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人口分布特征

2017-08-07 07:12郭鹏军刘海龙肖杰
商洛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首位度金三角人口密度

郭鹏军,刘海龙,肖杰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人口分布特征

郭鹏军,刘海龙,肖杰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为了分析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2001—2015年的人口数量时空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和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采用GIS方法、首位度、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缺少大城市,城市首位度低,不均衡指数和集中指数小,人口分布相对均衡;受自然因素、生产力发展程度、历史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平原丘陵区人口密度高,山区人口分布稀疏;由于人口城乡分布悬殊,地域流动显著,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水平提高。

黄河金三角地区;人口;时空变化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是我国第一个跨省级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经济协作区[1]。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下,研究黄河金三角人口的合理分布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重大意义[2]。近年来,人口分布特征研究已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如张丽等[3]研究新疆人口分布呈现出大城市集聚效应明显、人口密度差异大的特征。赵沙等[4]采纳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得出关中地区人口分布不平衡状况显著。郭泺等[5]利用GIS和空间统计方法得出黔东南州的人口变化与自然、经济、人文因素密切相关。黄妍妮等[6]运用帕累托指数、mono指数和首位度三个指标,研究得出东部城市群较西部城市群相对均衡。刘永伟等[7]得出江苏省人口分布呈现出由苏北向苏南转移的特点,为区域人口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参考。目前,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发展至今,其人口数量时空变化趋势、分布特征等,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GIS手段对黄河金三角的人口分布进行探讨,揭示黄河金三角地区人口分布现状,为制定区域人口政策、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等提供决策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108°50'~112°34'E,33°31'~36°57'N)位于晋、陕、豫三省交界地带,现辖临汾、运城、渭南、三门峡四市,总面积5.8292万平方千米。运城、渭南和三门峡市于1986年筹建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后临汾市加入,形成全国唯一一个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综合实验区[8]。区内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区的61%,著名河流如黄河、渭河、汾河均在此流经,年均降水量500~600 mm。2015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735.62万人,GDP总值约5064.73亿元,人口平均密度约298人/平方千米,高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43人/平方千米;人均GDP 29148.69元,经济密度约868.86万元/平方千米[9-11]。黄河金三角地理位置与交通优势显著,是联通西北与东部地域的桥梁。伴随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地域经济发展迎来新时机,人口布局将发生显著变化。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首位度

S表示首位度,第一与第二大城镇人口分别用P1,P2表示;S>2,说明结构失衡、过度集中;S<2,表示结构正常、集中适当[3,12]。

2.1.2 集中指数与不均衡指数

C表示集中指数,n为区内单位个数,xi为i单位人口占总人口比,yi为i单位面积占总面积比;C越低表示人口布局越均衡,反之则越不均衡[7]。

U表示不均衡指数,n、xi、yi与式(2)表达含义相同;U越低表示人口布局越均衡,反之则越不均衡[7]。

2.2 数据来源

借助ArcGIS10.3平台,从国家1:5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提取黄河金三角行政区图轮廓,以黄河金三角行政区图作为底图,对黄河金三角地区人口分布时空变化进行定量化和定性化分析。数据主要源于《山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2002—2016年)[9-11]。

3 结果与分析

3.1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人口首位度

经测算得出黄河金三角人口首位度(图1)2001年为1.0946,2015年为1.0160。分阶段看,2001—2005年(“十五”期间),首位度变化幅度不大,在1.09~1.10内波动;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首位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并且下降幅度较大,从1.0876下降到1.0295;2011—2015年(“十二五”期间),首位度维持在较低水平,始终低于1.0267,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相比东部长三角地区2014年首位度为0.9071,西部成渝地区2014年首位度高达2.0255,中部中原地区首位度为1.2857[6],而黄河金三角地区2015年首位度为1.0160,这与黄河金三角四个地市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且近年来经济发展都保持良好势头,各个地市都能吸纳众多的就业人口有关。

图1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2001—2015年首位度变化

3.2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人口集中指数和不均衡指数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人口集中指数和不均衡指数2001年分别为0.1513,0.0032;2015年分别为0.1425,0.0027(图2)。2001—2005年(“十五”时期),集中指数和不均衡指数变化幅度平缓;2006—2010年(“十一五”时期),波动幅度较大,呈下降趋向;2011—2015年(“十二五”时期),步入缓慢下降时期,变化幅度很小。2015年,黄河金三角不均衡指数为0.0027,相比东部省份如江苏省市域人口不均衡指数为0.0244(2010年)[7]较低。反映出黄河金三角人口分布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人口分布趋于均衡化。

