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锟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2)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研究
黄 锟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2)
大力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实现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要求。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包含核心任务、能力塑造目标和品德培育目标等3个方面的内容。当前,资助育人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工作理念未能根本确立、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工作实效性有待增强和机制建设尚不完善等。提出通过组织保障队伍建设、载体创新、机制建设和文化凝练5个路径的探索,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
高校;资助育人;资助体系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7.0058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的基本原则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建立起混合资助体系。在本专科阶段主要有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主要有国家奖助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多种方式。资助体系的逐步完善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有力推进了扶贫攻坚任务落实,体现了共享发展的理念。随着高校资助工作的不断发展,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逐步受到重视,资助工作的目标也从保障型资助转变为发展型资助。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题中之义,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是当前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
有学者认为,资助育人的目标主要体现为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知识技能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具体地说就是通过精神上的激励、心理上的干预、品格上的塑造、 知识上的认知,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良好的文明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爱党爱国的精神、感恩的情感以及品格高尚的人[1]。也有学者指出,爱党爱国、奋发进取、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感恩奉献等6个基本意识,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目标[2]。还有学者认为,资助育人工作目标就是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强化“励志自强”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感恩回报”教育、“责任使命”教育,同时在资助过程中增强贫困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以促进家庭贫困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3]。综合多方观点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资助育人工作目标应包含以下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新形势下的资助育人工作目标应包含内容
(一)围绕一个核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资助工作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障了教育公平,诠释了共享发展理念,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通过资助工作的开展,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塑造两项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当前,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宏伟的目标呼唤优秀的人才。突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优秀人才的基本特征。资助育人工作应着眼于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由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发展任务决定的,这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建功立业的需要。
(三)培育三项品质:诚信品质、自强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资助工作具有鲜明的特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首先是诚信教育。部分学生为了获取国家奖助学金,不惜弄虚作假伪造家庭经济信息,一些学生违反合同约定,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这些都暴露了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因此,资助工作应结合实际工作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培养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其次是励志教育。受助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在发展中遭遇逆境和挫折,部分学生在挫折面前消极悲观,自我封闭,一蹶不振,严重的还遭遇心理危机,影响其健康成长。资助育人工作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养成积极、自信、乐观、自强的心理品质和性格特征。最后是社会责任感教育。当前的资助相当一部分属于无偿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受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甚至认为接受资助是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资助工作应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养成知恩感恩、勇于担当、互助共享的品质、自觉担负起回馈社会、服务群众的社会责任。
(一)理念尚未完全确立
资助工作开展至今,虽然从国家到高校已经逐渐认识到资助工作所蕴含的教育责任和教育价值,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但并未从根本上确立资助育人的理念。从教育者来看,一些资助工作者定位不准,缺乏主动教育的意识,未能认识到自身肩负的教育职责,把自己的工作简单等同于发钱;一些资助工作者对资助育人的内涵认识不准确,教育目标不清晰,工作缺乏针对性;一些资助工作者找不准资助育人的切入点,导致资助和育人成为“两张皮”,教育活动与资助过程未能有效融入。从受教育者来看,部分资助对象缺乏接受教育的主动意识,将国家资助等同于经济资助,不认为需要接受与之相应的教育,一些学生甚至认为接受国家资助理所应当,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持抵触、冷漠等消极的态度。
