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3-0099-01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学生的应用意识
我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实,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要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丰富的、现实的、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可以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情境中去,自觉地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数学世界,体验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让他们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去寻找、探索知识的规律。从而唤醒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参与实践活动的愿望。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时,学生已经会由实物统计图到填写、制作简单统计表。因此,上课伊始,我就出示了让学生课前早已调查出的相邻两班同学爱吃的水果情况统计表,我故意使两张表离得远一些,当我比较数据时,装作认真又费力地在黑板前走过来,跑过去的,终于无力又不高兴地抗议:“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呀?我都跑迷糊了!”学生提出可以把两张表一上一下放着。我按着去做了,又装作东指一下西指一下的,数据还是不能一目了然,在我的又一次抗议下,有个学生大声说:“反正统计的水果都相同,不如放在一个统计表里!”于是,我鼓励学生:“你们试试看吧!”在我的“刁难”之下,大多数孩子都制成了非常完整、准确的复式统计表。
这节课结束后,学生们仍然余犹未尽,下课时还在提出改进措施。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孩子自己在生活中的价值,有了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可以使学生有意识地学,有意识地用,实践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感受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二、提供实践时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实践活动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有探索性、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探索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或者在实践中体会事物的规律。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圆环面积计算》一课中,当学生总结出用外圆面积减去内圆面积的简便方法后,我问:“对于这部分知识,你们还有其它见解或者不明白的地方吗?”马林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既然推导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时可以把圆形等分后转化成长方形,我想这个圆环也可以等分转化,只不过转化成的是一个梯形了。那么内圆周长为拼成梯形的上底,外圆周长为拼成梯形的下底,内外圆的半径差为拼成梯形的高。根据S梯=(a+b)h、则S环=(C内+C外)(R-r)”。他边说着边剪开了一个环形,这种计算方法是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前没有想到的,虽然最后的计算方法是我帮他们修改总结出来的,还有的学生提出此方法有局限性(只适用于已知内、外圆周长及半径时运用),但我为马林同学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而折服。看着他自信而坚定的表情,我想,孩子们非常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中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时间与空间,这也就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三、挖掘教材因素,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知识的探究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应用意识的素材,牢固地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推理、分析和交流过程中去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后,我设计了“小小超市”的实践活动课,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食品等等,让他们自己制作价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把教室模拟成“小小超市”,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学生先自己推选出收银员、售货员,其余的学生都做顾客。
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个个脸上挂着微笑。对人民币的初步认识不是靠老师的说教,而是通过买卖活动很自然进行的。学生既加深认识了人民币,又感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还从中学到了不少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強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责任编辑 楚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