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芳,王占军,邢 洁,杜英娜,张晓芳
(河北农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基于“研究式学习”的“中央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王秀芳,王占军,邢 洁,杜英娜,张晓芳
(河北农业大学 经济贸易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研究式学习”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与研究结合在一起,旨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中央银行学”课程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资源利用、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式学习”教学改革尝试。实践表明,在有了一定专业基础的高年级学生群体中开展“研究式学习”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中央银行学;研究式学习;过程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7.0062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在不断的融入到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之中。最近几年兴起的“翻转课堂”教学,将“老师上课讲、学生下课复习和预习”的传统的学生被动式教学方式转变成“先有学生利用互联网课下预习,后有老师上课辅导”的学生主动学习型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试图在严肃考核制度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央银行学”作为金融学本科教学的专业课程,主要讲授中央银行的地位与作用、资产负债业务、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以及宏观分析等内容,整体教学内容侧重宏观分析与应用。基于此,“中央银行学”课程教学长期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式教学方式。在不断的启发、引导、激励之下,学生基本能够结合国内外经济发展实际理解中央银行的业务内容与国家政策、金融制度之间的关系,使得本科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
“研究式学习”或称“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主题,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是学生在课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
“研究式学习”的教学特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问题性。“研究式学习”是以项目、课题、主题或问题来组织课程教学,学生自主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再围绕问题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指导。二是自主性。在“研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题研究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有目的地学习,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能在学习中自我调控。三是探究性。在“研究式学习”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记忆和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探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四是过程性。“研究式学习”教学把实施的过程看的比结果更为重要。“研究式学习”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学习活动,其重点不在于科学研究,而在于学习,将学习知识点和学习研究结合起来,经历研究的过程,发展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五是实践性。在“研究式学习”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了解知识问题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可以到社会上组织调查,也可以到科研机构访问请教,还可以在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可以上网和教师讨论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教学方案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
教学方案设计的总原则是保持课程知识体系完整性和各知识点的深入性、延伸性的紧密结合,即多个学习小组分别在问题导向下重点突破不同知识点的同时,保持与整个知识体系完整性的统一。教学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研究式学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更加深入,知识面更加广泛,体会研究过程,提升本科高年级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二)教学模块划分与问题设计
1.教学模块划分与教学资源配置。依据知识点结构,将“中央银行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划分成5个教学模块,包括中央银行基础、中央银行业务、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监管和中央银行宏观分析。五部分教学内容由4个教学阶段来完成,简称“四段式”资源配置教学。其中,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篇(共2章),由老师课堂讲授完成,占用8学时,为第一阶段,教学任务是奠定学生“研究式学习”的基础,分享“研究式学习”理念。第二、三、四部分的教学内容,也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包括业务篇、政策篇与监管篇3部分(共9章),进入“研究式学习”过程,在老师的引导和框架设计下,由学生自主决定研究选题。如此设计的理由有3点:一是3部分内容知识点相对集中,方便问题设计;二是知识点的理论性不很强,学生自主学习容易理解;三是知识点与现实经济发展实践联系紧密,适合学生完成拓展阅读和深入研究。“研究式学习”环节共占用20个学时,其中8个学时在实验室完成,为整个“研究式学习”过程的第二阶段。此阶段的任务是通过查阅资料,小组充分论证和讨论,完成研究报告。另外12个学时回到教室,以学生小组为单位展示PPT和汇报研究内容,老师负责点评并辅导完善知识点的学习,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此为整个学习过程的第三阶段。教学内容的第五部分,即中央银行宏观分析部分(共2章),由老师讲授完成教学,此为教学的第四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四段式教学”教学安排与资源配置