图2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2001—2015年集中指数和不均衡指数变化

3.3 人口自然增长率

根据黄河金三角地区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数据,绘出黄河金三角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如图3。进入21世纪以后,从2001—2015年,本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呈平滑下降态势,呈现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黄河金三角四个地级市,各地市之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15年最高的是临汾市4.76‰,渭南市最低为3.4‰。这主要与临汾市贫困县较多且位于山区、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有关。

图3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2001—2015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

3.4 人口密度

结合黄河金三角地区实际与人口密度分布等级划分了研究区的人口分布等级:集聚核心区(≥1000人/平方千米)、高度集聚区(500~1000人/平方千米)、中度集聚区(400~500人/平方千米)、低度集聚区(200~400人/平方千米)、一般过渡区(100~200人/平方千米)、相对稀疏区(50~100人/平方千米)、绝对稀疏区(25~50人/平方千米)[13]。

运用ArcGIS软件,将处理后的各县(市、区)指数与县级行政区图进行空间叠加,得出黄河金三角地区2001、2015年人口密度分布图(图4)。

从2001—2015年,集聚核心区数量没变化,三门峡市的湖滨区和义马市始终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高度集聚区数量有变化,2001年有7个,到2015年达到9个,新增运城市的盐湖区和稷山县;中度集聚区2001年有6个,到2015年减少2个,变为4个,主要原因是运城市盐湖区和稷山县人口密度增大,由中度集聚区变为高度集聚区;低度集聚区没变化,数量达20个,是数量最多的人口密度等级,说明区域人口分布总体上密度处于低度集聚状态;一般过渡区无变化,数量有4个,是人口密度的过度区域;相对稀疏区无变化,数量有7个;绝对稀疏区数量最少也无变化,只有1个,即临汾市的安泽县,主要是由于安泽地处太岳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口较少。

图4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人口密度分布

3.5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3.5.1 人口分布与自然因素相关性分析

自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人口的分布范围,反之,人口分布又深刻的改造着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等。地形因素对黄河金三角人口分布影响颇深。临汾盆地、运城盆地、渭河平原、黄河龙门至小浪底水库沿河两岸地市地势地平地区,地形平坦、水资源丰富、水热组合条件好、土壤肥沃,汇集了区域大多数的人口,为人口高密度区域。而太岳山、吕梁山、崤山等山区,由于海拔高、地形崎岖,导致交通不便、土壤贫瘠、自然环境恶劣,为人口分布稀疏区[14]。

3.5.2 人口分布与经济因素相关性分析

人口分布是一种特殊的人文事象,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分布的决定因素[14]。生产力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人口分布越集聚。2015年,区域产业结构比为12.39:49.73:37.88。第一产业方面,本区域渭河平原和汾河平原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农业发展较好;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阶段,第二产业比值最高,是区域的主导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区域人口布局有明显的集聚效应;第三产业近年发展较快,吸纳了较多的就业人口,进一步促进了人口的集聚。区域平原丘陵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工业基础好,加之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成为人口分布集聚区;山区经济发展滞后,成为人口稀疏区。

3.5.3 人口密度与历史人文因素相关性分析

人口分布有惯性,开发悠久的地域人口较稠密。据考古发现和文献纪实,本区域有丁村、大荔人、龙山文化、仰韶村、陶寺等多处史前人类活动遗址;古代以来,汾河平原与渭河平原一直是历代王朝的统治重心;近现代以来,随着同蒲铁路和陇海铁路建成通车,区域交通通达性提高,沿两条交通线地区成为人口分布集聚区[15-16],证实区域从古至今一向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集聚地。政策对人口流动也有较大影响。1986年,运城地区、渭南地区、河三门峡市共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2010年,国家在此设立“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4年,中央政府批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1,8,17]。这些国家政策的落实,赋予了区域发展政策优势,将进一步加快本区域的现代化步伐,加快经济发展,从而影响本区域的人口分布。

4 讨论与结论

1)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城市首位度低,集中指数和不均衡指数小,呈缓慢下降趋势。与东部长三角相比,首位度还偏高,低于东部江苏省不均衡指数;低于西部成渝区首位度;低于中部中原区首位度。表明区域人口分布比较均衡,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人口分布格局。