(二)队伍能力水平有待提升
从数量上看,资助育人的队伍力量不足。目前,资助育人工作主要依靠的是学工队伍,其主体是辅导员。他们身兼数职,事务缠身,精力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专业性上看,当前的资助育人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对资助育人的规律认识不足,开展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不足。从结构上看,资助育人工作的队伍结构单一,缺乏专业教师、知名校友、行政干部等教育力量的参与,尚未形成资助育人的合力。
(三)工作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
从评议阶段看,评议结果还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和不科学,比如评议人员投人情票、学校对申请人家庭信息难以准确掌握等。从活动形式上看,资助育人活动形式较为陈旧,如义务打扫校园卫生、清洗实验室设备等义务劳动型活动,缺乏吸引力,学生参与热情不高。从活动参与度上看,一些育人活动以评选优秀为目的,如主题演讲、征文比赛、情景剧展演等,大多数普通学生不具备参与这些活动的条件,因此参与度较低。从活动结构上看,资助育人工作手段单一,尚未形成形式多样、互相配合的体系。
(四)工作缺乏长效机制
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促进工作取得长效的重要保证,没有制度的保障,育人工作的有效做法和良好效果就难以得到巩固。纵观当前的资助育人工作,教育者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做法,但完善的长效机制还尚未确立,这其中包括资助育人平台建设机制、组织保障机制、监督反馈机制、考核激励机制、队伍建设机制等。
(一)组织保障路径
组织保障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是领导层面的重视,在高校层面建立专门的资助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学工、人事、组织、宣传等部门负责人担任组员,明确领导小组的职能与分工,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学校分管领导负主要领导责任,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在小组中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学工队伍负责人主要负责高校学生资助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牵头负责完成好学校资助工作,并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改进工作水平。其他各部门负责人主要起协同配合的作用,在分管领导的指导下,积极配合校学生资助中心的各项工作,为实现全员育人共同努力。
其次是制度层面的保障。一是关于资助育人工作的制度,通过对资助育人工作的内容、目标、载体和考核等方面进行规定,明确各方职责,将资助育人工作目标分解细化,落实到人。二是关于各类奖助学金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奖助学金管理制度,同时加强校内奖学金管理制度的建设,明确各项奖学金的评选办法。
最后是工作平台方面的保障。打造“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四级工作平台,让资助育人工作有阵地、有依托。在管理架构上,学校层面主要由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直接谋划和领导全校学生资助工作。学院层面主要由分管领导或资助专干负责统筹全院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在年级层面,主要由辅导员直接负责本年级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开展好家庭经济困难生评议工作、国家奖助学金评议工作、资助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工作。在班级层面,由班主任负责配合辅导员开展好本班的资助工作。
(二)人才培养路径
一支专兼结合的人才队伍是资助育人工作的力量依靠。在专职队伍方面,以辅导员队伍为重点,以专业化建设为抓手,形成“传、帮、带”的工作氛围,不断提升辅导员资助育人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着重加强辅导员开展心理咨询、团体辅导、主题教育的能力,帮助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提升教育效果。借助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项目,开办资助育人为主题的辅导员工作室,重点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索和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利用辅导员沙龙、专题工作会议等载体,开展资助育人专题研讨,提升工作水平。举办资助育人优秀论文评选、工作案例征集汇编等活动,引导辅导员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研究,自觉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利用激励机制的作用,将资助育人工作实效纳入辅导员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中去,促进辅导员重视资助育人工作,提高工作效果。
在兼职队伍方面,将专业教师队伍、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纳入到资助育人的队伍中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专业教师队伍应对受助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指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教师可以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专业锻炼型的实践岗位,在提供资助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强的品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学校人事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专业实践和科研活动,并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倾斜。学校组织部门可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一名教师党员-一名学生党员-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生”三方同行育良才[3]活动,发挥教师党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行政管理干部通过资助政策宣传,扩大国家政策在学生中的知晓度,从而使学生感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温暖。行政管理干部还可以在具体事务办理过程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其自卑心理。此外,各行政职能部门均可因地制宜地设置勤工助学岗位,行政管理干部可在指导勤工助学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其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引导其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载体创新路径
