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婧
最近大三班教室里出现很多百变图形,有立体灯笼、风铃、五角星、五边形帽子、蜘蛛网、竹蜻蜓、秋千、蝴蝶、弹弓、天平……跟随幼儿的操作探索,我们从中看到了幼儿的深度学习历程。
案例分享:“三角体”和正方体出现了
又到了区域活动分享交流的环节,西西、彤彤、丁丁一起在集体前分享自己的发现。
西西向大家介绍:“今天我用橡皮筋把小木棍变成了立体的三角形。”“你是怎样变的?”“昨天瑞瑞说毛线捆了还是会松掉,我就直接用了橡皮筋。”“你是用什么方法捆的?”“我把两根木棍合在一起,用橡皮筋套在上面,绕呀绕呀就捆好了,很紧的,不会松掉了。”“你找到了一个比用毛线捆更牢固的好办法,恭喜你。我们再来听听其他小伙伴的介绍!”
彤彤说:“我想搭一个立体的正方体,我用橡皮筋捆了正方形,可是它站不稳,丁丁就和我一起进行了加固。”丁丁:“我做了一个十字架,我是在两根小木棍中间捆的,也很牢。”“那你们怎么把十字形和正方形组合在一起的呢?”“只要把十字形放在正方形中间,把正方形撑起来就会变稳了。这和捆十字形的方法不一样,用橡皮筋先套在像‘T字一样凸出的地方,然后绕几圈再套在‘T字上。”“你观察得真仔细,原来同样两根小木棍,不同的组合方式,在一头、在中间、横竖交叉时捆的方法还真的不一样呢!”
老师接着问:“你们知道立体三角形和立体正方形的名字分别叫什么?”大家纷纷地说:“正方体,我们前两天用纸做的小老鼠的礼物盒就是正方体。”“立体三角形就叫三角体。”琦琦说:“我觉得三角形是最稳的形状,它比正方形牢。”“真的是叫三角体吗?老师也不确定,我们待会有时间一起来找找资料,小朋友还可以向谁求助呢?”“问爸爸妈妈!”“上网找资料!”“我家里有图形变变变的书,可以从书上去看看。”
“做了这些立体图形有什么用呢?”齐颂说:“可以做成帐篷。”轩轩说:“可以做三角形的灯笼,画上新年愿望。”涵涵说:“我们美工区渲染的窗花,可以贴在正方体上面,因为也是正方形的。”“做一个正方体的灯笼需要几张纸呢?”佳佳说:“正方体需要4张,三角体需要3张。”“真是这样吗? 明天你们做灯笼的时候记得数一数。”
第二天分享交流时,涵涵介绍:“我和佳佳做正方体灯笼的时候用了6张窗花纸。因为有6个面,所以就需要6张纸。”大家一起数后发现,要按顺序数,不能多数也不能漏数,这样才不会数错。
泽泽向大家提问:“你们猜一个正方体要几根木棍才能变出来?”甜甜说:“正方形是4根,正方体是10根,因为4加6是10。”泽泽问:“为什么要加6呢?”“因为有6个面啊。”泽泽说:“回答错误,我来数给你看,应该是24根。”甜甜说:“好难啊,我数不清了。”老师:“怎样数才能数清呢?”泽泽说:“按着顺序先数上下两个面是8根,再数中间的4根,数过的就不能数了,就是12根。还要加上丁丁做的十字架有12根,所以是24根。我学的魔方就是正方体的。”梓骏说:“泽泽是我们班的最强大脑冠军!”大家都给泽泽鼓起掌来。
老师:“请问谁知道立体的三角形叫什么名字?” 琦琦:“我爸爸上网查的,他说叫三棱锥!”梓骏:“我的书上是叫四面体!”“你还会向爸爸妈妈或者从图书上找到答案呢!老师也查了资料:由四个三角形组成的图形叫做三棱锥,也叫四面体。每个面都是正三角形叫做正四面体。正三棱锥是底面为正三角形,侧面为全等腰三角形的空间体。所以西西拼搭出的几何体可以叫做正四面体或正三棱锥。像我们建构区的这种立体的积木,应该叫三棱柱。没有三角体这个名称哦!”
