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基本”视角下的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水平研究

2017-08-09 06:39孙雅娜黎蔺娴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城乡居民养老金城乡

边 恕,孙雅娜,黎蔺娴

(1.辽宁大学 a.人口研究所,沈阳 110036;b.新华国际商学院,沈阳 110136;2.武汉大学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2)



·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

“保基本”视角下的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水平研究

边 恕1a,2,孙雅娜1b,黎蔺娴1a

(1.辽宁大学 a.人口研究所,沈阳 110036;b.新华国际商学院,沈阳 110136;2.武汉大学 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2)

2002—2011年城镇居民养老金适度水平的替代率区间为12%—37%,同期农村居民养老金适度水平的替代率区间为15%—38%。由此,可对城乡保制度进行两方面设想:其一是构建“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线”,替代率为7.4%—9.9%;其二是构建“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区间”,此时养老金适度下限的替代率在5.0%—7.2%之间,适度上限的替代率在14.5%—21.1%之间。在此基础上能够设计养老金指数化调整机制,测算物价与收入参数的比例,并得出以科学的方法测度养老需求、设计养老金适度给付方案、优化“城乡保”资金结构、确保替代率的稳定性及构建混合型调整机制等对策措施。

“保基本”;“城乡保”;养老金;适度水平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本文简称为“城乡保”)是2014年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4]8号文件)出台后开始正式运行的。该项制度来源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为“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为“城居保”)两项制度,使城乡居民在待遇标准、缴费档次、管理服务等环节实现了统一。城乡保基础养老金在制度运行前期为每人每月55元,2015年初提高到每人每月70元,同时各地区也就政策所规定的缴费档次及地方财政补贴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城乡保制度的设计原则之一是“保障基本生活”,现实中较低的养老金给付额度正是基于这一原则的。但是,当前的给付额度是否能够保证基本生活?“保基本”究竟包括了哪些项目?什么水平是“基本水平”?央地财政的分担结构及与个人账户所构成的替代率应该为多少?如何对养老金给付水平进行合理的长期性调整?以上都是保证城乡保制度“保基本”目标的顺利实现以及制度进一步完善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就“城乡保”以及构成支柱之一的“新农保”等制度,已经在养老金给付、保障水平等方面做过许多有益的前期工作。杨翠迎、郭光芝设计了新农保养老金目标替代率模型,一方面判断了养老金替代率合意区间,另一方面得出了养老金的提高应略高于收入增长的结论[1]。封铁英、董漩以需求为导向测算了新农保制度的筹资规模,并对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上一年物价指数为基础养老金调整依据的建议[2]。徐强、王延中在将养老需求下限定义为衣食支出、上限定义为衣食住支出的基础上,对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适度水平进行了测算,并探讨了财政补贴的适度性[3]。薛惠元利用交叉替代率测算方法,对新农保能否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进行了研究[4]。刘海宁对“保基本”的含义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应于城乡三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保基本生活”为目标,构建指数化调整方案的建议[5]。封铁英、高鑫利用精算方法对农村养老金的可持续性进行了仿真研究,提出了分区域、弹性调整缴费率和财政补贴率等建议[6]。穆怀中、沈毅等用定量方法分析了新农保制度实施后对社会保障水平的贡献度[7]。孙雅娜从物价与收入两个因素组合的角度,分阶段地对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动态调整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就此设计了央地财政分担比例[8]。张华初、吴钟健提出盯住替代率来设计新农保基础养老金以及按比例确定个人账户财政补贴标准的建议[9]。穆怀中、陈曦利用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养老保险合意替代率等要素设计了养老保险适度水平模型,构建了城乡养老保险“适度系数”和“梯度协调系数”,以期实现居民养老金制度的城乡协调[10]。丁建定、张登利从国家财政责任角度,对新农保制度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财政调整机制、改革财政激励机制及优化财政分担机制等建议[11]。尹海燕、海龙分析了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消费的项目构成,对养老需求的上下限进行了划分,并测算了新农保基础养老金水平[12]。王立剑、叶小刚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依据,针对陕西省城乡居民的养老需求,设计了“先缓后快”“一步到位”及“立足目标”三种基础养老金调整方案[13]。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已经对城乡居民养老金给付问题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研究,也取得了多方面成果。但是,还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1)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水平没有进行更符合现实情况的测算。表现在对“保基本”问题的内涵还缺乏明确认识,没有依据制度运行现状对养老金适度上下限做出划分,因此对养老金适度水平还欠缺有说服力的测算结论。(2)对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的设计还缺乏客观依据。尽管有的学者已经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探讨了调整机制的设计方案,但大多没有从物价和收入因素与养老金之间的客观关系入手进行研究,只是从主观上判断了由物价和收入因素所构成的各种可能组合,这容易导致所设计的调整机制与现实出现背离的情况。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新的思路出发,根据政策执行的现实情况将食物需求作为“保基本”的最低线,称为“食品线”,作为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水平的下限;将包括衣着、居住、医疗、家庭设备及文娱活动等的基本消费需求看作基本养老需求,称为“基本生活线”,作为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水平的上限。在分别探讨城乡差异性养老需求的基础上,按照适度上下限的变化规律,设计城乡均一的养老金标准。从制度的长期可持续运行角度出发,将物价指数与人均收入作为自变量,构建柯布—道格拉斯型养老金调整函数,测算不同适度水平方案下的养老金调整参数比例。

