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齐,夏保国
(贵州大学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阳 550025)
·历史学研究·
再论贵州赫章可乐汉代遗址出土“建始”铭瓦当的纪年问题
张 齐,夏保国
(贵州大学 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阳 550025)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贵州省博物馆发掘的贵州赫章可乐粮管所汉代遗址,出土了几件重要的文字瓦当。其中,“建始”“四年”铭瓦当是否是西汉成帝建始年间纪年瓦当,还有待斟酌。通过分析其层位关系、探究铭文识读的方法,再结合汉代纪年陶文资料,可以做出如下推论:“建始”铭瓦当之“建始”两字,更可能应该识读成新莽年号“始建国”之“始建”两字。
贵州赫章可乐遗址;“建始”铭瓦当;纪年;西汉;新莽
赫章可乐是贵州秦汉时期考古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1988年,贵州省博物馆发掘了赫章可乐粮管所所在地汉代遗址175平方米;1992年,再次对粮管所遗址进行了20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1]。2008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元发表论文,公布了关于粮管所遗址两次发掘出土瓦当的材料。该文作者在简短的讨论中认为“建始”铭文瓦当与“建”“四年”铭文瓦当均应是西汉成帝建始年间所制,只是由于瓦当残损严重,不能断言即是“建始四年”[2]。
1 可乐粮管所遗址共出土7件瓦当,其中铭文瓦当4件,分别为:“建始”铭瓦当、“建”铭瓦当、“四年”铭瓦当、“当”铭瓦当,均为残件;纹饰瓦当3件,分别为:云纹瓦当一、云纹瓦当二、网格纹瓦当,其中云纹瓦当一、网格纹瓦当保存较好,云纹瓦当二约1/2残缺。以下分别做简要描述。
“建始”铭瓦当(拓片见文后图,下同:3):约1/2残破,1992年出土于T184H4。模制,泥质灰陶。边轮内有两圈凸弦纹夹短线组成的小方格一周;当面以双线界格分为四区,尚存两区分别为“建”“始”两字,阳文篆书;当心缺失,可能为一大乳丁。复原当面直径约16.3厘米,边轮宽1.1-1.2厘米,当厚1.2-1.5厘米。
“建”铭瓦当(6):仅存小部分残片,1988年出土于T6第4层。模制,泥质灰陶。边轮内有两圈凸弦纹夹短线组成的小方格一周,当面仅存“建”字部分。
“四年”铭瓦当(5):约2/3残破,1988年出土于T5第4层。模制,泥质灰陶。边轮内有两圈凸弦纹夹短线组成的小方格一周;当面以双线界格分为四区,“四年”两字同书一区,阳文篆书;当心饰一大乳丁。复原当面直径约16厘米,边轮宽1.4厘米,当厚1.6-1.8厘米。
“当”铭瓦当(7):仅存部分残片,1988年采集于T6。泥质红陶。边轮内有两圈凸弦纹;当面存双线界格一段,分区不明,仅存“当”字部分,阳文篆书;当心缺失。复原当面直径约14厘米,边轮宽1.1-1.2厘米,当厚1.1-1.3厘米。
云纹瓦当一(1):1988年出土于T3,层位不明。泥质红陶。边轮内有两圈凸弦纹夹短线组成的小方格一周;当面以双线界格分为四区,每区一组云纹,云纹下有一T型纹饰;当心外同样有两圈凸弦纹夹短线组成的小方格一周,当心饰一大乳丁。复原当面直径约14.8-15厘米,边轮宽0.7-1.3厘米,当厚1.5-2厘米。
云纹瓦当二(2):1988年出土于T3H4。泥质灰陶。边轮内有两圈凸弦纹夹短线组成的连续三角形一周;当面以单线界格分为四区,每区一组云纹,云纹下有一倒T型纹饰;当心外有一圈凸弦纹,当心缺失。复原当面直径约12.6厘米,边轮宽0.6-1.75厘米,当厚1.4-2厘米。
网格纹瓦当(4):1988年出土于T5第4层。泥质灰陶。边轮内有三圈凸弦纹,将当心外分为三环:凸弦纹夹短线将靠近当心两环环组成小方格一周,连接边轮一环组成连续梯形一周;当心饰一圆台,圆台上叠一小乳丁。复原当面直径约13.2-13.4厘米,边轮宽1-1.6厘米,当厚1.8-2.4厘米。