不断创新和开拓资助育人的载体,从而才能提升资助育人的实效。资助育人工作载体应更加丰富多彩。除现有的活动载体,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话剧比赛之外,应该广泛挖掘有效载体,避免单一载体的现象。资助育人工作载体的选择应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推进育人与学生资助、育人与学生生活的深度融合。创新资助育人工作载体应充分保证参与度。载体应该能够调动全体资助对象的积极性,而非少数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的积极性,否则教育难以起到真正的效果,最终成为一种形式。
在活动载体方面,可多开展志愿服务类活动。这类活动学生参与门槛低,参与面广,现实意义强,广受学生欢迎。如吉林大学组织受助学生开展支教活动,自2012年开始,共选派664名志愿者,组建49支队伍,分赴15个省份30余所学校开展支教活动[4],东华大学开展“春运小甜橙”活动,旨在引导受助学生感受公益精神,践行社会责任[5]。
在组织载体方面,可组织受助学生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开展主题活动。如南京师范大学组建了“爱心励志社团”、“伯藜学社”和“天工部落”等,结合不同的奖学金的功能定位,积极开展公益事业、志愿帮扶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北京理工大学成立学生自强社,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受助学生学业表现和就业能力[6]。
在项目载体方面,可引导学生以项目为载体开展专业实践、社会调查和学术研究等活动,提升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开办“飞鹰班”、“网商班”、“农商班”和“女企班”等6个专项性综合素质提升项目,有力提升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能力[7]。
(四)机制建设路径
建立学生资助育人日常管理机制。加强资助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受助人信息,将受助人学业表现、操行表现等信息纳入系统,建立育人档案,对其各方面表现进行如实记录,将经济资助与现实表现相结合,通过定期谈话和考核,强化经济资助的激励作用,以促进受助对象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建立资助育人诚信档案机制。对资助对象的诚信记录进行登记,包含提供家庭经济情况诚信、金融诚信、考试诚信等信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并将档案信息运用到资助评选、就业推荐、评奖评优等工作中去,对资助对象形成有力的监督和约束。
建立资助工作回访机制。随机调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形成函询、电话回访与实地走访慰问相结合的回访工作体系,加强监督力度,推动学生“家庭-生源地-学校”三方沟通,形成资助育人的浓厚氛围。
建立资助工作实效考核机制,确定资助工作实效考核指标,将品德培育与能力塑造方面的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工作水平,以评促改,提升资助育人实效。
建立资助育人工作激励机制,通过表彰先进、鞭策后进,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如安徽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就曾召开学生资助工作约谈会,约谈2015年高校、省属中职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排名后10%学校[8]。
(五)文化凝练路径
文化凝练是资助育人工作的精神保障。文以化人,资助育人文化的建设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里的每一位师生,自觉遵循资助育人的内涵和要求。不断提炼资助育人文化的内涵,逐步形成以诚信、励志、奋进、成才、责任等为主要内涵的资助育人氛围,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受到经济资助的同时又受到资助育人文化的滋养,不仅在经济上脱贫,更是在精神上、心理上、能力上全面脱贫。
一要注重结合校史校情。资助文化要与每校的办学理念相结合,培育资助文化不能离开本校实际,本校的校训精神是经历漫长的历史积淀凝练而成,是学生日常行为的依照和遵循,是培育资助育人文化的肥沃土壤。二要注重培育先进典型。通过大学生自强之星的评选,选树一批自立自强的先进典型,以身边人、身边事感染教育学生、激励学生,自觉向先进典型看齐。三要打造精品活动。以精品思维打造资助育人品牌活动,以品牌活动感召学生。四要强化宣传阵地建设。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信息获取、社会交往、生活娱乐都离不开网络。要在网络空间加强资助育人文化宣传,引导学生自觉践行。
[1] 姚臻.大学生资助工作视域下育人体系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2014(2):106-108.
[2] 吴丹,韩铖,张理航.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初探[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87-91.
[3] 汪育文,贡国芳,胡勇.地方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72-76.
[4] 吉林大学.“三个平台”,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DB/OL].http://www.xszz.cee.edu.cn/liluntantao/2016-12-19/2767.html,2016-12-01.
[5] 卢文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1):84-85.
[6] 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着力打造多元一体的资助育人体系[DB/OL].http://www.xszz.cee.edu.cn/liluntantao/2016-01-21/2450.html,2016-01-21.
[7] 广东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探索资助新思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广东省探索实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DB/OL].http://www.xszz.cee.edu.cn/liluntantao/2016-06-30/2581.html,2016-06-30.
[8] 安徽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安徽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就学生资助工作约谈部分学校[DB/OL].http://www.xszz.cee.edu.cn/liluntantao/2016-09-30/2726.html,2016-09-30.
(编辑:刘伟霄)
2017-04-27
安徽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大学生党员实践教育工作室”(编号:Szzgjh1-2-2016-4)。
黄 锟(1984-),女,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7
A
1008-6927(2017)03-00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