二、“保基本”的内涵与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区间

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设计与政策实施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格外关注养老金给付水平。无论是改革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或是2009年建立的新农保以及2014年经制度合并形成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都在给付水平上明确提出“保障基本生活”(本文将其简称为“保基本”)。何为“保基本”?本文认为“基本”是指不包括额外需求的基本消费需求。可将其划定为两条线,其中的“最低线”是指能够满足老年人基本食品需求的限度,这一基准不仅是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程度、人均收入水平以及物价变动的可能性等因素紧密相关,而且尤为重要的是,这是与中国当前养老金实际给付额度最为贴近的水平。中国在实施诸如社会救济等措施时,往往遵循长期形成的习惯做法,即每月每人1斤粮食,用以保障受助者的基本生存。中国政府在2009年推出新农保制度时,作为主食的大米的单价在1.8元/斤—2.0元/斤之间,如将一个月按30天计算,则人均的大米消费将在54元—60元之间,这与新农保制度每月55元基础养老金是极为接近的。这表明制度设计之初,在给付水平上所参照的目标很可能是主要食品(粮食,如大米等主食)的价格。因此,本文将城乡居民养老金下限设定为食品线就具有较高的合理性。此外,在测算“保基本”两条线中的最高线时,其所含项目不仅包括衣、食、住、医等物质生活,而且也包括文娱活动等精神生活,是比较全面的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消费指标。无论最低线或是最高线,满足的都是“基本”生存或“基本”生活,其“保基本”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由于没有超额消费,因此从生存或生活的角度看,它们是“适度”的。本文将“最高线”和“最低线”确定为养老金适度需求的上、下限,将二者之间的区间定义为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区间”。当然,由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消费结构等的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在确定城乡适度养老金水平时,也会产生城乡某些具有重要意义的线(食品线或基本生活线等)重合的情况,此时,城乡养老金适度水平可能就不再是一个区间,而可以用“线”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基于ELES模型的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区间

利用ELES模型(扩展线性支出模型)能够对城乡居民的基本消费支出做出测算。该模型也常用于对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测算。当新农保制度开始实施时,就有学者认为“低保线的实质是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而新农保制度的推出也正是为了保障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两者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可参照低保水平衡量及合理确定农村居民养老金水平”[1]。本文也是基于这种考虑,认为基本消费支出是居民用于生存(或生活)的必须支出,与性别、年龄等客观条件无关,因此该水平等同于城乡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ELES模型假设居民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将按照边际消费倾向来对剩余收入做出消费安排,则扩展线性支出模型的公式为[14]:

s.t. i,j=1,…8

(1)

在式(1)中,Rij表示产品或服务的消费额;Pij表示产品或服务的价格;Qij表示产品或服务的消费量;Pi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价格;Ji是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量;bi是边际消费倾向,表示扣除基本生活需求后的剩余收入用于额外消费的比重;I为居民可支配收入;Pj表示总体需求中产品或服务的价格,Cj表示总体需求中产品或服务的数量。由于中国消费支出结构共分为八类商品和服务,因此,i和j的取值范围在1—8之间。

(2)

(3)

(4)

按照城乡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可将城镇居民分为最低收入户、较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较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七种类型,而农村居民则分为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五种类型;居民消费支出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商品共八类。本文利用2002—2011年相关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估计出参数ai和bi,然后将参数和当年纯消费支出I′代入式(4)就可以对中国城乡居民养老需求的理论值进行测算。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下限来自于对食品消费的判断,因此通过分别计算城乡居民食品支出领域的∑a、∑b,结合2002—2011年历年的食品消费支出,再利用公式(4),就可以计算出城乡居民的食品线,即得到养老金适度水平下限。同理,可以计算得到城乡居民同期的基本生活消费,即得到养老金适度水平上限。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水平的上下限如表1所示。

