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问对”教学艺术探微*
——《论语》中的教学艺术系列研究之二

2017-08-09 01:37:34李如密
江苏教育 2017年54期
关键词:孔门颜渊子贡

李如密

孔门“问对”教学艺术探微*
——《论语》中的教学艺术系列研究之二

李如密

孔门“问对”教学所呈现出的精彩,是《论语》具有持久魅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孔门私学,众弟子是一群好学善问的学习者,他们向老师提出了许多经典之问,有时直截了当,有时曲意婉转,但是多与学习修养有关。而孔子则是一位妙答善导的教育者,他随时直面弟子提问的挑战,将答教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树立了“诲人不倦”的师表形象。师与弟子“问对”间生成了诸多教育故事,其中无尽的韵味留给后人品赏至今。

《论语》;问对;教学艺术

“问对”是《论语》所载孔门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与“子曰”主要是孔子作为教师进行独白式教学不同,“问对”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式教学。“子曰”是教师掌控绝对的话语权,而“问对”则赋予弟子话语权。“子曰”是孔子对弟子的单向教诲,“答问”则是师与弟子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方式的丰富性构成了孔门教学的重要特点,其中“问对”教学方式非常灵活生动,有些则达到艺术的境界。正如陈桂生教授所言:“孔子授业以师—弟子问对为主要形式。从《论语》所载师—弟子问对中,或多或少显示出其师—弟子间,问与答问、对与无对、解或不解,颇有讲究。弟子采用的各种提问方式,弟子对解惑的种种不同反应,孔子对弟子的引导,堪称师—弟子问对艺术。”[1]有鉴于此,本文拟就孔门“问对”教学艺术作一探讨,以期对教师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有所启示。

一、孔门弟子是一群好学善问的学习者

孔子的办学宗旨是“有教无类”,孔门弟子来源广、数量多、个性强,他们在学习中提出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向孔子请教。孔子是鼓励弟子“疑思问”(《论语·季氏》)、“学思并重”的,孔门弟子所提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了其学习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论语》中所载多是学生主动提问,内容丰富、方式多样,说明孔门弟子总体而言称得上是当时最善于学习的一个特殊群体。如果就其所提问题来源进行考究,发现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种类型:

1.来源于学习目标的问题。孔门私学要培养的人才是注重道德修养的君子、能够实行仁政德治的管理者,弟子在学习中就会将有关问题向孔子求教。如弟子对于什么是“君子”就特别关心,问的问题也就格外多一些。《论语·为政》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颜渊》载——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对于从政问题,弟子也给予较多关注。《论语》中明确记载了子张、子贡、子路、仲弓、冉有、颜回等弟子,均曾就政事向孔子提出问题进行请教。这类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弟子辨明学习的根本目标,及时矫正所存在的偏差。

2.来源于典籍学习的问题。典籍的学习是孔门教学的重要内容,其中《诗》《书》等均为孔门私学要重点学习的典籍,弟子会结合这些典籍的学习提出问题。但是他们又不仅仅限于典籍的字句理解,而是与现实问题紧紧相联系,体现出学以致用的鲜明特点。如孔门弟子提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乎? ”(《论语·学而》)“‘高宗谅阴,三年还言’何谓也?”(《论语·宪问》)等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弟子们掌握典籍要义,并增长学以致用的能力。

3.来源于历史人物的问题。在孔门私学中,以贤人为榜样的学习和以典籍为对象的学习是同样重要的。孔子教学重视“见贤思齐”,弟子们就会以人物品评为话题来向孔子提问。其中子贡是孔门弟子中最乐于品评人物、最擅长向别人学习的,他常常提出问题,与孔子一起探讨。如《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宪问》载——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论语·述而》载——子贡曰:“伯夷叔齐何人也?”这类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弟子认清贤人身上的品质,见贤思齐,择善而从。

4.来源于道德修养的问题。孔门私学特别重视弟子们道德修养的提升。举凡道德修养中知、情、意、行,都要下一番着实的功夫。弟子常常提问关于道德品质如仁、知、勇、孝等怎么认识,具体道德行为如何判断、选择。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 ”(《论语·学而》)“闻斯行诸? ”(《论语·先进》)“乡人皆好之,何如? ”“乡人皆恶之,何如?”(《论语·子路》)“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这类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弟子认识上辨清道德品质的内涵,判断道德行为的是非,更好提升道德修养的水平和境界。

