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小飞,毛 静*
(1.成都大学护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2.成都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高校大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现状及同伴教育的实践成效分析
伍小飞1,毛 静2*
(1.成都大学护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2.成都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6)
目的 分析高校大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现状和急救同伴教育的实践成效,探索促进大学生掌握和提高应急救护能力的新模式。方法 以某综合性大学自愿报名参加10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同伴教育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测试。结果 参加同伴教育的学生应急救护知识平均正确率由培训前的56.29%上升到82.83%,能进行心肺复苏术、创伤止血包扎等常用的急救技术操作的学生由培训前的16.7%上升到41.6%,同伴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学校作为大学生应急救护同伴教育基地可行性强,建议推广成立高校大学生急救同伴教育基地。
大学生;应急救护能力;同伴教育
同伴教育(peer education)是指具有相同性别、相似年龄、相同背景、共同经验、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1],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2]。
大学生是特殊的群体,接受知识的能力强,传播知识的速度快,影响面积大,又对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与兴趣高,急救教育知识传播障碍较少,具有投入低,效果明显的特点,有助于急救同伴教育的组织和实施[3]。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救同伴教育的实践模式,探索促进大学生掌握和提高应急救护能力的新模式。
1.1 一般资料
以市某综合性大学自愿报名参加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10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47人,女生55人,医学专业学生60人,非医学专业学生42人,年龄18~24岁,平均年龄(20.27±1.4)岁。
1.2 方法及内容
1.2.1 同伴教育实践方式
在自愿报名参加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105名学生中,随机选择同伴教育者40名学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肺复苏和外伤急救技术,培训后开展同伴教育技能指导,并分享交流常见急症现场急救处理要点。
1.2.2 调查工具及内容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在急救同伴教育实践前后,对接受教育的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统一指导语,现场调查,当场回收,以分析教育前后的效果。
1.2.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建立数据库,分别采用x2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1 急救知识的来源
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且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见表1。
表1 急救知识的来源
2.2 同伴教育前后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的态度及传授急救知识意愿结果比较
同伴教育后调查对象对学习急救知识的态度发生了转变(Z=-2.166,P<0.05)。同伴教育后,调查对象非常渴望得到急救知识的人数由53.9%上升到67.3%,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数由4.9%下降到0%,对学习急救知识的态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的态度比较
表3 大学生对把急救知识传授给亲人、朋友的意愿比较
2.3 同伴教育前后大学生对心肺复苏、创伤止血包扎等急 救技能掌握程度的结果比较(见表4)
表4 同伴教育前后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术、创伤止血包扎等常用的急救技能掌握情况比较
2.4 同伴教育前后急救知识正确率结果比较
同伴教育后,大学生常用急救技能有显著提高(P<0.01)。同伴教育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4.484 ,P<0.01)。大学生应急救护知识平均正确率由培训前的56.29%上升到82.83%。见表5。
表5 同伴教育前后急救知识正确率
3.1 高校大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现状
本项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大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且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具备心肺复苏、创伤止血包扎等急救技能的学生人数仅有16.7%。
3.2 同伴教育学习的特点和优势
同伴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尊重、平等、形式活泼和参与性强,其核心是交流[4],易于接受。同时,同伴教育具有形式灵活,方便快捷,经济实用,易于组织,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并且可以互换角色。此外具有文化适应性和可接受性,同伴间没有代沟,知识背景、年龄兴趣相仿,易接纳。
3.3 同伴教育后急救知识和技能成效分析
3.3.1 知晓率
同伴教育后,调查对象对常用急救知识知晓率与同伴教育前比较有大幅度提高(Z=-6.360,P<0.01),成效显著。
3.3.2 常用急救技能掌握程度比较
同伴教育后能进行心肺复苏术、创伤止血包扎等常用的急救技术操作的人数由16.7%上升到41.6%,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4.484,P<0.01)。
3.3.3 急救知识掌握正确率
同伴教育后,急救知识的掌握正确率有明显改善,如对高坠伤的处理87.3%、骨折搬运80.4%、烫伤急救76.5%、犬咬伤的伤口处理77.5%、溺水者的抢救72.6%。
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水平,可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加强急救知识的宣传普及;同伴教育发掘了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有效性。利用“同伴互助”,可拓宽互助的时空,产生质的飞跃和提升。在当今大学生主观意识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的现实下,必须充分利用大学教育资源和多种学习模式,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1] 蒋海萍,朱开梅,覃耀飞,曹莘珩.大学生信息素养同伴教育模式初探[J].华夏医学,2009,6(22):1137-1140.
[2] 肖 华,黄炎炎,方定志.谈艾滋病同伴教育及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5,4(5):348-350.
[3] 郑 军,邓 青,郑卫红,沈 晶.宜昌市某大学非医学生基本医学知识现状与需求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1,24(12):87-88.
[4] 蒋海萍,朱开梅,覃耀飞,等.大学生信息素养同伴教育模式初探[J].华夏医学,2009,6(22):1137-1140.
本文编辑:王 琦
G645.5
B
ISSN.2095-8803.2017.07.143.02
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专项课题 编号14JDGC022
毛静,女,成都医学院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cdu-cx201301203课题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