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的影响

2017-08-09 08:54王倩楠
现代交际 2017年15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影响

王倩楠

摘要:说到民族乐器,古筝一定会上榜,不仅因为它优美的旋律和清脆的音色,更有关于古筝的一个个感人又让人难以忘记的故事。古筝可以通过演奏来表达低沉委婉,同时也能抒发慷慨激昂,其张力十足的表演力也让它一直活跃在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的舞台上。当然,这个过程中少不了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本文将通过对古筝艺术的阐述,来分析传统文化对古筝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古筝艺术 影响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5-0077-02

历朝历代都对古筝青睐有加,更是文人墨客爱不释手的乐器之一,因此,古筝被称为“仁智之器”。中国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古筝经历无数的竞争和历史的洗礼,依旧在民族音乐发展中熠熠生辉。古筝从最开始的消遣工具逐渐向陶冶情操、体现品位、音乐教化的方向发展,自古以来,古筝都象征着高雅,更是受到文人雅客的推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改革,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国民素质也进一步提高,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古筝作为民族乐器的宠儿,成了国民学习乐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各地出现诸多古筝艺术学校,出现了学习古筝的热潮,在各种比赛和演出活动中都能看到古筝的身影,这不仅体现了祖国的强盛,同时也传达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一、古筝艺术的发展历史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古筝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承载着诸多的历史故事、动人传说和优美曲调。古筝在古代一直是非常受欢迎,它音域广,表现力强,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曲调,或悠扬、或阴郁、或激昂。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备受欢迎的乐器。在当时的秦国,古筝作为演唱的重要伴奏乐器出现,在《李斯列传》中有记载,故而古筝又有秦筝之称。古筝的发展随着历史变迁也逐渐与当地的戏曲和地方特色相融合,因此,看古筝的历史演变也可以看到中国的民族大融合和地方发展变化。古筝在表演风格上有了地方风格的烙印,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在河南等地区流行的主要是在其大调曲的风格基础上分为牌子曲和板头曲两部分;而在我国南方,有以演奏潮汕地区的细乐和曲调为主的流派,形成了潮州筝派,一直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在闽南地区,当地将古筝与洞箫、琵琶、三弦等一起合奏,非常具有南方古韵之美;在杭州一带的古筝表现方式也有不同,这一派在古筝的演奏技巧上稍显不同,它将江南丝竹和弦索十三套中所有指法运用于古筝演奏中,其风格活泼明快,颇具魅力;陕北一带的筝派具有纳百家之所长的特点,在陕西地方音乐风格的基础上,融合各家之所长,表演更具感染力。这些古筝流派都是在一代代古筝演奏家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不仅为古筝艺术的发展留下了异彩纷呈的宝贵财富,同时,也体现了古筝艺术与各地文化的融合。无论是秦汉时期的古韵古曲,还是唐代的歌舞艺术,还是明清后的西调、戏曲,古筝在这其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可以说在中华艺术文化的发展长河中,古筝一直与传统文化有着难舍难分的历史渊源。

二、具有充实的传统品格

古琴和古筝都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代表,古琴有空灵之美,古筝具有充实之态。所谓空灵其实就是古琴在艺术表现上更能体现其曲调和演奏者的心理,从审美角度出发,可以说是形神的结合,具有知情达意的效果,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审美特征。与古琴不同,古筝在美学特点上更加具有充实感,这是因为古筝音域广,表现力更强,刚劲有力、雄浑激昂,更具张力。古筝的这种表现力更加显而易见,它与民间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不同的流派,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美学特征。古筝的充实的品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乐曲表现力上,古筝弦长,在音乐表现能力上更加宽广,且音量大、空旷,多弹散音,古筝的弦音明亮醇厚,弹古筝时用义甲,它与筝弦接触时,弦音清脆、明亮,称之为古筝的气势美,如著名的古筝曲《满江红》,通过拨弦和娴熟的手法,表现曲调中悲愤之情,气势雄浑。再如《高山流水》通过古筝来表现巍峨的高山和滔滔的江水,具有至刚至柔的美感,其中大气蓬勃的气势扑面而来,这种充实的美感也成為古筝美学品格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就是古筝弹奏者的充实,乐器是表达情感的工具,想要自己的乐曲感人,引发听者共鸣,就要自身具有饱满的情感,再通过演奏曲感染别人。如《高山流水》的故事,弹奏者不仅需要知音,自己更是在弹奏中表现出了充实的情感,饱满的情感与古筝充实的表现力相结合,就让古筝的演奏更加具有气势,人们也能够被这种气势所感染,这也是古筝艺术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三、古筝艺术的民间特色