孔子鼓励弟子“疑思问”,有问题就直接提出来,这样便于老师给予及时的答疑解惑。所以《论语》中孔门弟子的提问有许多都是非常直接的、简明的。如《论语·阳货》载——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从子路的经历和表现来看,他对于“勇”是非常崇尚的。但是,老师经常谈及“君子”之德,似乎没有特别强调“勇”的内容,他就有些疑惑,所以提出问题“君子尚勇乎”,可见在弟子问君子的问题中,子路之问是很有个人特点的。所以孔子便直接回答“君子义以为上”,突出了“义”的重要性,接着补充道“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这就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对于君子来说,勇与义的密切关系,不能片面强调其一。

弟子一旦深究学习中的某些事理,往往会用连环追问的方式,与老师深入讨论对话。如《论语·宪问》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在与老师的对话中,子路在提问获答的基础上,连续两次以“如斯而已乎?”进行追问,使得讨论逐步深入下去。

究竟什么才是好的提问呢?我们不妨看看《论语》中所载被孔子肯定、表扬过的学生的提问是怎样的。《论语·八佾》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孔子重视对弟子进行礼乐教育,孔门弟子问礼是常事。据研究,“礼”在《论语》中被问及74次。[2]但是孔子独许林放之问为“大哉问”,这是为什么呢?林放问礼的根本,说明他想追究礼的形式之后面的更有价值的东西,这是切中时弊的,具有一定的超越性,可说是问到了“根本处”和“要害点”。正如朱熹所指出的:“孔子以时方逐末,而放独有志于本,故大其问。”《论语·颜渊》载——樊迟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在孔门弟子中,樊迟曾因问稼问圃遭老师冷遇,但此次问“崇德、修慝、辨惑”却受到老师“善哉问”的肯定。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才是孔子所想教的,也正是樊迟所应学的,同时问题也确实不易落实。也就是说,樊迟在学习取向上发生了孔子所期待的变化,所以孔子马上予以鼓励:“问得好啊!”

但也有一些时候,是老师就某些问题提问学生的,即以设问的方式而导入问对教学。如《论语·阳货》载——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这应该是孔子针对子路不好学的状态,想提醒他注意相应的后果。但是子路自己没有意识到,不能主动提出问题请教。孔子便主动提问子路,发现子路果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经由孔子这么一提示,也变成了子路的学习问题。所以,孔子告诉子路的道理,子路就能深刻理解了。而对于像子贡这样机敏多才的弟子,孔子只需轻轻点拨一下即可如投石入水,激起涟漪不断。如《论语·公冶长》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同样是面对孔子所提出的问题,与子路相比,子贡的回答则凸显其思维之敏捷、反应之机智和表达之得体。

二、孔子是一位妙答善导的教育者

众所周知,回答弟子的提问是老师的职责所在,但是要回答得好,却又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因为弟子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构成对老师的知识、能力、品德、境界等全方位的挑战。孔子对其弟子所提问题的应答,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机智深刻,堪称一位妙答善导的教育家。纵观孔子对其弟子问题的应对艺术,大致有如下若干类型:

1.简问繁答。

孔子教学注重区分对象层次,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孔门弟子中既有“中人”,也有“中人以上”者。孔子的得意弟子颜渊就应属于后者。《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一师生问对很有意思,表面看是颜渊问得简,孔子答得繁。实际上是,因为孔子了解颜渊向来机敏好学、虚心以待,对其问题做一般性简答不能满足其需要,就深入展开阐述。所以,他们师弟子之间的互动是“高手过招”,有思想深处的碰撞,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

2.直问曲答。

《论语》所载孔门问对,有许多是直问直答,这是最常见的情况。而有些则属于直问曲答,别有一些趣味。如《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意思是,子贡问“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孔子没有直白地作出评价,而是曲喻为“瑚琏也”。瑚琏乃宗庙中盛黍稷之器,既贵重又华美,如后世言廊庙之材,孔子以此作比,其意可见。但是,其具体的品质与才情怎么样,则需要子贡自己去体悟。因为子贡是言语科的高才生,所以师生之间的问对话中有话、意味深长。

3.曲问曲答。

《论语·子罕》有段记载很有趣——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思是:子贡问:“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放在柜子里藏起来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啊!卖掉啊!我是在等待识货的人哩。”在这里,子贡问得委婉,孔子答得巧妙。师与弟子之间“心有灵犀”,说完定会相视而笑。他们在对话时使用了隐喻性语言密码,当时若有旁观者,估计会听得一头雾水。什么“美玉”啊?什么“待贾者”啊?难不成师生俩在谋划一起珠宝生意吗?其实说白了,子贡是以“美玉”喻孔子,暗示怎样实现价值;孔子则借“待贾者”表明自己的态度:是要“卖出去的”,只是暂时未遇到赏识自己的人而已。

