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巧渗透润物细无声

2017-08-08 19:57林秀明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道德行为学校德育道德

林秀明

福建省德化县丁溪幼儿园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理念,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学校是培养一代新人主阵地,如何引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传播生态文明,建构生态德育体系是当前学校德育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生态德育的内容

将“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等生态伦理纳入学校教育,提出生态德育,即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从社会领域扩展到了自然领域,教育学生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新一代人的生态伦理意识,必然引起德育内容的重新建构。主要表现在:

1.道德价值观的重建。用生态整体观理解德育,实施德育,使得传统德育价值观的内涵被大大拓展,增添了新的内容:从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当代人要自觉维护后代人的发展权利,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权利。在学校德育中,要使学生形成既要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也要对后代、其他生命形式及至整个自然界的可持续性发展承担责任的道德观。

2.道德原则的增加。实施生态德育,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内化三个原则:所有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过上健康生活的权利,并承担保护子孙后代持续生存发展的责任;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能够维持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不道德行为。

3.道德行为习惯的深化。不随地吐痰、不摘折花木、爱护小动物等道德行为习惯,以往都是从社会公德的角度提出的,将生态道德纳入学校德育后,道德对象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自然,使学生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生态道德角度出发,进一步体会这些道德行为习惯的价值。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出了新的内容,如购买物品时考虑耐用性、可循环利用性;垃圾袋装和分类投放;回收废旧电池等。

二、生態德育的教育途径

1.重氛围创设,树生态道德理念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当前社会教育的一大课题,生态教育要在学校中得到长期、有效地进行。首先要注重校园文化的渲染作用,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布置墙壁文化、走廊文化、课室文化时,做到以环境保护为突破口。利用刷写宣传标语、办板报、开讲座、举行签名仪式、认定校内、校外绿色责任区、种植花草树木并以演讲、征文、文娱演出等形式来宣传生态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理念。通过争创生态班级、生态校园,强化活动效果。其次应加强现有德育课程与各学科的渗透与整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生活环境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德育实践活动。举行社会调查和课题研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良好的生态道德环境和气氛的渲染、感召下,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2.重情感体验,立生态道德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德育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就只能培养出伪君子”。学校开展人与自然和谐教育不能只用灌输方法让学生接受或服从,以“强制”方式使学生对规则的遵守缺乏生态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不是出于生态道德的需要。生态德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内心需求,使规则转化为个体的需要、信念,由单纯服从变为认同,内化行为品质,主动参与到生态活动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敏锐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表现,进行随机教育,营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德育情景,组织学生讨论、思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体验和心理对比,在被激发的内心冲突中,促进情感与理性的投放,将道德的“知”“情”“意”融为一体,自觉调整道德认识,形成道德习惯。如:把学生带入自然界、动物园,切身体验生态环境的平衡。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收集德育案例,进行分析。使良好道德行为受到鼓舞,不良道德行为受到谴责。唤起人们对自然的热爱,积淀生态道德情感,触动心灵世界。依托这种情意体验,感受生态德育,使道德成为自觉意识、自身习惯、自主要求。

3.重实践探索,育生态道德行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校重视人与自然教育,必须重视生态教育实践,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培养。“听其言而观其行”说的是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好坏不在于他的言辞如何,主要是看他的道德行为。学校德育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它来源于生活,渗透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因此,必须把德育同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从学生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把课本上学到的自然、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校园、家庭、社区的道德建设等,促进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德育一体化。在学校里开展争当“环保小卫士”,进行环保发明创造,撰写环保小论文,提出环保建议;在社会争做“环保小卫士”,进行环境调查,开展环保活动,清除“白色污染”等。学生在接触自然,了解社会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生态的重要性,达到个体内部道德价值与外部道德要求的完善统一。保护生态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油然而生。

德育巧渗透,润物细无声。生态文明、生态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应巧妙结合生活实际与时代特征,从环境创设中入眼,从情感体验中入脑,在社会实践中入心。让学生在积极而持久的生态教育活动中,提高思想觉悟,感受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体验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命运,形成爱护自然和保护生态的意识,从而促进个体生态道德的形成和生态道德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猜你喜欢
道德行为学校德育道德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刘娟、赵玉生:自我损耗会对道德行为产生负性影响
道德
远和近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