2.问题设计与提出。依据第二、三、四部分的教学内容,由老师设计30多个问题,这些问题涵盖了共9章教学内容的全部知识要点。在问题设计过程中,老师不仅对整个研究过程提出综合性研究要求,而且还要针对每个问题,引导学生从概念的理解、历史变化、现状、问题、结论与建议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分析。问题源于书本,但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学生通过查阅各类资料,了解专家学者们已经研究的和正在研究的与知识点相关联的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成果,掌握国家宏观金融政策的变动及其与书本知识的关联性等,最后结合老师给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从而真正达到以自主性学习为主的“研究式学习”教学目的。另外,30个问题在授课之初就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思考选题,也便于学生及早进入“研究式学习”的状态(具体问题设计简表不再列出)。
(一)过程管理
1.选题。按照学生自愿组合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开小组,一般每组4~5人;再依照学生兴趣,以小组为单位选定研究选题;老师负责小组之间选题的协调问题,尽量做到不重复。以2014级金融本科专业学生为例,共118人,分成25个小组,在老师提前设计的30个选题中确定了25个不重复的研究选题,剩余5个研究选题没人选择,相当于有5个知识点没有学生介绍,遇到这种情况则由老师依照知识点的顺序位置穿插于学生汇报过程之中给予讲解。
2.选择研究方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会在四年的大学学习过程中陆续获得训练的机会。比如,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假期实践活动的总结与分析常常采用调查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另外,金融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也开设了计量经济学以及时间序列分析、统计软件的应用等课程。因此,“研究式学习”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研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践中大多数学生还是使用文献查询法,通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也有部分学生使用了基本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
3.利用数据库查阅资料。“中央银行学”课程属于专业课,在第五学期开设。三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已选修过或正在选修文献检索课程,因此,本课程的资料查询任务与《文献检索》课程相连接,即将检索课程学到的文献检索查询方法运用到我们专业课的“研究式学习”过程之中。研究过程中教师提供了近20个数据源供学生选择使用:包括Glgoo 、MBA智库百科、中国知网 CNKI、中宏教研支持系统等,研究报告中要列出使用的数据源。
4.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通过文献查询,要形成本选题的相关研究综述,并列出至少20篇参考文献。首先要求学生至少阅读30篇参考文献,包括期刊论文、电子图书和纸板图书、报纸、网络文章等。之后选出20篇文献进行综述,梳理出相关选题的研究现状。最后要求按照规范格式将20篇参考文献列出。
5.提出研究问题。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要求问题的提出要明确,写清楚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事实上,此时的研究已经回归到书上的知识点。要求学生将知识点整理清楚,包括概念界定、业务内容、制度规章等基本知识的介绍。
6.分析问题。就知识点与实践结合中的突出问题展开研究,源自于学生放下书本后的展开阅读与思考。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往往只是基本观点,是经过长期总结凝练而成的,观点的普适性特征突出,但往往与现实的经济发展情况有所偏差。因此,对问题的分析环节则是对书本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是“研究式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
7.结论与建议。此环节要求学生完成以下3个部分内容:回顾研究过程,提炼主要观点,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与对策。
(二)制作PPT并准备汇报
学习小组将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制作成PPT,并在多媒体教室的课堂上逐一汇报展示,老师对每一份报告做具体的点评。除了对汇报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补充讲解、理顺前后逻辑关系之外,对汇报所涉及到的其他内容也会进行提示补充,比如PPT模板、字体字号、色彩的选择、汇报方式、仪态仪表等方面,甚至要求每个小组汇报时必须设计一个有特色的开场白。
(三)评价与考核方式
“研究式学习”的成果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研究报告,二是PPT制作与汇报。因此,考核方式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提交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二是制作PPT 演示课件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和汇报,两份成果各占50%的分数。在学生进行汇报的过程中设置了多个考核指标,包括资料搜集与运用、研究报告过程的完整性、成果汇报情况、PPT制作水平、学习小组的合作和组织情况等。为了更好地贯彻“基于过程”的管理思想,在对指标权重设置时,加大了对研究过程的完整性的指标权重(见图2、图3)。
图2 “研究式学习过程”与评价
图3 中央银行学课程“研究式学习”考核指标体系
(一)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以2013级学生教学为例,2015—2016学年为金融本科6个班和现科国金专业5个班讲授“中央银行学”课程。仅在金融学1301班中实施了“研究式学习”的教学。两个专业的学生使用统一的教材,期末考试时金融1301班与其他5个班采取同一张试卷考试,现科国金专业采用另外一张试卷考试。结果显示,1301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高于金融其他5个班和现科国金6个班(如表1所示)。
表1 2013级“中央银行学”课程教学效果
(二)对宏观金融问题的认识能力提高
认识能力主要体现在对金融现象、金融问题的捕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2013级学生主动形成了“上课后的前5分钟讲解金融新闻”的习惯,他们把观察到新问题、新现象及时整理,课下与老师沟通,理顺后制作成PPT再与全班同学“分享5分钟”。讲解的内容全部定位于国内外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包括人民币国际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措施、人民币加入SDR、中国人民银行在伦敦市场首发人民币债券等。学生对金融问题的关注度明显提升,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调动了学生论文写作的积极性