再来看赫章可乐这批瓦当的出土层位关系。1988年出土的云纹瓦当一(T3)、云纹瓦当二(T3H4)属同一探方发掘,但层位关系不明,相对早晚难以确定;“四年”铭瓦当(T5第4层)、网格纹瓦当(T5第4层)属同一地层的遗存;“建”铭瓦当(T6第4层)、“当”铭瓦当(采集于T6)之间无明确层位关系,相对早晚亦难以确定。由于该遗址相关发掘报告迄今仍未发表,对于“建”铭瓦当(T6第4层)、“四年”铭瓦当(T5第4层)和网格纹瓦当(T5第4层),我们也只能推测在探方相邻且地层拉通的情况下,此三件瓦当大体应属于同一文化层,其相对早晚应在同一时段之内。至于1992年出土于T184H4的“建始”铭瓦当与1988年发掘出土的诸瓦当之间,尚难建立层位关系上的联系。
不过,据刘庆柱先生的研究,文字瓦当出现的年代上限不会早于西汉早期,而使用模制成型的工艺制作瓦当亦在西汉中晚期之后[3]。从目前国内尤其是关中和洛阳地区已出土瓦当形制的时代特征来看,西汉早期瓦当大多以夔文、云纹瓦当为主,多为切当,至景帝时期开始出现文字瓦当。至西汉中晚期,瓦当多为云纹、涡纹图案,同时文字瓦当开始在关中地区流行,但影响范围有限。至东汉时期,以云纹为主图案的瓦当广泛流行,文字瓦当数量较西汉中晚期有所下降,但使用范围则更广,在今辽宁、山西、安徽以及内蒙等地均有发现。此时的瓦当还有一个重要特点:边轮内短线纹、锯齿纹流行,当心则饰一大乳丁。赫章可乐出土的“建始”铭瓦当、“四年”铭瓦当、云纹瓦当一、网格纹瓦当当心特点显然与此贴合,图案风格似乎亦存在某种联系。就贵州地区出土的瓦当来看,安顺宁谷西汉末期至东汉晚期的汉代遗址出土的车轮文瓦当[4]图案风格与赫章可乐出土的网格纹瓦当近似,而前者出土的云纹瓦当、文字瓦当在当面和当心处(如云纹图案和短线纹带)亦有与赫章可乐出土瓦当相似之处。
据此,尽管尚缺乏其他器物的类型学比较,还是可以推定这批瓦当的大体年代应在西汉中晚期之后的两汉时段之内。
2 赫章可乐粮管所遗址出土的文字瓦当中,如果能够确定“建始”铭瓦当当面的“建始”两字确系年号,无疑为遗址所处绝对年代范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我国古代自汉武帝“太初”改元而正式行用年号纪年以来,以“建始”为年号者在历史上可见于五,分别是:西汉成帝刘骜于公元前32年—公元前28年间使用,西晋惠帝永康年间赵王司马伦使用,东晋安帝元兴年间桓玄使用,后燕永康二年慕容详使用及后燕慕容熙使用。前揭张元的论文结合赫章可乐秦汉遗址的性质进行推断,得出了“建始”铭瓦当应为西汉成帝年间所制,“四年”铭及“建”铭瓦当大体也应是同一时代的遗存的结论。但就目前所见,除去“西海安定元兴元年作当”尚待论定[5]外,出土的最早纪年瓦当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太宁四年”瓦当[6]。因此“建始”铭瓦当的断代可能事关已见最早纪年瓦当年代上限划定的重要问题,而我们认为其中还有值得讨论的余地。
瓦当,使用于建筑的檐口部位,是与同板瓦相扣的筒瓦相连而保护椽头的。粮管所遗址这批瓦当,是采用模制瓦头后连接筒瓦的方式制作的,均非“切当”,显示出其年代应为广泛使用此种制法的西汉中期以后[7]。但是,相关材料在发表时并无当背情况的介绍,无法据以判定这批瓦当在实际使用时,当面所呈现的上下关系,也就使得当面文字的识读存在多种可能性。仅就当面文字识读一般原则而言,四分当面的圆瓦当至少有顺时针旋读、逆时针旋读、自上到下由右及左、自上到下由左及右四种基本识读方法,而前两种识读方法又因字头字序差异而有不同的具体读法。
具体到“建始”铭瓦当,考虑到其基本残缺了一半、两个字格,则顺时针旋读即有四种读法:“建始□□”“始□□建”“□□建始”和“□建始□”。第一种即为张元判定其为“建始”年号的读法。不过,由于遗址出土的“四年”铭瓦当“四年”两字仅占当面四分区中的一区,那么,不仅要考虑存在“建始□年”情况的可能性,而且也有可能出现“建始四年□”的情况;如果再考虑到该遗址出土的“当”铭瓦当,当面文字就也可能为“建始四年当”。不仅如此,根据汉长安城遗址发掘出土的瓦当“都建平三年”“都元寿二年”“都元始五年”等瓦文的情况[8],若按第四种读法,也就可能存在“□建始四年”的可能性。此读法的首字,则可能是与长安城瓦文里“都”字相类的郡县一级衙署的工官之名。显然,第一与第四两种读法的指向都是以“建始”为年号。问题在于,如果按照第二第三两种读法来识读呢?显然,这么读“建始”大概就不可能是年号,而最有可能是西汉中晚期开始流行的吉语。