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权势转移中的调适:护法战争时的阎锡山

2017-08-07 07:33张文俊
安徽史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曹锟护法段祺瑞

张文俊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央权势转移中的调适:护法战争时的阎锡山

张文俊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袁世凯去世后,中央威权进一步低落,各种政治势力围绕“毁法”与“护法”展开博弈。1917年的护法战争就是这种博弈结果的表现之一。护法战争不仅揭示出南北之间的纷争,也凸现了北京政府内部的武人斗法。此种斗争使得中央权势急剧转移。而身置动荡政局的阎锡山,为了能够主政山西,体现他对政治形势的思考及其对权势转移的判断,在各大政治势力间积极周旋,适时调整部署,追随中央掌权派,同时又在各大势力之间“骑墙”,维系并提升他的政治地位。阎锡山的这种政治因应既获得了中央政府对其督晋之认同,亦在变动政局中适应了民国时期的政治转型,从而依靠这种政治因应能力,滋长了山西的地方主义,成就了他在民国时期的“政治不倒”。

护法战争;段祺瑞;冯国璋;曹锟;阎锡山

后袁时代,中央威权进一步低落,北洋势力分化,地方主义势力急剧膨胀,以地缘为纽带的军人实力派纷纷凸现,其中的强势实力派竞逐中央政权,造成中央权势转移频仍以及各军事实力派间的战争连绵不断。这些战争既有对国家统一建构的武力付诸,又有省际间各大实力派因地盘与权力而引发的武斗,结果是中央权柄为武人掌控,北京政府虽外扬“共和”,但内政却是“武主文从”的政治运作。

在这样一种武人斗法的动荡政局中,弱势军人实力派为了自保,则根据形势变化,为强势实力派摇旗呐喊。当然,弱势者在摇旗呐喊中并非完全的“随风倒”,也有其自身对国家出路的思考,可大多数情形是依附强势。如其时阎锡山就是这种弱势地方实力派的典型代表,他虽掌控山西,但军事实力却不及其他势力,为了生存,只能在中央权势转移中做出适宜选择。而他的这种选择在护法战争时表现得相当明显。

阎锡山从容应对中央权势转移,创造了山西“动态中的静态”之政治秩序。那么,他是如何因应这一“动态”之历史情境的?他有何具体的举措能使当时的山西避免政争与战争之纷扰?山西因应护法战争的历史轨迹若何?对此,笔者将以护法战争时期阎锡山的行为角色为考察中心,从微观层面分析阎锡山对护法战争的应对。此举不仅可窥视阎锡山在纷乱政局中的政治应变能力,而且亦能从北京政府之角度认识北方对护法战争的应对,并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护法战争的历史概貌。此外,以往对护法战争的研究多从孙中山领导之护法运动进行考察,而对西南势力及北洋武人多持批评,同时也忽视了从北京政府自身对西南护法运动的因应而进行评述。由此可见,探究护法战争时的阎锡山,不仅可关注北京政府在面对西南护法运动时的反应以及在应对这场运动时所表现的派系斗争和中央权势的转移,而且也可揭示阎锡山在南北政争中的选择以及在北洋派系斗争中的“骑墙”和政治因应。

一、拥护段祺瑞的武力统一

段祺瑞因讨伐张勋复辟之功重任阁揆后,对国会未通过参战案不满,采纳梁启超建议召集临时参议院,改组国会,并任命傅良佐为湘督。湘督的任命直接引起西南势力敌对,陆荣廷以恢复旧国会为由,与孙中山等联合发起护法运动*护法运动始于护法战争。1917年3月,陆荣廷曾前往北京与中央商谈巩固两广势力范围,其要求:陈炳焜任粤督、谭浩明任桂督,陆本人居陈、谭之上;湖南由湘人治理,两广不会侵犯,但中央在湘督任免上要征求两广意见。且陆荣廷对谭延闿任湘督较为中意。然段祺瑞欲以湘征服两广,经中央政府内部博弈,任命傅良佐为湘督,换下谭延闿。由此,在湘督争夺问题上,引起西南强烈不满。陆荣廷以为段祺瑞既违反先前达成的默契,侵入湖南,威胁两广。于是,湖南零陵镇守使刘建藩在湘南宣布独立时,桂军实行援湘,护法战争发生。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401—402页。。1917年7月初,川军刘存厚向成都黔军戴戡发起进攻,引起川、滇、黔军混战,于是,云南都督唐继尧组织“靖国军”向四川进犯*戴戡的后台是研究系和贵州督军刘显世,刘存厚的靠山则是段祺瑞。参见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武夫当国》第3册,海南出版社2006年版,第5—6页。。川督军周道刚未明确表态,却突然函电辞职。川军熊克武一师则帮助滇军*《葛敬猷电阎锡山》,高素兰编注:《阎锡山档案要电录存》第3册,台湾“国史馆”2003年印行,第21页。为便于行文,以下《阎锡山档案要电录存》将统一标注为《阎档》。。对此,北京政府派吴光新赴川查办*《中央对付西南政策之发展》,《申报》1917年8月13日,第6版。。随之,云南宣告独立,湘督谭延闿辞职,零陵镇守使刘建藩及湘一师第二旅旅长林修梅与中央脱离关系*章伯锋、李宗一主编:《北洋军阀》第3卷,武汉出版社1990年版,第325页。。吴景濂、王正廷等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设立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陆荣廷和唐继尧为元帅*《广东非常国会选举大元帅》,《申报》1917年9月9日,第3版。。孙中山就职后,致电川、滇、黔各省督军、师长,号召一致抵抗北军。陆荣廷要求北京政府撤回傅良佐,阻止吴光新入川*《外电》,《申报》1917年10月13日,第3版。。为调解南北政争,研究系汤化龙、梁启超建议任命熊希龄为湘省长兼督军,调傅为岳州总司令。段祺瑞以此为交换条件,让陆荣廷解散非常国会*《葛敬猷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29页。,而傅良佐却力保省长。面对这种形势,各方权益难以平衡,护法战争不得已而继续。段祺瑞急调王汝贤第八师及范国璋第二十师入湘,但因路途遥远,王、范一时无法应急,便由王汝贤弟王汝勤师从湘潭进军衡山。