研究过程的训练激发了学生发表论文热情,写作潜能获得挖掘。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与帮助下,他们主动把研究报告整理成可发表的研究论文,尽管学术水平还不够深,但是初次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并发表对学生来讲也是一件很兴奋的事情,莫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不少学生还连续发表多篇论文,2013级的一位同学截止目前已发表7篇论文。据不完全统计,2012级、2013级金融专业学生共发表“我国农村地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研究”等论文30篇,其中2012级发表论文6篇,2013级发表24篇,是2012级学生发表论文数量的4倍。
(一)坚持问题导向
“研究式学习”的首要特征就是问题性,即在问题的导向下,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的根本,包括问题产生的原因、形成的过程与影响、解决的对策等方方面面的事情,学生很自然的力求弄明白问题的前因后果。问题是研究思考的对象,传统的灌输式学习养成了学生被动听课——不想问题——背过就行的思维惯性,对知识点的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问题导向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仅老师在每一章的开篇提出问题,也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思考的开端,进而逐渐形成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改变原有依赖性心理。
(二)引入实验教学
一般认为,能够搬入实验室教学的金融类课程应该是那些应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比如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商业银行运营与操作、期货与期权以及黄金外汇买卖等,而“中央银行学”课程,以宏观分析为主,不便于设计实验教学方案,因而无法通过实验教学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事实上,“中央银行学”课程作为专业性突出、政策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的最大特点是要紧密结合实际,即教学过程中时刻要将法定的业务活动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此,在设计好研究项目且明确研究思路后,把学生引入实验室,利用学校购置的数据库资源,在网上实现资料搜集与文献查询,让学生自己主动去了解政策的内容、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作用等以及金融问题的表现、影响等相关内容。查阅资料、阅读文献、理顺关系、规范写作、制作PPT等活动本身就是实验课程的内容。
(三)倡导学生为主
在“研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中,由于注重了研究过程的管理,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得以充分体现。一是选题。选题的基本原则是学生自选与老师提供选题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二是学习内容的组织。选题确定后,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综合论述,自行确定研究思路、布局层次,老师负责协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主体,理顺逻辑关系。三是研究报告的完成,由学生小组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自己完成资料查询、报告形成,经过不断论证,完成可提交的研究报告。四是制作PPT并课堂汇报。此环节是学生最兴奋的阶段。学生自视为展示才华的机会,他们在PPT制作上下很大的功夫,从页面设计到表现形式,可谓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有的同学会加入视频资料、配音附证),远强于老师授课的表现形式。五是参与考核评分。选出十几名学生代表对汇报小组给出成绩,小组各成员的成绩则是由组内成员互相打分来完成。
(四)侧重过程管理
“研究式学习”并非是新名词,一些创新意识较强的大中专院校以及一些高中学校,早进引进了这一教学方式。研究式学习重在让学生经历研究过程,体会研究精神,收获研究乐趣。因此,本课程教学重在让学生体会研究的精神与乐趣。通过强化研究过程的管理,要求学生做到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遵循研究步骤,提交的报告7个环节缺一不可。实践表明,这种强化式训练对学生非常有帮助,不少学生将这一课堂教学结果发表到了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上。
(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研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中,首次利用了实验室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也会设置课堂讨论环节,一般都是学生自愿准备、自由选题,课下完成资料查询、资料整理、制作PPT,课上汇报。实践表明,传统方式下的讨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一是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水平有偏差,汇报时常常出现错误的认识,PPT制作也是参差不齐;二是课余时间有限,准备不充分,研究思路不很清晰;三是只有个别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讨论,其他大部分学生没有兴趣参与,认为不是必需的就不去准备,别人汇报时也不注意听。相反,在“研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中,查阅资料、完成研究报告成为课上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完成选题、资料整理、形成研究报告和制作PPT,成果完成水平明显提高。不仅利用了学校的各种数据库资源,而且学生的偷懒、搭便车行为及时被制止,自主性学习的氛围迅速形成。实践证明,利用实验课的强化式研究训练,学生们对研究过程有了比较清新的认识,真正体会了研究精神,收获了研究乐趣与研究成果。