由于目前有关吉语瓦当及吉语玺印、铜镜等方面的研究还不充分,是否存在 “始□□建”“□□建始”这样的吉语辞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而逆时针旋读,则也有四种读法:“始建□□”“建□□始”“□□始建”和“□始建□”。其读法的核心是“始建”。“始建”虽并未有将其作为年号使用者,但“始建国”却是新莽朝所使用的第一个年号,而且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三字年号(新莽朝年号:1.始建国,公元9—13年;2.(始建国)天凤,公元14—19年;3.(始建国)地皇,公元20—23年)。因此,“始建□□”这一读法或有“始建国□”的可能。特别是考虑到“四年”铭瓦当“四年”两个字仅占当面四分区之一区,两字又为逆时针左旋读,那么,如果“建始(始建)”铭瓦当和“四年”铭瓦当铭文能够组合,也即“始”“建”“国”三字各占一区,“四年”两字合占一区,这个可能性则似乎更为合理。而且,“始建国四年”这样的释读也应更符合后世纪年瓦当的常例,优于上述顺时针右旋读的“建始四年□”或“建始四年当”。与这一当面组合推断相似的瓦当在关中地区亦有发现,1982年陕西省雍城考古队在凤翔雍城秦汉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有“年宫”铭瓦当:边轮内有凸弦纹一周,以双线界格将当面分为四区,下区书“年宫”阳文篆书,其他三区当心外各饰有卷云纹一组[9]。这个瓦当的铭文也是两字占一区的形制。当然,如果不考虑“建始(始建)”铭瓦当的字头方向所产生的字序问题,“始建□□”“始建国四年”的读法确实很有说服力,但是,该瓦当中“建”字字尾下接“始”字字头,读为“始建”就意味着铭文整体上是逆着字头倒读的,于辞例常规不合。所以,假设“建□□始”“□□始建”和“□始建□”三种读法也成立的话,那么大概也应当归入吉语一类或其他类别来考虑。
关于自上到下由右及左的读法,如果瓦当文字字头向外或向内,自然有这个可能,但“建始”铭瓦当两字字头字尾呈顺时针旋转姿态,所以不适用这种读法;自上到下由左及右的读法,也是一样。
另外,“当”铭瓦当与“建始(始建)”铭瓦当铭文的字头方向一致,且“当”字占四分区之一区,所以可以想见完整的“当”铭瓦当应以四字铭瓦当的可能性为大。而从“四年”铭瓦当铭文字头字尾方向也是逆时针左旋来看,这几块瓦当的确存在左旋文纪年方式的可能;由于“四年”两字占四分区之一区,也就可以想见完整的“四年”铭瓦当为五字铭瓦当的可能性为大。总之,“建始(始建)”铭瓦当既有可能是汉朝的纪年瓦当,也不能排除其为吉语类或其他类瓦当的可能性。
3 上面讨论了“建始(始建)”铭瓦当属于纪年瓦当的两种可能性,特别是“始建”为新莽年号“始建国”之头两字的可能性。在缺乏明确的层位学和同遗址出土的其他材料支持的情况下,此系就仅见的出土材料来论说,且在秦汉时期内还未见其他纪年瓦当相关资料的公布,无法寻得同类纪年瓦当的例证,因此上述推论确实略显单薄。但这一时期的砖、瓦(瓦片)却有不少存有同纪年有关的文字,因此在基本确定赫章可乐出土文字瓦当为汉代遗存的情况下,以同是建筑构件的汉代砖、瓦上的文字为线索推测赫章可乐出土文字瓦当的年代,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思路。据已有研究和笔者不完全统计,含有“建”“建始”“始建国”字样的汉代、新莽陶文资料共有43条(见文后表1、表2)。
从两表可以发现,关于“建始”年号的陶文材料甚少,仅有“建始二年六月赵造”砖一品,相比之下“始建国”这一年号则多见于瓦文,也就是说,在新莽一朝,在建筑构件上施刻年号是一种流行。要言之,“始建国四年保城都司空”“始建国四年保城”等瓦文为赫章可乐粮管所遗址出土文字瓦当纪年的重新识读提供了重要佐证。
问题当然并不如此简单。值得注意的是,有“始建国四年”字样或类似字样的砖文瓦文中,几乎都将“四”字写为“亖”,而采用“四”字字形的仅在“天凤四年保城都司空造官瓦”[10]449一品中出现。就此瓦文,陈直谓之为:“其文字之精,形式之异,在莽瓦中仅见之品”[10]948;饶宗颐、李均明则提出,新莽时期“迟至始建国四年时,‘四’字已写作‘亖’”[11];辛德勇则认为,新莽时期用“亖”这一字形系复古,是该时期文书的一个重要特点,从而推论上述陈直所论之瓦文乃是后世伪造[12]。我们认为,“亖”确为“四”之古文,但是这两个字形在西汉新莽时期混用,情况复杂,关中与边地或有政令推广上的时差,不能绝对而论。赫章可乐出土的“四年”铭瓦当采用了“四”字书写,“四年”等字均属汉代书风;如果此“四年”铭文可以和“始建国”铭文相系连,也就可证“天凤四年保城都司空造官瓦”瓦文不伪。
