选拔过程需要兼具科学性与公平性,然而当前在整个过程中存在几点突出问题[2]:(1)对人才评价不全面,考核指标老旧、单一、流于形式,不能够全方位地考察人才的能力、素质以及与岗位的契合度。(2)整个选拔过程缺乏制度约束与有效监督,考核与评价过程透明度不高,可能发生暗箱操作等负面行为,影响选拔的质量。(3)选拔效率较低,从招聘信息发布到最后结果公示,整个周期较长,也反映出选拔机制的僵化与滞后。
2.3 忽视选拔后的跟踪与培养
通常情况下,公立医院将选拔后的结果公示或者入职手续办理完毕作为选拔结束节点,可能忽视选拔过后人才的情况追踪与培养。一方面,缺乏与新引入高层次人才的互动交流,不能够深入了解人才的特点与优势,致使后续岗位匹配存在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针对高层次人才入职前与以后的培养与提升,公立医院没有较为明晰的设定,这也为高层次人才的流失造成了风险性。
3 优化方案
3.1 深入调研,完善选拔方案
选拔前的规划与准备是优化整个选拔机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选拔前的准备过程中,公立医院应努力做到:(1)树立新的人才理念,转变选拔理念,正确对待性别机制,充分认识到高层次人才选拔对公立医院的巨大意义。(2)深入了解医院需求,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定,找准人才需求定位,有方向、有针对性地拓宽选拔渠道,大胆引入海外人才。同时考虑高层次人才选拔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进行科学权衡。(3)设置高层次人才的战略规划,将眼光放远,将选拔与引进规划进行科学细化,与医院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
3.2 科学选拔,实行阳光操作
在高层次人才选拔过程中,要敢于打破僵化老旧机制的束缚,实施科学、灵活、公平的选拔引入机制[3]。(1)采用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应设置多样的考核方式,既要考察人才的专业水平与个人能力,同样也要考察其职业精神与道德水平,既要检测理论研究能力也更加注重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估。评价方式应公平公正,在全面的基础上避免夹杂过重的个人主观想法。(2)完善选拔的约束机制,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体系。在整个选拔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选拔流程,避免“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等负面情况的发生。监管部门要对整个过程实时监督,杜绝不合规行为的发生。
3.3 保障后续,努力留住人才
在选拔人员确定之后,公立医院应继续保持跟踪与交流,做好后续工作,尽最大努力留住对医院发展能够有所贡献的人才。(1)加强与人才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共同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2)形成多元的激励机制,保障人才的基本生活,通过多重激励手段使人才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3)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培训,包括入职培训及后续提升培训等,满足人才提升需要。
参考文献
[1]孙彦玲.我國高层次人才项目选拔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9):82-87.
[2]王锦秋.总后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模式[N].解放军报,2012-12-09.
[3]胡滨.天津市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选拔现状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