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芳
(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 318000)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是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的实验。该实验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酵母菌的显微计数,并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规律。无论是实验技术操作、实验结果分析,还是实验内容探究等方面都值得开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教材很多步骤没有详细地解释,无菌操作和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等技术学生未曾接触。因此,实验难度较大,开出率较低。本文针对该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为该实验的广泛开展提供经验。
买来的血细胞计数板没有盖玻片,能否使用实验室普通盖玻片?若使用普通盖玻片,会因为盖片太小(18 mm×18 mm)而不能覆盖全2个计数室,且质量较轻(厚0.13~0.17 mm,约0.14~0.15 g/个),不能保证计数室的高度恒定。专用血盖片(22 mm×26 mm)较大的面积足以盖全2个计数室,较重的质量(厚0.5 mm,约0.55 g/个)能保证计数室的高度为0.1 mm。
酵母菌数量过多时,需要进行稀释操作。浙科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三教材中提及10倍稀释的方法[1],往往使学生误解而直接进行10倍稀释,造成计数室酵母菌数量过少,引起实验误差,此时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稀释呢?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计数前进行稀释的预实验:先对原液大致计数,根据估算数目选择合适倍数进行稀释,实际操作中,最开始的稀释只需1~2倍即可。那么稀释至计数多少细胞数为宜呢?教材要求“计数总数不少于300个细胞”,但当“方格内细胞数目多于300个或者数不过来,可以用稀释的方法”[1]。此处“计数总数不少于300个细胞”,应是针对规格为25格×16格的计数板中5个中方格的计数总数(规格为16格×25格的计数板则指4个中方格),即要求每个中方格计数不少于60个。而“方格内细胞数目多于300个则要稀释”,则应是指每个中方格的计数数目。因此,实际操作时,以每个中方格计数 100个左右为宜,数量太多会使计数难度加大,太少会因稀释过多而产生误差。
血细胞计数板在调焦清晰的情况下,即使视野清晰,也会出现只能看到横线而看不到竖线的情况,此时难以确定计数室的位置,该如何解决?因为血细胞计数板线条无色,所以显微镜观察时,视野光线应调暗一些。碰到上述情况,可以将反光镜向侧面适当地翻转调试至某个角度,使得光线强度适当降低,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血细胞计数板的竖线。
很多人对血细胞计数板的清洗并不在意,在计数完成后,不及时清洗,或简单清洗晾干后便用于下次计数。而在再次镜检时,发现前次计数的酵母菌仍残留在计数板表面,严重干扰再次观察计数。怎样才能将血细胞计数板彻底清洗干净?首先在使用后应立即清洗,防止细胞失水后黏在计数板上。其次,可用擦镜纸蘸取酒精擦拭,流动水冲洗数次。如果仍然不干净,需泡酸后用蒸馏水冲洗。血细胞计数板若使用擦镜纸擦干,会带来杂质,可用吹风机吹干或让其自然风干。
加样到血细胞计数板上时,是先滴加菌液再盖盖玻片,还是先盖盖玻片再滴加菌液?血细胞计数板表面有凹槽(图1),若先加菌液再盖盖玻片,血盖片落下时极易产生气泡,还可能造成菌液过量,计数室高度超过1 mm,这些都会造成计数误差。因此,建议加样时先盖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适量菌液,利用毛细作用将菌液渗入盖玻片下,以保证菌液量合适,且避免气泡的产生。
图1 血细胞计数板侧面观模式图
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每组培养所使用的试管,是自始至终只用1支,还是每组多支试管,每天取其中1支计数,不重复使用?通过将这两种情况设置对照实验发现,如仅用1支试管,存在重复取样带来污染及计数体积变化带来误差的问题,若试管不小心破碎,该组实验则不能继续进行。因此,建议每组选用多支试管,每天取其中1支计数,不重复使用的实验设计,可有效避免以上问题。
将不同时间段的酵母菌数绘制成曲线时,是使用单组数据绘制成多条曲线,还是将全班所有数据汇总绘制成1条曲线?利用SPSS软件将数据拟合成S型曲线可知,仅用单组数据,每条曲线的拟合度都较低,建立数学模型存在较大误差;把全班所有数据汇总取平均值,曲线拟合度显著提高,达到数学模型建立的要求。因此,建议将全部数据汇总绘制成一条曲线。
当所有操作都按规范进行,但血细胞计数板的不同计数方格间、同一试管样品的重复测量间、同一处理的不同试管间酵母菌计数仍存在较大误差,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后,通过互相探讨,普遍认同混匀这个操作对计数误差起到关键作用,且容易忽视。取样前摇匀、稀释后摇匀以保证菌液密度均一,加样前吹打均匀以保证菌液随机散布计数室,这些都是避免出现计数误差的操作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