根据前文所论的层位关系,“建”铭瓦当、“四年”铭瓦当和网格纹瓦当可能属于同一时代,其中网格纹瓦当的年代应较安顺宁谷出土车轮纹瓦当稍早,也就是说网格纹瓦当所处的时代可能为西汉末期或东汉中早期,那么与之同一层位的“建”铭瓦当和“四年”铭瓦当的时代也理应相同或接近。基于这一认知,结合前文论述,可以认为赫章可乐粮管所遗址出土瓦当已显现出东汉风格。
总之,王莽改制,时届两汉之交,时间上较之汉成帝建始年间更为接近东汉,故而我们认为这几品所谓纪年瓦当的年代不应完全排除始建国年间的可能。即便其与始建国年号无关,“建始(始建)”铭瓦当也或许体现出了改弦更张的政治气象。于史而论,王莽代汉前后,陈立诛杀夜郎王兴、“风(讽)益州令塞外蛮夷献白雉”和“贬钩町王以为侯”以及引发西南夷叛乱等事件(《汉书》之《王莽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显示出其刻意经营西南夷所处边远地区的企图。可见,王莽当权后的复古改制,并非仅仅是在中原变乱旧制,也有不少行之于边地郡县的行动。
历史学和考古学是以史料为支撑的学科,所谓“说有易说无难”,即在已见史料基础上的历史叙事和逻辑建构是容易的,而未见材料的任何推论,则都充满着风险。本文有关“建始(始建)”铭瓦当纪年的推论,仅仅是提供一种逻辑上的可能,实有待于未来的考古发现和深入研究来验证。不揣简陋,敬请方家指正。
[1]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二〇〇〇年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 张元.贵州赫章可乐出土的西汉纪年瓦当[J].文物,2008,(8).
[3] 刘庆柱.战国秦汉瓦当研究[C]//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 刘恩元,郭秉红.贵州安顺市宁谷汉代遗址与墓葬的发掘[J].考古,2004,(6).
[5] 安志敏.青海的古文化[J].考古,1959,(7);安志敏.元兴元年瓦当补正[J].考古,1959,(11).
[6] 耿铁华.集安出土的高句丽瓦当及其时代[J].考古,1985,(7).
[7] 刘庆柱.汉代文字瓦当概论[C]//刘庆柱.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 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9] 申云艳.中国古代瓦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103.
[10] 陈直.关中秦汉陶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1] 饶宗颐,李均明.新莽简辑证[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5:103-106.
[12] 辛德勇.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3:391-393.
图 赫章可乐出土瓦当纹饰拓片
表1 含有“建”“建始”“始建国”字样的汉代、新莽砖文
表2 含有“建”“建始”“始建国”字样的汉代、新莽瓦(瓦片)文
[责任编辑:王 昊
2017-01-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夜郎地区青铜时代考古遗存的谱系结构与西南夷文化变迁研究”(14XKG002)
张齐(1992—),男,陕西临潼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秦汉考古学研究;夏保国(1969—),男,河南三门峡人,教授,历史学博士,从事先秦史与先秦儒学、先秦秦汉考古学和文化遗产学研究。
K871.41
A
1007-4937(2017)03-01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