2)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各县(市、区)人口密度差异大。全区人口密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历史人文沿革的原因,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地理环境优越的盆地、河谷地区,崤山、太岳、中条、华山、吕梁等山区人口密度低。据2016年统计年鉴,汾西、蒲县、乡宁、隰县、浮山、大宁、垣曲、吉县、永和、古县、卢氏、安泽等十二个山区县面积占全区的33.59%,但人口只占全区的10.13%,人口密度只有90.17人/平方千米,低于全区平均密度299人/平方千米;其余三十五个平原县(市、区)占全区总面积的66.41%,人口却占全区的89.87%,人口密度高达405人/平方千米,高于全区平均密度299人/平方千米。

3)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人口城乡分布悬殊。本区域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农业区之一,具有农业区典型的特征,农业人口长期所占比重较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区域改革开放的深化,城市发展迅速,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城市建成区快速扩张,地域不断扩大,大规模农村人口进城落户,转化为城镇人口。据2006年和2016年统计年鉴,全区农业人口比重由2005年71%降到2015年53.92%,但仍高于2015年全国43.9%的比重,表明农业人口仍占多数。近三十多年来,伴随改革开放深化,区域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城镇化发展快速,但城镇化水平仍较低,2015年城镇化率只有46.08%,低于2015年全国56.1%的水平,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4)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人口流动的区域效应明显。区域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存在过剩农村劳动力。伴随城镇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人口流动主要有两种模式:区内流动和区际流动。区内流动指人口由区内欠发达地区流向区内发达地区,即农村人口迁往县城或市区、欠发达县城人口迁往发达的县城或市区。区际流动指人口由本区域流向域外地区,主要是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群。人口流动,既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问题,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又潜移默化的传播了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把先进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传播扩散到四周,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

[1]梁转琴.基于产业集群服务的图书馆联盟建设构想——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3,33(5):17-22.

[2]杨嘉懿,李家祥.以“五大发展理念”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J].理论月刊,2016(4):103-106.

[3]张丽,高敏华.基于GIS的新疆人口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2):301-307.

[4]赵沙,张福平,徐改花,等.基于GIS的关中地区人口分布时空演变特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27(8):701-704.

[5]赵泺,王艳杰,薛达元,等.基于GIS的黔东南地区人口密度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378-381.

[6]黄妍妮,高波,魏守华.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分布与演变特征[J].经济学家,2016(9):50-58.

[7]刘永伟,闫庆武,黄珊,等.江苏省人口分布的时空动态分析[J].测绘科学,2015,40(3):30-35.

[8]安树伟.中国省区交界地带经济发展研究——对蒙晋陕豫交界地带的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4-8.

[9]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6.

[10]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6.

[1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西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6.

[12]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3-164.

[13]杨强,李丽,王运动,等.1935—2010年中国人口分布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J].地理研究,2016,35(8):1547-1560.

[14]赵荣,王恩勇,张小林,等.人文地理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4-88.

[15]李可.同蒲铁路在民国山西社会中的多重面向[J].经济问题,2015(4):121-126.

[16]郭少丹.努力与效应:近代陇海铁路与沿线农业发展[J].兰州学刊,2013(12):28-36.

[17]康峰.黄河金三角区域金融合作[J].中国金融,2014(24):79-79.

(责任编辑:李堆淑)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olden Triangl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in Provinces of Shanxi,Shaanxi and Henan

GUO Peng-jun,LIU Hai-long,XIAO Jie
(Colleg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041004,Shanxi)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factors on the spatio temporal change trends,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opulation change in the Golden Triangl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Shaanxi and Hebei provinces from 2001 to 2015,studies are made with GIS methods,primacy ration,concentration index and unbalanced index.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Golden Triangl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Shaanxi and Hebei provinces,big cities are lesser in number;urban primacy ratio is low;unbalanced index and concentration index are small;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s relative equilibrium;under the combined impact of natural factors,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the density of population is high in plains and hilly;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s sparse in mountainous regions;due to the urban-rural disparity in population and the remarkable regional mobility,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ization level will be considerably promoted.

the Golden Triangl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population;the spatio temporal change

C922

:A

:1674-0033(2017)04-0086-05

10.13440/j.slxy.1674-0033.2017.04.019

2017-03-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3)

郭鹏军,男,山西陵川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首位度金三角人口密度
电磁感应综合问题中的“金三角”
长三角世界城市群首位度对标分析
金三角图案
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演变特征研究
高速铁路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关于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思考
破解天体运动问题的“金三角”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测度与评价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
城市首位度的内涵和研究状况概述及评价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