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徐凤磊
TRI术后旋压式止血器压迫时间对冠心病患者桡动脉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
张伟 徐凤磊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径心脏介入术(TRI)术后旋压式止血器压迫时间对患者桡动脉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240例TR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按照放松止血器时间的不同,对三组患者术后出血时间、皮肤破损、麻木、闭塞、迷走反射、疼痛程度、舒适度进行比较。结果①产生并发症情况:常规组的术后出血人数较其他两组多;常规组患者出现并发症例数较其他两组适中;对照组患者出血人数较其他两组少,但并发症较常规组和观察组多。②腕围术前及术后情况:常规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前与术后腕围观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前两组患者腕围比较,水肿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疼痛情况:常规组和观察组疼痛程度差异较小(P>0.05);对照组因旋松时间较晚,以至患者疼痛加剧,疼痛程度较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舒适度情况:常规组和观察组的舒适度相差不大。对照组压迫伤口时间过长,患者的舒适度明显下降。结论通过对三组患者进行解除压迫时间的不同、腕围的变化、疼痛程度、舒适度的比较,认为观察组患者以术后2 h开始放松,10 h后拆除止血器较为合适。
旋压式止血器;解除压迫时间;并发症;腕围变化;疼痛程度;舒适度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桡动脉路径心脏介入术(TRI)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将介入治疗作为首选途径。然而术后压迫止血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的康复,术后压迫止血也成为了关键。旋压式止血器不断在临床中得到应用,但对于旋压式止血器的压迫时间对患者桡动脉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报道较少。在本次研究中选择我科收治的冠心病行TRI经桡动脉行介入诊疗术后的患者240例,采用旋压式止血器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对比观察其局部并发症情况,对减压时间进行研究,以期增进患者的舒适程度,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1.1.1 对象选择我院2013-10—2016-10收治的冠心病行TRI术后的患者240例,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常规组男37例,女43例;年龄42~64岁,平均年龄为(53.2±4.2)岁;年龄为(53.2±4.2)岁;观察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45~67岁,平均年龄为(56.4±3.7)岁;对照组男43例,女37例;年龄46~65岁,平均年龄为(55.3±3.4)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纳入标准拟行介入治疗;入院时Kiliip心功能1~2级,无严重并发症;桡动脉搏动好且Allen试验示尺动脉通畅;术后体征平稳,无精神疾病史,意识清楚,无语言沟通障碍者[1]。
1.1.3 排除标准患者拒绝;Allen试验示尺动脉通畅欠佳者;需要大直径导管;排除血小板低于正常者或凝血功能异常者。
1.2 治疗方法TRI患者手臂自然外伸、外展置于臂托上,将腕部垫起以便有利于穿刺。常规消毒肘关节以下前臂和整个手掌,同时消毒腹股沟部备用,铺无菌巾。桡动脉穿刺部位选择在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作为穿刺点,局部用10 g/L利多卡因麻醉后,应用穿刺针作桡动脉穿刺,最好选择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作为穿刺点穿刺[2]。成功后,撤除针芯,缓慢回撤穿刺套管,待有血液喷出后,送入导丝,而后退出套管,再沿导丝插入动脉鞘管。常规经鞘给予3 000 U普通肝素。术后拔出鞘管2~3 cm,将压迫器压迫软垫对准血管穿刺点,一手按住加压器横板,另一手慢慢将导管鞘拔出,并用可调节型的粘扣把压迫器固定在手腕上,然后将压迫器旋帽顺时针旋转3周,桡动脉远心端要有搏动,如有出血,可调节旋帽[3]。同时应用血氧饱和度仪监测压迫桡动脉侧示指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当患者SpO2<95%时为低氧血症,影响末梢循环,应适当减压;应保证示指末梢SpO2>95%,同时穿刺处不渗血为准。
术后三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嘱患者术后多饮水、多排尿,6 h饮用1 000 mL水,24 h饮用3 000 mL水,以解除肾毒性;饮食注意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手抬高、轻握拳,血液循环好,可减轻肿胀疼痛。
分别观察旋压式止血器压迫时间的长短对三组冠心病患者桡动脉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具体方法如下。
1.2.1 常规组于术后1 h进行逆时针旋松,每隔1 h放松1次,每次半圈,总共4次,之后保持松紧度不变至8 h后拆除止血器。