表1 城乡居民养老金理论值(括号内数值为养老金的需求替代率,%) 单位:元/人/月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2)相关数据以及公式(4)计算得出

由表1可知,2002年城镇居民养老金适度下限为月均78.76元,适度上限为254.01元;2011年养老金适度下限增长为月均216.06元,适度上限上升到631.63元。尽管养老金适度上下限的绝对差额相较2002年有明显增加,但二者相差的倍数出现缩减的变化,由2002年的2.20倍下降到2011年的1.92倍。农村居民适度养老金水平的相差倍数方面表现出与城镇不同的趋势,2002年农村居民养老金适度下限为月均34.36元,适度上限为76.42元;2011年养老金适度下限增加到74.79元,适度上限为217.55元。养老金适度上下限相差的倍数有所提高,由2002年的1.22倍提高到2011年的1.91倍。表明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消费的绝对数值尽管远远比不上城镇居民,但其增长幅度快于城镇居民,同时基本生活消费对农村居民的影响程度也要大于城镇居民。

替代率是能够有效衡量养老金水平的指标,本文使用了需求替代率指标,其含义是指城乡居民基本需求支出与同期城乡人均纯收入的比值。从需求替代率情况看,2002—2011年城镇居民适度养老金下限的替代率在12%—13%之间波动,适度养老金上限替代率在35%—40%之间波动;同期,农村居民适度养老金下限的替代率处于13%—17%之间,适度养老金上限替代率则在37%—39%之间变化。从适度养老金替代率的平均水平看,2002—2011年城镇居民养老金适度水平的替代率区间为12%—37%,同期农村居民养老金适度水平的替代率区间为15%—38%,农村居民养老金适度区间的相对比例要比城镇居民稍高。

(二)城乡居民统一养老金标准的方案设计

当前,制度上将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规定为统一的标准,即从2009年的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2015年的每人每月70元。从现有的研究文献可知,一些学者从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角度提出了统一给付标准的相对性,认为由于收入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文化风俗或者地区差异等原因,城乡居民所获得的基础养老金应该是有差别的[1];或者认为是城乡居民养老金均等化并不是保险水平绝对相同,而是相对水平上的协调[10]。本文认为,以上学者的研究对于设计更为合理的养老金标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出于制度设计的简洁性和易操作性,同时考虑到制度运行的现实情况以及制度统筹的大目标,设计并保持城乡居民统一水平的养老金是更为合理的做法。以下将按照城乡居民统一养老金的思路,设计符合基本养老需求的养老金方案。根据ELES模型得到的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区间,如图1所示。基于图1所表现出的养老金适度水平的变化特点,下文设计了两种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水平的方案。

图1 城乡居民养老金需求比较 单位:元/人/月

1.方案一:城镇食品线(城镇养老下限)与农村基本生活线(农村养老上限)所确定的“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线”。从图1城乡居民养老金需求的比较中可以发现比较有趣的现象:农村居民养老金适度上限(即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线)几乎与城镇居民养老金适度下限重合(即城镇居民食品线)。换言之,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基本等同于同期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消费,这不仅使我们感性地认识到存在至今的城乡二元差距,也能使我们找到城乡居民养老金均一化的标准。这两条线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城乡居民现实生活中都能够达到的、客观存在的消费线,因此由二者的均值所确定的养老金水平,将易于被城乡居民接受。从这个角度看,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水平将不是一个区间,而是转化为由二者均值所确定的一条线,称为“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线”。由此得到的2002—2011年城乡居民每月养老金统一标准分别为78元、85元、98元、109元、119元、138元、158元、169元、186元、217元,其替代率分别为9.9%、9.6%、9.5%、9.2%、8.6%、8.2%、8.0%、7.9%、7.4%、7.4%。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一养老金标准的给付水平很低,因此可以将其看作是“城乡保”制度的基础养老金部分。至于居民能否获得更高的养老金给付,则取决于个人账户的缴纳档次以及地方财政的补贴情况。