(一)教师需要树立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理念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适应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学生创新能力至少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技能3个方面,与理工农医类学科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的不断观察、思考、分析,来培育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在观察思辨能力、宏观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等多个方面,这些能力需要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训练才能得到确定和提升。因此,教师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是第一位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与安排,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必要条件。在“研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性的体验规范化的研究过程,延伸了书本上的知识,思考分析问题与创新性思维得到训练,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了基础。总之,围绕着书本知识重点的“研究式”学习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授课重点标准化、授课形式多样化、授课内容延伸化、授课流程规范化”的新理念。
(二)选择适合的课程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以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只有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才比较适合采用这种学习方法。这是因为高年级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已经比较扎实,长期的被动学习养成的机械性记忆式学习习惯已经逐渐转变成思考式的学习,比如对国家实施的现实政策会思考为什么,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很多现实问题会不断的提出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专家学者们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有何新观点,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常常会问及到老师,请老师来做分析,这体现了学生的研究式思维方式已逐渐显现。因此,在学生进入专业认识的巩固、提高和拓展阶段时,以教学流程的方式通过规范性要求,选择与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展开“研究式学习”教学,正是适应了高年级学生的思考能力凸显的学习需求。
(三)单一问题研究的深入性与全部问题的全覆盖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受学时的限制,老师的全程式授课方式,往往仅是把教科书上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讲清楚,而不能保证把全部知识点都讲完,有些知识点也需要布置学生课下阅读。采用“研究式学习”之后,将书本上的大部分知识点分解到了每个学生身上,各学习小组利用课上实验教学时间和课下的时间,把自己负责的知识点梳理得更清楚、分析得更加全面。然后通过各小组的学生汇报,各个认识深刻、掌握全面的知识点就得到了串联,此时,一副全面的深刻的知识整体框架就呈现在全班同学面前。当然,实现这些知识点的串联还需要老师做细致的工作。事实上,老师通过实验环节的辅导、学生汇报环节的点评以及其他上课的时间,完全可以做到这些工作。于是,单一问题研究的深入性与全部问题的全覆盖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四)“研究式学习”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想
众所周知,文管类学科的很多课程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特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老师授课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也要求学生能够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换句话说,学生也要能够做到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解释、分析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这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他们不懂得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找不到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甚至不少学生不清楚什么叫理论,什么叫实践,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等等。中央银行学课程的“研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使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亲自动手,查阅理论基础知识,发现现实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这种具有很强针对性的强化式训练,让学生懂得了“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是实践的升华,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在不断的修订与完善”的基本逻辑关系。
[1] 叶国荣.新时期大学教师角色定位与教育理念创新——基于科研、教学、育人三位一体导向的分析与探索[J].科学决策,2008(12):53-55.
[2] 杨启富.关于教育理念创新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11):6-8.
[3] 杨晨.基于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6(29):285-286.
[4] 郭园磊.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探究式学习[J].中国培训,2016(8):163.
[5] 梁健爱,连漪,高永惠.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本科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高教论坛,2016(3):64-67.
[6] 张虎.基于探究式学习的《国际投资》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167-169.
[7] 武正营,汪霞.大学生参与式学习质量的评价理念[J].现代教育管理,2015(2):61-65.
[8] 张振刚,余传鹏.利用式与探索式学习对管理创新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5(2):252-258.
(编辑:刘伟霄)
2017-03-07
河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研究式学习’的中央银行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400080)。
王秀芳(1964-),女,博士,教授,从事“金融学”、“中央银行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G642.0
A
1008-6927(2017)03-004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