1.2.2 观察组于术后2 h进行逆时针旋松,每隔1 h放松1次,每次半圈,总共4次,之后保持松紧度不变至10 h后拆除止血器。
1.2.3 对照组于术后3 h进行逆时针旋松,每隔1 h放松1次,每次半圈,总共4次,之后保持松紧度不变至12 h后拆除止血器。
1.3 观察指标三组同一时段数据均由同1名研究者收集完成。①记录介入术后加压至减压毕穿刺点出血、皮下血肿、麻木、闭塞、迷走反射发生情况。②观察介入术前及术后2 h、3 h、5 h腕围变化,为避免测量部位误差,在首次测量部位划线。③观察介入术后1 h、2 h、4 h、6 h疼痛情况。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即划一条直线,一端代表无痛,另一端代表剧痛。其中,左侧为“0”,表示没有疼痛、麻木、肿胀感;“1~3”表示轻度;“4~6”表示中度;“7~9”表示重度;右侧为“10”,表示非常强烈,无法耐受的疼痛、麻木、肿胀感。患者根据自身的主观感受选择符合自己疼痛的数字[4]。
表1 三组患者介入术后不同时间产生并发症评分比较(±s)单位:分
表1 三组患者介入术后不同时间产生并发症评分比较(±s)单位: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观察组比较,#P<0.05。
组别例数出血皮肤破损麻木闭塞迷走反射常规组80 3.89±0.58*#3.31±0.38*2.86±0.41*2.31±0.75*1.03±0.55观察组80 3.24±0.32*3.32±0.76*2.95±0.78*2.56±0.69*0.97±0.53*对照组80 2.57±0.34 3.49±0.55 3.25±0.30 2.59±0.58 1.53±0.51
表2 三组介入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腕围肿胀程度比较(±s)单位:c m
表2 三组介入手术前后不同时间腕围肿胀程度比较(±s)单位:c m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例数术前术后2 h术后3 h术后5 h常规组80 2.58±0.53 2.88±0.78*2.86±0.41*2.65±0.75*观察组80 2.57±0.57 2.97±0.67*2.75±0.46*2.60±0.69*对照组80 2.62±0.35 3.02±0.44 3.75±0.30 3.44±0.58
表3 三组介入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s)单位:分
表3 三组介入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s)单位: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例数术后1 h术后2 h术后4 h术后6 h常规组80 3.59±0.58 3.31±0.56*2.86±0.22*2.35±0.23*观察组80 3.87±0.58 3.78±0.34*2.95±0.18*2.31±0.47*对照组80 3.77±0.33 3.98±0.76 3.25±0.59 3.09±0.70
表4 三组介入术后舒适度评分比较(±s)单位:分
表4 三组介入术后舒适度评分比较(±s)单位: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例数术后1 h术后2 h术后4 h术后6 h常规组80 3.27±0.22 3.14±0.79*2.86±0.55*2.87±0.23*观察组80 3.30±0.45 3.04±0.12*2.77±0.79*2.56±0.89*对照组80 3.28±0.37 3.46±0.76 3.78±0.66 3.76±0.68
2.1 并发症情况结果表明,常规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三组患者局部并发症中出血人数,尤其是常规组出血人数较其他两组都多,对照组患者出血人数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观察组患者皮损、血肿、麻木、闭塞、迷走反射比较,出现并发症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皮损发生在加压板压迫处,表现为局部有压红,并有疼痛症状,多在拆下止血器后恢复。对照组与其他两组患者皮损、血肿、麻木、闭塞、迷走反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对照组皮损发生处,表现为局部有压红,并有水泡,疼痛明显,多在1周以上恢复,局部留有色素沉着。
2.2 腕围术前及术后情况术前三组患者腕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前与术后2 h、3 h、5 h的腕围观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前两组患者术后2 h、3 h、5 h腕围比较,随着时间的延长,肿胀程度越来越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术后疼痛情况从上述表中可以看出三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术后1 h三组患者疼痛程度差异较小(P>0.05);术后4 h与6 h对照组患者腕部止血器因旋松时间较晚,以至患者疼痛加剧,疼痛程度较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术后舒适度情况从表4中可以看出术后1 h三组患者舒适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4 h、6 h观察组患者舒适度明显好于常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于术后2 h开始舒适度明显降低;术后2 h三组患者舒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使用旋压式止血器后,患者腕部产生疼痛,肿胀的原因可能是在高压压迫下,加之旋压式止血器压力作用面相对较窄,压力集中,因而患者受压局部容易产生疼痛不适[4]。