4.问同答异。

“问同”说明是弟子们遇到了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答异”说明孔子根据弟子各自的实际作出有针对性的回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求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求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问同答异的现象让弟子公西华大惑不解,孔子作出的解释是他们各自的情况不同,所以必须因材施教。

问同答异现象在《论语》中比较常见,如弟子同是问仁、问孝、问政等,但孔子所给出的回答却是各不相同。具体情形如下表:

问题 弟子 孔子回答 出处樊迟 爱人问仁 仲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孟懿子 无违。问孝《论语·为政》子路 先之,劳之。孟武伯 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 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孝,何以别乎?子夏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问政仲弓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夏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张 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论语·子路》

5.不答为答。

孔子对众弟子的问题,一般情况都直接给予明确的解答。但亦有个别情形,孔子则以不答为答,这就是孔子特殊性的答教艺术。《论语·宪问》载——南宫适问于孔子曰:“弈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在这里貌似孔子对南宫适的提问没有作出回答,实则在孔子看来,南宫适所提问题实在很好,并且在鲜明对比中已含有明确答案,实无回答的必要,这从后来孔子对南宫适的称赞“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即可看出。

6.答犹不答。

在孔门问对教学中,也并非所有弟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孔子都予以热情耐心的回答。有时即使勉强作答,也能让弟子感到有些“冷”意,促其反思自己是否问错了问题。如 《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从孔子的两次回答,可以推知其言外之意大概是:如果说你问的问题不错,那你问错了人,因为“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如果说你确实想向我请教,则是你问的问题不当,我又怎么回答呢。樊迟当时应该是“懵了”。《论语》还记载——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有了后来的这段话,孔子前面之所以对樊迟问稼问圃“答犹不答”,就有了真正的答案了。

7.反问作答。

《论语·为政》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在孔子看来,孩子在父母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吃喝——说到这儿,孔子突然话锋一转,反问一句:“难道这竟可认为是孝吗?”孔子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反问,确实能够收到比一般性作答更令人警醒的效果。这样的回答就不仅仅为弟子提供一个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引发弟子对问题进行深度反省,通过独立思考形成正确的认识。

8.追问连答。

前面谈到孔门弟子有时使用追问方式一探究竟,孔子每临此境,受到弟子问题的激发,往往生发出精辟的见解,对弟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如《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孔子发出了“庶矣哉”的感叹。冉有发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答道:“富之。”冉有又追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答道:“教之。”在这段师与弟子问对中,孔子通过发出感叹的方式,促发弟子冉有的思索与发问,另一方面在弟子冉有的一再追问下,孔子完整阐发了自己“庶—富—教”的教育理念,也显示了自己高超的教学智慧。

9.分层解答。

对于弟子提出的复杂的问题,孔子的答教往往不是“一倾而出”,而是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层层设问,然后不断地分层解答,直到“尽其声”为止。如《论语·尧曰》载弟子子张问孔子如何从政的问题,子张先后四次提出问题:“何如斯可以从政矣?”“何谓五美?”“何谓惠而不费?”“何谓四恶?”孔子深思熟虑,循循善诱,先总后分,层次分明,最终使问题得到透彻的解答。此一个案,堪称孔子问对教学艺术的精致范例。其问对教学的内容及层次可表示如下:

子张提问 孔子回答 层次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第一层何谓五美?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第二层何谓惠而不费?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怨谁?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第三层何谓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第二层

10.答后转问。

弟子有问孔子就答,这是孔门问对教学的常态。但凡事总有例外,如《论语·阳货》载——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在这里,孔子回答完子贡的问题之后,突然“反客为主”,由被动转为主动,将问题“赐也亦有恶乎?”抛给子贡。子贡从孔子刚才的回答受到启示,模仿其句式作出自己的回答。这样既考验了子贡的思维反应能力,又锻炼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注释】

[1]陈桂生.孔子授业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66.

[2]陈军.《论语》教育思想今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84.

G40

A

1005-6009(2017)54-0021-04

李如密,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孔子对其弟子的教学艺术及现代价值”(批准号:DOA1402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孔门颜渊子贡
要补考的子贡
孔门十二时辰
孔门七十二贤
宝藏(2021年4期)2021-05-27 08:11:04
孔门七十二贤
宝藏(2020年12期)2021-01-21 02:15:40
不知不识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耻下问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伏生传《尚书》
颜渊之死
是谁害了颜渊
小说月刊(2008年5期)2008-05-30 10:3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