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莹
摘 要:观察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途径,观察者、观察对象和观察手段三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观察能力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就是发展人的智力和认知的潜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选好观察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选用适当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使之掌握正确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利用多种途径训练观察能力,不断提高观察能力。
关键词:观察 觀察要素 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66-02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感觉器官对周围客观物质世界的主动感知过程,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途径。观察是一种能力,所谓观察能力是指人全面、准确、深入地把握事物特征的能力。观察能力不是先天的,是在生活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并不断提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将观察变为一种自觉行为,不断提高观察能力。为此,笔者从观察要素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1 观察要素
观察包括观察者、观察对象和观察手段三个基本要素。
1.1 观察者
观察活动的人是观察活动的主体。人的思维渗透于观察活动中,没有思维就没有观察方向,就不能深入观察。观察活动是一种主动活动,当人没有主动参与到视听中去就表现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观察活动具有主观色彩,不同对象观察同一观察对象会产生不同的印象和感受,表现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2 观察对象
被观察的客观对象是观察活动的客体,是观察者主观决定的。客观事物是人们的观察对象。在具体观察活动中,只能选择某个或某些有限的具体的客观观察对象。
1.3 观察手段
观察手段即观察工具,是观察者感知观察对象的媒介,是观察活动的物质手段,包括人的感觉器官和用以观察的仪器、工具等。
上述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观察者和观察对象是最基本的要素。不同的观察对象决定了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什么能观察到什么是由观察者决定的。完成任何观察活动,体现了被动性和主动性的统一。
2 培养观察能力
2.1 选好观察点
观察点是观察活动的立足点,是人观察时所处的定点、动点、散点等空间或过去、现在和将来等时间。
选好观察点首先要有点的意识。人观察事物总是处于某个特定的地点或时间(变化)上;要善于选点和用点。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点,都是观察者主观确定的,选点是为了观察。因此,要合理独特地去选点。只有取得好的观察效果才是合理的,而不同于他人有新的发现的才是独特的。
所谓定点是指观察者观察事物时某一固定的立足点,所谓动点是指观察者沿着一定路线有序移动的立足点,所谓散点是指空间位置是移动的,同时在时间上也有穿插跳跃,只是在逻辑和心理上用某种联系将有关的点组合起来,其关系可能是“平行”“立体”“交叉”的。
2.2 循序渐进
事物观察和观察活动要讲究顺序。因为任何事物都有空间方位和运动时间的确定性,只有按照一定的方位、时间、类别、逻辑和事件等顺序观察,才能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了解该事物。
只有观察前有序的思维准备,做好打算,计划好步骤,才能解决好顺序问题。观察时要循序渐进,不得走马观花,闲庭信步。
2.3 依法观察
观察法是指观察事物时遵循的一定的具体的观察技巧。主要包括全面观察、重点观察、比较观察和追踪观察等方式。
全面观察的含义有四个,一是空间上要多方位多角度观察,二是时间上要观察事物的发展阶段和全过程,三是要观察事物的内部和外部联系,四是观察时要注意正常的和意料之中的以及异常的和意料之外的事物。
重点观察。人的精力和注意力范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逐一详细观察事物,要有重点详细观察事物的主要方面、主要过程、典型情况、细节行为等,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认识。比较观察可使我们从比较的角度来认识观察对象的共性和个性,通过同一事物的比较,得到该事物在不同条件、不同状态下情况的结论;通过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部分的比较,得到相互之间的相同和相异之处的结论。通过比较,可以观察到一些细微变化或差异,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
追踪观察是指事物变化有一个过程,观察活动不能一次完成,要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轨迹,一步一步地观察才能完成。
3 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人脑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在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1 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生必须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认识到医学知识是人类在同疾病斗争过程中的总结和升华。教学中通过实验、举例、讲解等方式,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必须通过观察才能解答的医学问题,逐步提高观察兴趣,不断激发求知欲。
3.2 掌握正确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的定向性。有目的的观察,才能深入细致有效。教学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观察的定向性,使学生明确观察什么,达到什么目的,把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观察的条理性。观察是复杂而又细致的活动,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培养学生观察的条理性。①课内到课外系统观察。针对经较长时间观察才能掌握知识的特点,要将教学过程分为课上指导和课后观察,重点放在观察上,让学生在观察中掌握有关医学知识。②全面细致观察。学生观察过程往往不全面不细致。只有养成全面、细致的观察习惯,才能提高学生注意事物细微变化的观察能力。③由表及里深入观察。观察时学生比较注意外在表象,易忽视隐蔽的内在特点。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层次、由表及里地深入观察。
观察与思维相结合。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深入观察需要思维的指导。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将观察有机结合思维,将观察到的现象联系到已学的知识,提高观察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深刻性。
提高学生利用仪器观察能力。这可获得更详细的数据和资料,逐步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掌握科学观察方法。
3.3 提高学生观察的敏锐性
人脑在接受各种信息过程中,要筛选加工本质的和非本质的信息,才能抽取本质信息。这要求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学生不是一开始就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思维过程来逐步提高。
3.4 利用多种途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实物观察训练。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实物,使之在观察中逐步提高观察的敏锐性和条理性。
实验观察训练。通过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观察,能激发思维积极性,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注重实验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参与实验,观察实验。应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独立实验,或让学生创造条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观察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生活观察训练。医学知识在生活中俯首皆是。学习相关医学知识后,教师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觉到医学知识就在身边。这既能加深理解和巩固医学知识,又能提高观察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观察能力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就是发展人的智力和认知的潜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观察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彩霞,施玉珍.观察实践为主信息技术为辅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6(4):275-276.
[2] 刘凤英.多措并举,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求知导刊,2016(3):118.
[3] 赵瑞林.教师课堂观察能力培养的分析与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1):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