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程春梅
【摘要】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面临资源匮乏、生产力水平有限、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社会保障体系欠完善等问题。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能否实现,因而,我们应在贫困地区原有资源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探寻经济增长的新出路。
【关键词】小康社会 贫困地区 县域经济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县级行政规划是我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基本单元,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块,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工作的决胜阶段,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实现农村贫困群众精准脱贫,完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具有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指出了扶贫工作与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贫困地区经济与小康社会总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只有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得到发展,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全面实现脱贫,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首先,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与其他地区相比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虽然改革开放以来,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进展缓慢,且与城市或发达农村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鉴于此,应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县域经济,通过县域经济发展助力城镇化建设与城市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为贫困地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农民增收渠道,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二元制经济结构下,城乡生产要素流通途径单一,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首要的是打破二元制经济结构,畅通城乡生产要素流通渠道,实现市场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反过来,城乡一体化发展也能够为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多资源和生产要素,进一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特別是部分农村地区依托资源禀赋和国家政策支持已经实现经济大踏步发展,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总体来看,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存在一些限制发展的因素。从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看,农村需要扶贫的人数还相对较多,县域经济发展还面临缺乏核心竞争力、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一是贫困地区农民人数多,扶贫任务艰巨。贫困地区大多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相对集中,扶贫措施相对有限,贫困人口数量居高不下。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尚有4335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按照2017年脱贫1000万人的目标,我国仍然有超过2300万贫困人口需要帮扶,扶贫任务相当艰巨。
二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诸多限制,县级财政收入仅能维持地区基本运转,加之扶贫压力过大,很少能够有多余财力支持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此外,贫困地区普遍交通道路建设落后,招商引资政策缺乏吸引力,贫困人口脱贫压力大。
三是产业发展带动能力有限。多数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以农业及相关产业为主,受到国际市场价格倒挂的影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价格普遍下降,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有所减少。贫困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多以粮食加工企业为主,企业规模较小,企业市场抗风险能力和品牌带动能力有限,能够为贫困人口提供工作岗位较少,即使有资源优势,也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
四是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很多贫困地区县域经济主要以原材料加工、初级产品生产和低端产品生产为主,面对市场经济和网络经济缺乏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未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互联网经济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然而,当前我国多数贫困地区在网络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引入、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和电商发展等方面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
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因素。我国多数贫困县自然条件都相对恶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多是靠天吃饭,加之近年自然灾害频发,农民很难从土地中获得持续收益。二是社会环境因素。一方面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贫困地区在电网建设、饮水安全和住房安全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突出问题;另一方面,多数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工资福利待遇较差,这些因素也制约了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为实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要突出地方特色,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时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不断探寻自身发展的特色和出路,为实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贡献积极力量。
问计于民,找准发展定位。农民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对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了解的,为找准县域经济的发展定位,首先要对贫困地区农民进行走访调研。开展调研不仅有助于收集农民的实践经验,明确地域特色,还有助于加深基层干部与农民的情感联系,为县域经济的开展奠定群众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县委领导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将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将问计于民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
转变方式,实现持续发展。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有明确的定位,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开发,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贫困地区发展中面临的其他问题。如当前一些贫困地区仍采用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面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因此,要敢于改革和创新,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在农业科学技术、资金和人才上的投入,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又如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能忽视生态环境问题,要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平衡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培育特色,激发后续动力。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敢于创新,形成地方性特色,惟其如此,才能够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具体来说,一是发展优势产业,坚持科学统筹,从整体上进行合理布局,形成支柱性产业;二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等,实现产业开发的多元化,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改善环境,深化投资改革。针对当前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劣势和不足,为实现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应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为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培养当地的龙头企业,还要吸引外资。要从政策方面入手,在“生态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度,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升贫困地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实施积极的经济发展政策,为贫困地区脱贫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环境支持条件。
综上,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实现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唯有贫困地区的资源得到开发,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农民增产增收,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经济基础。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从整体出发,发挥好县级领导的重要作用,积极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政策、环境的支持,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本地区的企业投资的吸引力。
(作者分别为辽宁工业大学副教授;辽宁工业大学教授)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基金项目“新常态下辽宁产业结构评价及优化路径选择——基于Tapio脱钩模型和最优控制模型”(项目编号:L15CJY001)和“经济、环境、资源约束下辽宁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效应评价研究”(项目编号:L14CJY040)成果】
【参考文献】
①徐志茹:《发展县域经济摆脱贫困的措施——以山西省夏县为例》,《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10期。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