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文君,郑莉丽,张盛华,胡 骏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 广州 510515)
集束化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卜文君,郑莉丽,张盛华,胡 骏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 广州 510515)
目的 分析临床应用集束化护理方法对预防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总结其应用体会。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骨科术后患者200例,经患者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患者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种护理措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统计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和19.00%,观察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骨科术后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能够较好的预防骨科术后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同时可提高患者在住院期间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集束化护理;深静脉血栓;骨科术后;满意度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在骨科术后并发症中较为常见,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的身体健康[1]。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尤其是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过程中,护理质量的高低、护理服务的优劣可以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及康复。为更好的控制骨科术后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我科采用集束化护理的模式对患者进行护理。集束化护理是综合几种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其中任一措施都经过临床验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结局,且综合实施此类措施比单独实施更能改善患者的结局[2]。为探讨分析集束化护理在预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0例骨科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对比分析集束化护理的成效,总结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骨科手术治疗的200例术后患者,经患者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按数字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中,男61例,女39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44.71±3.74)岁;股骨干骨折46例,髋部骨折28例,膝关节骨折16例,胫腓骨骨折10例。对照组患者100例患者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45.08±4.82)岁;股骨干骨折43例,髋部骨折29例,膝关节骨折19例,胫腓骨骨折9例。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做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主要保持病房环境干净整洁,为患者创造舒适的住院环境与氛围;在进行疾病护理的同时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及心理变化,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鼓励患者的诉说,及时释放不良情绪,放松心情,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给患者及家属讲解术后可能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应注意术后的治疗配合,提高警惕,提高依从性,降低风险;针对患者术后下肢摆放体位进行指导,指导患者进行早期主动、被动屈伸运动,避免做不利于术后愈合的活动;进行药物预防,给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预防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指导患者于术后12 h后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或口服抗凝药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通过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问卷信息收集。问卷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与方法以及工作态度还有患者的心理满意度等进行评分,分为三个等级,非常满意:100~90分,较满意:90~80分,不满意:80分以下。满意度=(非常满意患者+较满意患者)/所有患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护理方法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 [n(%)]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比较 [n(%)]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静脉血流滞缓,高凝状态及静脉壁损伤[3]。而骨科术后患者需长期卧床静养,肢体长期受压,造成血流缓慢,更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而血栓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极易导致患者死亡[4]。虽然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可通过手术及药物进行治疗,但给患者造成了痛苦及医疗负担,且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因此要做好骨科术后患者的预防及健康宣教工作,避免血栓形成。而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与护理质量的优劣至关重要。集束化护理模式将有循证证据的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措施结合在一起,促使各项措施发挥最大作用,从而有效的控制与降低骨科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概率[5]。
本次研究中,统计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00%和19.00%,观察组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分别为97.00%和84.00%,两组患者相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因此,对骨科术后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措施,能够较好的预防骨科术后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同时可提高患者在住院期间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叶颖爱.集束化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3):41-42.
[2] 李春会,李惠玲,邹叶芳,等.集束化干预在预防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2):2045-2047.
[3] 李建群,周 怡,丁旭云,等.预防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护理干预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6):1240-1242.
[4] 叶 明,况 丽.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4:2723-2724.
[5] 田 会,赵振英,王兆娜,等.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6):4725-4727.
本文编辑:刘帅帅
R473.6
B
ISSN.2095-8803.2017.07.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