老师:“小朋友在区域活动中能探索出固定小木棍的方法,并拼搭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如果把三角形、正方形重新组合,你们还能变出什么图形来呢?”琦琦:“可以把正方体连起来做成像笼子一样的东西。”“可以变成房子呀!”老师:“好的,也许现在你还不能想出更多图形,但你们玩着玩着也许会有新的发现,期待你们新的作品!”
感悟与思考
美国学者提出:“深度学习不是超越幼儿理解能力的、高难度的学习,它是学习者以高级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心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在幼儿与小木棍的互动中,通过提出问题、分享交流、解决问题,从不知如何固定到逐渐创意出百变图形,幼儿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进行着深度学习。
作品展现式交流。在分享交流时,幼儿喜欢带着自己的作品上来向大家介绍。西西的介绍已经是前几天区域活动时经验提升后创作出的作品。瑞瑞用打蝴蝶结的方法把毛线捆紧小木棍,但还是容易散架。西西想到用皮筋绕成了三角形,并搭出了立体图形,通过她的作品大家看到了橡皮筋捆小木棍很牢固。这种在集体中被认可、被展示可以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新创意不断涌现的动力,也是新经验迁移的体现。
情景互动式交流。彤彤制作了正方形,发现能左右晃动,不能直直地站立,在活动时提出了自己遇到的问题。而一旁的丁丁觉得自己搭的十字形很牢固,就想到可以把正方形撑起来。然而两种图形的组合,橡皮筋捆的方法又不一樣了。因为丁丁学过英语,所以他把小木棍横竖组合的方式称为“T”字形,先要用皮筋套在上面再绕,最后收尾也要套在上面才牢固。这是幼儿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在真实的情境中想办法解决问题。通过他们的对话交流、情景演示,促进同伴间思维碰撞,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
启发探究式交流。立体图形的出现是幼儿空间感知、表征能力在发展。老师又向大家抛出了问题:“这种立体图形叫什么名称?” 大家有正方体的经验,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三角体”的名称,在老师也不能确定的情况下,老师继续启发幼儿想想找到答案可以从通过哪些途径?这样进一步激发大家的探究兴趣,为找到答案而主动探究,并不是老师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另外,小朋友做的图形有什么用?大家想到可以画新年愿望在上面,做成灯笼迎接新年,这是幼儿的经验获得了迁移。
观察比较式交流。在制作正方体灯笼时,幼儿探索到了正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需要多少根小木棍,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涵涵发现了6张窗花纸就说明正方体有6个面。而泽泽向小朋友提出更难的问题:正方体灯笼需要用到几根小木棍?大家没有认真数过,就按着自己的思路进行了猜想。大班的幼儿有的已经学会10以内的加减,所以想到4+6=10。泽泽是通过数数的办法,先数正方体需要几根,再数丁丁加固的十字的根数才是最终的根数。在泽泽介绍数的方法的同时,验证了大家的猜想,对不同意见进行了批判与反思,并让其他幼儿获得怎样数才能不数错的经验。可见泽泽做事很有条理,对数字、空间的逻辑性也很强。通过大家观察、比较能感受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归纳提升式交流。“三角体”和正方体的出现,教师追随幼儿,激发幼儿探索与深入的思考。在概念模糊时,教师和幼儿共同查阅资料,区分了四面体、三棱锥、三角体这三者的概念。在交流分享时教师归纳小结,并联系建构区中类似积木的形状,帮助幼儿了解几何体的名称、特征。同时琦琦提出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形状,这种幼儿在实际操作中获得的经验,是最值得赞扬的,这种坚持不懈、深入探索是可贵的学习品质。
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可划分为空间知觉、空间表征、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四个发展阶段。儿童对几何形状的理解单凭知觉或视觉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触摸探索出图形的轮廓,进而抽象出形状来。幼儿在与小木棍的互动中,他们积极主动地想像、预测、探究几何物体之间的关系;他们运用已有经验真实地解决问题;他们获得新经验并迁移;他们对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建构有自己的理解,并运用经验创造出了各种属于自己的百变图形。当幼儿在进行各种操作活动时,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的行动加以思考,从中可以看出正在进行着深度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城中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