当王汝勤师在衡山稍有战绩时*《傅良佐报告北军占领衡山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书·护法运动》,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第748页。,段祺瑞武统信心增强,力主进攻西南。张作霖等亦函电支持段的武统。阎锡山附和张电,称“西南变作,祸乱相寻,虽云一隅,影响全局。”然就在北军叫嚣武统时,粤、桂军大举向北进攻,北军败溃。段祺瑞为挽颓势,命陆军部于10月15、18日电令山西出兵援湘*《阎锡山电复张作霖》、《陆军部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36、30—31页。。段此举一是企图削弱晋省军力,抑制阎锡山势力;二是在段看来,阎较为拥护他,想借晋军打击西南势力。而阎锡山接受援湘也有自己的考量,一则因自身势力弱小不敢轻易得罪段,二则阎认为西南势力不会有作为,不同意其动辄分裂国家的做法,还想借援湘表明他对中央政府的认同,增加其在北京政府政争中博弈的砝码*阎的援湘并非如《阎锡山档案要电录存》编注者为其所做的辩解那样,即“先生睹此情势,知北方军阀尚未到达崩溃之时期,且统一之国民政府犹未实现,故对北京政府仍不欲为明显之拒绝,致冒然牺牲,与艰苦奋斗之初旨相违,只得以饷械两缺等情形婉示谢绝之意。”见《关于护法战役之件提纲》,《阎档》第3册,第1页。。

当时,北军望援甚急,段祺瑞要晋军快速出兵。阎锡山答复陆军部已令商震筹备援湘*《阎锡山电复陆军部》,《阎档》第3册,第30页。。阎虽愿出兵,却不愿出战资,甚或欲借援湘向陆军部索取军资。可陆军部的饷糈补给迟迟未到,阎则迟迟不肯出兵。而傅良佐却因战事吃紧,电催阎速调商震旅援湘作战*《阎锡山电复陆军部》、《傅良佐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32、39页。。阎以步兵旅军备未足及开拔需延时日为借口,要傅给晋军提供管退山炮18尊,如能满足此条件,援军即可出发*《阎锡山电复傅良佐》,《阎档》第3册,第39页。。傅声称“已预备速射炮一营,官兵子弹俱全,祈速饬步队旅酌带机枪,即日轻装开拔来湘,所有给养接济均由敝处担负,来时川资,祈代垫发,后拨还。”*《傅良佐等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40页。陆军部亦催阎尽快出兵援湘。经多方动促,商震旅在25日开拔。阎锡山虽出兵在即,但仍要交通部转饬正太路、京津路准备运兵车辆*《陆军部电阎锡山》、《阎锡山电复陆军部》,《阎档》第3册,第42、44页。。陆军部答应将配备头等、二等车8辆、三等车13辆、三十吨铁棚车150辆,及老式马车、石渣车和敞车各12辆,每日计划开车两列*《陆军部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45页。。

至于援军的军费和军火,一部分由山西财政厅向各商号挪垫,另一部分运兵车费由正太路记账,子弹由汉阳兵工厂提供,可汉阳枪弹已拨发无余。对此,阎要求先从京库拨发百万粒,以备晋军使用*《阎锡山电复陆军部》、《阎锡山电陆军部》、《陆军部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44、45、46页。。然陆军部部库枪弹亦无存,且只能增拨30万粒,对于不足部分,要求从山西各军枪械局酌量挪用。阎不愿耗费山西军资,则向陆军部诉苦,称库存子弹有限、剿办土匪与派兵布防更需子弹,请陆军部再拨子弹20万粒*《陆军部电阎锡山》、《阎锡山电复陆军部》,《阎档》第3册,第48—49页。。就在阎锡山向中央索取军火之际,晋籍在京官绅葛敬猷10月22日电阎,透露政情:湖南战事不利,中央拟设西南经略使,至于更换傅(良佐)督问题,总统府坚持、徐树铮反对,两粤电冯国璋要求罢免段祺瑞,冯在复电中措词较为和婉。山西另一驻京官绅李庆芳亦电称,张敬尧在11月初将赴湘作战*《葛敬猷电阎锡山》、《李庆芳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50、54页。。阎获两电后,认为北军武统决心已定,主战派较为强势,要想立足就须表达对武统之拥护,同时他亦担心援湘功劳被其他势力抢走,遂改变昔日援湘因缺饷暂缓出兵做法,急令商震于26、27、28日率部开拔,电陆军部和傅良佐要其接济晋军需养*《阎锡山电陆军部》、《阎锡山电傅良佐》,《阎档》第3册,第54、55页。。