前臂掌侧皮肤对疼痛敏感,动脉鞘管、导管、导丝进入桡动脉前后和拔出时对血管壁的扩张和刺激,止血装置加压过大所致[5]。另外,穿刺点位置处于近腕关节处,易滑动,止血器不易压住穿刺点,可能导致穿刺点渗血,造成不同程度皮下血肿,更容易引起出血、血肿等风险[6]。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组患者出血人数最多的是常规组,说明术后1 h开始放松旋压式止血器时间尚早,但其他并发症相对较少;观察组出血人数较常规组少,其他并发症较常规组相差不大,患者术后肢体麻木感觉相对较轻,皮肤破损、闭塞、迷走反射患者人数较少,虽然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例数较少,但均出现软垫压迫处不同程度的压红,可自行恢复;对照组术后3 h开始放松旋压式止血器,并发症相对较多,尤其是术后3 h后手部麻木,皮肤破损,肿胀厉害,偶有大水泡出现,大水泡需经反复抽液,局部包扎等处理,恢复时间约需1周左右,局部可留有色素沉着,且对患者情绪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也给护理医疗带来了不便[7]。所以术后2 h开始放松旋压式止血器时间比较合适。
从表2中可以看出常规组术前与术后2 h、3 h、5 h的观察,腕围的差别不大,说明腕部水肿程度不明显;常规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2 h、3 h、5 h的腕围观察,差异较小,但观察组术前与术后2 h比较,腕围稍有部分程度的水肿,但3 h后再观察,尤其是术后5 h,腕围水肿程度明显下降;对照组因为旋松止血器时间较晚,使得患者腕部水肿程度较大,术后5 h水肿情况还未得到明显改善,对患者腕部术后麻木感,肿胀等,恢复有一定的影响[9]。上述数据说明患者术后腕围常规组好于观察组,观察组好于对照组。
从表3中可以看出常规组和对照组疼痛程度差异不大,收集资料时,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均在中度以下,尤其通过解压后患者的疼痛程度都在慢慢减轻,痛苦的感觉慢慢降低;对照组疼痛程度尤为严重,患者腕部压迫时间较长,疼痛程度从中度逐渐增至重度,越来越严重,严重患者对疼痛无法忍受。
从表4中可以看出观察组从解压开始时舒适度就越来越好,并且在后面的几小时中,舒适度是最佳的。由于常规组开始解压过早,以至于腕部出血,反复调试腕部止血器,使得患者舒适度有所降低。对照组由于解压时间较晚,压迫时间较长,患者舒适度明显下降[10]。上述数据说明患者术后舒适度观察组好于常规组,常规组好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观察组患者使用止血器不管是从放松时间、并发症、腕围的变化、疼痛程度、舒适度的比较。最终衡量比较观察组患者以术后2 h开始放松,10 h后拆除止血器较为合适。
[1]孙家安,汝磊生,李俊峡,等.经桡动脉介入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可行性[J].心脏杂志,2010,22(3):401-402.
[2]章志伟,钟清玲,谭洁,等.陈婧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止血的研究进展[J].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14,20(3):476-478.
[3]蒋蓉,梁婷.不同体位对应用桡动脉压迫止血器患者舒适度影响的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2015,11(7):468-467.
[4]冯湘萍,于惠芳,吴泽君.两种止血器在高龄患者经桡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比较[J].现代临床护理,2013,1(8):52-55.
[5]方哲,周玉杰,刘宇扬,等.新型桡动脉止血器在临床介入中的对比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3,32(2):165-168.
[6]朱中生,陈绍良,叶飞,等.两种桡动脉止血装置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4,34(1):72-73.
[7]朱秀娴,林素清,陈淑红.循证护理对冠心病病人经桡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舒适度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2):1841-1843.
[8]陈蓓蓓,曾章芳,滕智敏.止血器不同减压时间对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舒适度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4,29(6):47-48.
[9]吴雪,吴瑛,周春燕.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两种止血方法舒适度的比较[J].护理研究,2013,25(4):901-904.
[10]李福秀,孙新鑫.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桡动脉动穿刺压迫止血减压时间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6(1):5-6.
2017-02-20)
1005-619X(2017)08-0828-04
10.13517/j.cnki.ccm.2017.08.019
266071海军青岛第二疗养院(张伟);266000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徐凤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