古筝来自民间,所以其艺术植根于民间艺术的土壤,自然就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古筝艺术传至宋朝时,由于历史原因,政治中心南移到河南,秦筝也被带入了河南,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完美融合,形成了著名的中州古调。有一首形容古筝弹奏的技术的诗:“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推揉自悠然。”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对古筝弹奏指法的细致描述,同时也能看出在当时古筝弹奏水平已经非常高,其普及性也非常好。河南地区的古筝流派主要与当地民间音乐和戏曲相结合,开创了新的曲目,这在当时广为流传,但是到了清朝,政治中心的北移和其他历史原因,导致这种说唱形式的音乐逐渐衰落,只在南阳地区还能看到它的影子,因此,也被冠以南阳鼓子曲。这种曲目的重要特点是由带有歌词的“牌子曲”和纯乐器演奏的部分“板头曲”组成,古筝在这种音乐形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到后来,古筝从伴奏的乐器中脱颖而出,改成独立的演奏,当今现存的河南古筝曲目基本上都是板头曲和牌子曲,演奏者们效仿伯牙子期的以音乐会友,见面时都会弹上一曲,这些曲目被后人称为“中州古调”或“中州古曲”。其中比较著名的板头曲如《高山流水》、《满舟》等,曲目短小但是却活泼清新,深受欢迎。还有一些从戏曲的历史故事中来,如《哭周瑜》《叹颜回》和《苏武思乡》等都是有名的板头曲。除了河南古筝流派,另一个比较有名的流派要属山东筝派了,《战国策》中有记载,当时的齐国国家富有,百姓生活殷实,因此对音乐的追求较高,其中民间比较喜爱的乐器就有古筝,山东地区的古筝曲目和河南地区的一样,具有当地的特色,它与山东的琴书和民间音乐相融合,曲调多为宫调,由八大板编组而成,一部分曲目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与板头曲比较相似的就是六十八板的“大板曲”,如《汉宫秋月》和《鸿雁捎书》等,以前奏出现的如《琴韵》《风摆翠竹》等。上个世纪50年代,这些曲目被冠以《高山流水》之题在全国开始流行。古筝曲目也有从当时的山东琴书的唱腔和曲牌名演变而来的,如《凤翔歌》《叠断桥》等。千百年来,古筝不管是作为伴奏乐器还是独奏出现,它都带有民间艺术的浓厚色彩,它从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促使自己不断发展。人们的悲欢离合和命运情感的表达都是古筝想要表达的情感,它根植于民间,成为人们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

四、古筝艺术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

音乐是人类表達情感的重要形式,音乐教育有利于大脑的发展,特别是乐器的学习,通过手指的锻炼,可以有效刺激脑细胞,因此,非常适合青少年儿童的大脑开发训练和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增强孩子的意志力等。古筝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民族乐器,优美的音色及发生在古筝身上的动人故事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同时,古筝学习非常容易入门,在民族乐器的学习中是最好的选择之一。这么看来,古筝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上也是非常重要的,而让青年一代了解传统文化、喜爱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通过古筝学习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如通过对《高山流水》的弹奏,可以了解伯牙子期关于友谊的真挚,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演奏,从中去体会古诗词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的情趣和素养,是培养孩子气质的重要方式。

五、古筝艺术的发展与传承

艺术形式的发展不仅需要其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同时还有时代性,这就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古筝的发展历史悠久,它与各个时代各类艺术形式的融合也较为悠久,在这其中根据每个时期的审美观和时代需要,古筝艺术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对古筝艺术的研究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审美追求,这不仅是因为古筝演奏与民间艺术发展关系密切,更反映了古筝历来的受欢迎程度。如《渔舟唱晚》不仅用古筝的音乐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同时也反映演奏者宁静的内心。再如《汉宫秋月》中,不仅表现了对王昭君的同情,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故事。所以说,古筝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古筝艺术。近些年来,古筝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不同的流派风格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热闹局面,经典曲目和不断创新的作品备受推崇,受到人们的喜爱,老一辈演奏家培养新的继承人,青年演奏家们不断创新,业余爱好者也越来越多,各种古筝培训学校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同时,社会对古筝艺术也越来越重视,不仅业余班办得火热,音乐学校也将古筝艺术请进了课堂。

我们在谈古筝艺术的历史时,应该看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古筝演奏者对古筝艺术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也正是他们的努力为古筝艺术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因此,可以说,古筝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取舍地加上当今时代的特点和当前人们的审美去发展,在传承上谈创新,进而将古筝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郝军,试论中国古筝流派[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王晓平.话说中国古筝艺术[J].今日中国(中文版),1996(8).

[3]李婷婷,古筝艺术的传播与嬗变论纲[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4]陈御麟.为创造我国古筝艺术二十一世纪的更大辉煌而奋斗——99全国古筝艺术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2000(2).

[5]盛霞.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铜陵学院学报,2005(1).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