图2 “方案二”下的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水平区间 单位:元/人/月

2.方案二:由城乡食品线均值构成下限,城乡基本生活线均值构成上限的“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区间”。与“方案一”当中将适度水平确定为一条线的形式不同,“方案二”仍然遵循了适度水平是一个区间的思路,将城乡居民食品线的均值确定为适度下限,而将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线的均值确定为适度上限。之所以采用了比较简单的均值法,主要是考虑到制度设计的“易简不易繁”原则,因此,没有在适度水平的确定过程中加入城乡老年人口比例、地区经济差异等因素,以便于保持制度的简洁性。

根据“方案二”的设计原则,可以对养老金适度水平区间进行测算,得出如下结论:2002—2011年城乡居民每月养老金适度下限分别为57元、62元、74元、78元、82元、98元、113元、117元、130元、145元;同期每月的养老金适度上限分别为165元、173元、194元、219元、239元、274元、311元、338元、372元、425元。因为基础养老金的作用在于保障居民基本生存,这与城乡食品线均值所确定的养老金适度下限的功能是一致的,因此,本文认为城乡食品线均值所确定的适度下限就是理论上应该由基础养老金负担的部分;而适度下限与适度上限之间的区域,需要由个人账户及地方财政补贴来共同弥补。只有如此,才能使城乡保制度发挥出“保基本”的作用。从需求替代率来看,养老金适度下限的替代率在5.0%—7.2%之间变动,而养老金适度上限的替代率在14.5%—21.1%之间变化,如表2所示。

表2 以“城乡保”制度框架为基准的“方案二”下的养老金替代率

资料来源:根据表1数据及“方案二”设计思路计算得到

本文认为,城乡保制度如果达到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的目的,即达到养老金适度上限水平,那么这就是一个合意的制度。经测算可知,2002—2011年养老金替代率总体均值为17.3%,其中基础养老金的替代率均值(适度下限)为6.1%,“个人账户+地方财政补贴”的替代率均值(达到适度上限)为11.1%。从替代率角度看,无论总体替代率或是基础养老金替代率都很低,这与国内部分学者认为的“应该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保持一致”的观点,是存在较大差距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作为替代率分子的居民养老需求,从性质上属于基本需求范畴,消费项目以及水平比较固定,不会有很大的增长幅度;而另一方面,作为替代率分母的人均收入,则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快速提升,这就导致了替代率整体较低且不断下降的问题。

三、柯布—道格拉斯型的城乡居民养老金调整机制设计

(一)中国物价与收入的基本情况及变动趋势

根据养老金指数化调整的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可知,对养老金给付水平进行调整需要考虑物价、收入或者两者的混合变动情况。以物价和收入的混合变动作为指数化调整依据,能够对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做出综合性考虑,在指标选取上具有全面性,因此,本文采用了混合调整指数。其中,对物价因素选取了直接影响养老金水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收入因素选取了人均GDP指标。以上两项指标的变动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人均GDP及以“城乡保”制度框架为基准的基础养老金需求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2009,2012)及本文城乡养老金适度水平“方案一”“方案二”的计算结果

(二)柯布—道格拉斯型的养老金指数化调整结构与比例

假设影响养老金给付水平的仅有居民消费价格和人均GDP两个因素,则可以设计柯布—道哥拉斯型函数,对物价和收入两个因素在养老金给付中的贡献率进行测算,从而测度出物价和收入因素在不同的养老金适度给付方案中的合理构成比例。

设养老金指数化调整公式为柯布—道哥拉斯函数:

(5)

式(5)中,Ppension为养老金,Rprice为物价指数(本文选择的指标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Iincome为收入指数(本文选择的指标为人均GDP),α和β分别代表物价和收入两个参数对养老金给付水平的影响弹性。

对式(5)作对数变换,可得:

lnPpension=lnA+α·lnRprice+β·lnIincome

(6)

根据式(6)可以对方案一、方案二的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进行分析,结合做表5数据,分别可以得到如下计量结果:

“方案一”下的柯布—道格拉斯型养老金指数化调整公式:lnPpension=0.0138+0.5537lnRprice+0.6527lnIincome

(7)

(1.4510)(1.2697) (7.5259)

R2=0.9986 F=2495 P=0.0001

从“方案一”的物价和收入的弹性系数来看,式(7)中两个弹性系数之和约为1.2。将物价和收入参数的系数和矫正为1,则物价和收入参数相应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45和0.55。表明在将“方案一”作为 “城乡保”合意制度的背景下,基础养老金给付水平进行调整时,需要45%参照物价参数,55%参照收入参数。

“方案二”下的柯布—道格拉斯型养老金指数化调整公式:lnPpension=0.0332+1.1291lnRprice+0.4795lnIincome

(8)

(1.9387)(1.4399) (3.0749)

R2=0.9947 F=656.65 P=0.0001

在“方案二”中,物价和收入参数的两个弹性系数之和约为1.6,将其矫正为1。根据相对应的比例,物价和收入两个参数相应的弹性系数分别转化为0.7和0.3。表明如果在“方案二”的制度背景下对养老金进行指数化调整,则合理的调整结构应该是7:3的比例,即调整指数中物价部分占70%,收入部分占30%。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对城乡保制度的适度养老金水平及相关调整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确定了养老金“保基本”的内涵:出于对当前制度实际给付水平的考察,将满足基本食品需求的水平确定为养老金适度水平下限;将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平确定为养老金适度水平上限。将上下限之间的区间确定为城乡保养老需求适度区间。在利用ELES模型测算之后,得出了2002—2011年城镇居民养老金适度水平的替代率区间为12%—37%,同期农村居民养老金适度水平的替代率区间为15%—38%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城乡统一养老金标准的出发点,对城乡保制度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一是根据城镇居民养老金下限与农村居民养老金上限二者水平极为接近的特点,将养老金适度水平化为一条线,称为“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线”。同期替代率在7.4%—9.9%之间。其二是从城乡一体化角度出发,将城乡居民食品线的均值设为城乡养老金适度水平下限,将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线均值设为城乡养老金适度水平上限,进而得到“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区间”。此时,养老金适度下限的替代率在5.0%—7.2%之间,而养老金适度上限的替代率在14.5%—21.1%之间。根据对城乡保适度水平的制度设想,本文设计了基础养老金的指数化调整机制,得出了“方案一”下基础养老金按照45%物价指数与55%收入指数的比例、在“方案二”下按照70%物价指数与30%收入指数的比例进行调整的结论。

(二)对策建议

1. 用科学的测量方法确定城乡居民的养老需求。居民的养老需求是一个客观指标,是与基本消费需求紧密挂钩的。由于具有消费特性,因此通过已成定式的测算方法可以判断具体水平。出于制度的设计原则及政策目标的差异,可以采用不同的测算工具。但在判断基本消费时,ELES模型具有明显优点:既可以对整体的基本生活需求进行测算,也能从消费构成项目上进行分项测算,因此可以达到客观衡量居民多层次养老需求的目的。如果说在城乡保制度设计之初,要考虑到制度具有的福利刚性、扩大覆盖面的速度、中央与地方财力的制约等因素的话,那么随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就有必要确立起更为科学的测算模型,对基本养老需求及城乡保替代率结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利于“城乡保”制度未来的发展。

2. 以“城乡保”制度成熟度及经济发展状况来设计养老金适度给付方案。由于制度目标存在差异性,同时制度的有效运行也会直接受到财力的制约,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目标及财力状况设计养老金给付方案。在制度运行初期,可以设计一个最低水平的给付标准,如满足主食需求的标准;在制度运行过程中,也可相继参考诸如农村居民基本食品线支出、城乡居民食品线均值、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消费与城镇居民食品线均值、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线均值等指标,分别设计某一时期的养老金给付方案,以达到与同时期的政策目标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目的。

3. 依据养老金适度水平的上下限来优化央地财政及个人账户的负担结构。城乡保制度未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确定央地财政合理分担结构,以及个人账户与地方财政的搭配比例。通过测算养老金适度水平的上下限,就能够对制度结构及比例作出判断。如以“方案一”(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消费与城镇居民食品线均值)作为制度的假设目标,中央财政既可以按照“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线”全额支付,也可以以农村居民食品线为限承担相应责任,而剩余区间可由地方财政和个人账户共同构成;在以“方案二”为制度设计的前提下,中央财政承担的基础养老金额度是城乡居民食品线均值(适度养老金下限),而未达到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线均值(适度养老金上限)的部分则由地方财政和个人账户补足。这样就有利于解决央地财政和个人账户的负担比例问题。

4. 设计合理的目标替代率,以确保替代率的稳定性。从实证结果可知,由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基本消费的增长速度,因此尽管基本消费绝对数额不断上升,但对应的替代率却是长期下降的。不断下降的替代率不利于有效改善居民养老水平,同时也造成了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对接的困难度。所以,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消费结构的调整,按照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水平的不同划分标准,逐步提供养老金给付水平,增加养老项目,分阶段地设计相应时期的目标替代率,使替代率始终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态势,来推动城乡居民养老水平的提升。

5. 结合养老金适度水平方案确定养老金调整机制。要设计由物价与收入因素构成的混合型养老金调整指数,避免采取简单的仅盯准单一因素的调整或者由物价和收入各占50%比例的调整结构。因为从不同方案的设计中可看出,不同基准来源的养老金其物价与收入的影响作用是有很大差异的。在“方案一”中,由于养老金适度水平设计为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消费与城镇居民食品线均值,所以这一制度设计下的物价与收入因素的影响度分别为45%和55%;但在“方案二”下,由于基础养老金为城乡居民食品线均值,则物价和收入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分别达到了70%和30%。对此,针对不同的养老金适度水平方案,需要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参数比例,以利于养老金维持稳定购买力、央地财政承担合理的支付比例及城乡保制度的长期可持续运行。

[1] 杨翠迎,郭光芝.各地新农保养老金及补贴标准合意增长水平研究——基于养老金替代率视角的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2-20.

[2] 封铁英,董漩.以需求为导向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筹资规模测算——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筹资优化方案设计[J].中国软科学,2012,(1):65-82.

[3] 徐强,王延中.新农保公共财政补助水平的适度性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5):41-49.

[4] 薛惠元.新农保能否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0):170-176.

[5] 刘海宁.基本养老保险给付水平适度调整研究——以“基本生活”保障为统筹目标的思考[J].经济经纬,2014,(5):155-160.

[6] 封铁英,高鑫.基于精算模型参数调整的农村养老金可持续性仿真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5,(9):154-161.

[7] 穆怀中,沈毅,等.农村养老保险适度水平及对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分层贡献研究[J].人口研究,2013,(3):56-70.

[8] 孙雅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财政资金分担水平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2-68.

[9] 张华初,吴钟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财政投入分析[J].经济评论,2013,(2):51-57.

[10] 穆怀中,陈曦.城乡养老保险梯度协调系数及其社会福利改进效应研究[J].经济学家,2014,(9):33-40.

[11] 丁建定,张登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财政责任的优化[J].江汉论坛,2014,(6):141-144.

[12] 尹海燕,海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计发标准评估与厘定[J].西北人口,2015,(3):76-80.

[13] 王立剑,叶小刚.需求导向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调整方案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86-92.

[14] 边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阶梯式救助与负所得税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4,(1):7-19.

[责任编辑:杨大威]

2017-02-2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养老保险城乡统筹政策优化研究——基于养老金与财政动态契合的视角”(14JJD630012);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与财政补贴的动态契合机制研究”(辽百千万立项2015—37号);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适度给付与财政补贴动态契合的辽宁‘城乡保’制度优化研究”(L14BSH007);辽宁省财政科研基金“基于人口老龄化态势的辽宁省财政应对策略研究”(15B014)

边恕(1973—),男,辽宁沈阳人,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从事社会保障研究;孙雅娜(1973—),女,辽宁沈阳人,教授,法学博士,从事社会保障管理研究;黎蔺娴(1991—),女(瑶族),广西北海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保障研究。

C913.7

A

1007-4937(2017)03-0075-09

老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研究(专题讨论)

编者按:本期专题讨论围绕养老治理的三大问题展开:养老金提供基本经济保障、医保针对基本卫生需求、长期护理解决基本照顾护理需求。据测算,到2030年,中国失能老人将达6 168万,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4 300万,空巢和独居老人将达1.8亿。为应对老龄人口基数庞大、老龄结构日趋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国老龄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如何实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日益成为重大而迫切的社会民生问题。《“保基本”视角下的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水平研究》一文基于“保基本”的视角,针对城乡居民养老金适度水平设计养老金指数化调整机制,具有启发意义。《“退休职工医保缴费”问题消解路径探索》一文指出,从社会保障制度的促进公平性特征、政策的延续性以及项目结构的科学合理化来看,退休职工医保缴费政策亟须优化调整。基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大胆探索“退休职工医保缴费”政策调整方案。《城市居家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则以老年人长期照护模式为重点,依据城市居家老年人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应以居家养老为主,将社区养老作为首要补充,并特别强调政府应大力支持和发展社会养老中的社区养老模式,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与长期良性发展提供了参考。

猜你喜欢
城乡居民养老金城乡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城乡涌动创业潮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您的退休养老金足以养老吗?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一番”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