然而,西南问题是“战”还是“和”,北京政府内部各派和地方实力派所持意见不一。冯国璋因西南联络其制衡段,则暗示王汝贤和范国璋对西南取“和”*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第403页。。冯派之长江三督李纯、王占元、陈光远即通电主和*《护法政府之成立》,《北洋军阀》第3卷,第269页。。而段祺瑞、徐树铮、倪嗣冲等主战。由此,围绕“战”、“和”问题,派系斗争激烈,使得中央政局骤变,以总统冯国璋为首的主和派占据上风,以总理段祺瑞为首的主战派渐趋式微。段迫于无奈,于11月15日发出辞职信号。徐树铮则表明要追随段,并要阎妥善处置入湘晋军*《徐树铮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75—76页。。

11月16日,段祺瑞通电各省,解释用兵西南及其辞职缘由*《段祺瑞铣电》,《北洋军阀》第3卷,第474页。。然此电却透露出段非真心辞职,而是欲借辞职揭示冯国璋分化北洋以及冯与西南联络之事,以煽动同情者攻击冯。政争演变也确如段所料,他的辞职引起阁员同情,内阁决定与其共进退,结果冯国璋在段辞职一事上承受着段派与国际社会施加的压力。冯派只好做出妥协,江苏督军李纯发出停止南北调停电,继之王汝贤、范国璋亦有此类电请*《葛敬猷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81页。。冯亦于17日通电,痛责停战议和不当,声称愿自带一旅督战*《冯国璋筿电》,《北洋军阀》第3卷,第476页。。此外,日公使要冯国璋挽留段祺瑞,冯令徐树铮传达留意,驳回段的辞呈。阎锡山得知段辞职未成,当即电商震“总理(段祺瑞)辞职未准,希小心注意”。同日又电段,劝其不要辞职,表明拥段之心,而又不敢得罪冯国璋,只好亦电冯表明其拥护之意*《阎锡山电商震》、《阎锡山电复段祺瑞》、《阎锡山电复冯国璋》,《阎档》第3册,第84、85、92页。。

由于段祺瑞的留任,主战呼声渐趋高涨,段任命王占元为援湘后路总司令,力推武统。恰在其时,南军攻破长沙,王占元等前线将领却发出主和电,得到曹锟、陈光远、李纯支持,他们主张先停川湘之战,通过协商和解,实现南北统一*《曹锟等通电》,《阎档》第3册,第100—101页。。段祺瑞对于前线将士的主和,深表不满,但又不愿接受西南所提和议条件,决定离职,于是告知日使勿再为其活动*《李庆芳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109页。。至此,段派在北京政府暂时失势,阎锡山则寻求并转向新的强势。

二、转向支持冯国璋和曹锟

段祺瑞的武统遭到抵制,遂在政争中渐趋颓势。对此,葛敬猷获确切消息后,于11月21日电阎锡山,“段公(祺瑞)势难再留,不久将代以王士珍,先行兼代,此后实权当操于府。昨已将陆参办公处由院移府,闻将派张绍曾为南北议和使。钧座民国元勋,国人敬仰,惟政潮所趋,不能不稍事联络。”“日昨左右言于猷,钧座似宜与府稍生关系,猷已先事联络,应否进行?”*《葛敬猷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126页。根据葛电,阎锡山洞悉中央权势转移动向后,开始转向冯国璋,加强与冯派联络,淡化与段派关系。如阎在19、20日连获冯国璋与各省商讨对西南用兵两电后,于23日电冯“锡山素以服从中央,维持统一,为唯一之宗旨。伏望钧座独伸纲断,挽救艰危。”*《阎锡山电复冯国璋》,《阎档》第3册,第114页。同日又电曹锟“承示拟先请西南方面,即日将军队退出湘境,表示和平决心,明定停战日期,以为议和初步。鄙意极表赞成,即请我兄挈衔主稿,通知彼方,弟愿附诸骥尾,以图挽救。”阎虽声称支持冯国璋决断,同意曹锟对西南和平主张*曹锟支持和平之主张是有条件的,即先停战,西南将军队退出湘境,表示和平决心,再议和平条件。参见《曹锟电李纯等》、《阎锡山电复曹锟》,《阎档》第3册,第128、127页。,但他却不向其它省份表明态度,而是向它省商讨对策。如23日电福州李厚基,“敝处对于总统(冯国璋)皓(19日)电,亦尚在筹虑之中,尊见如何?还乞见教。”随着南北议和呼声日涨,李亦表示赞成言和,并敦促阎派人赴津商谈。阎称“已派员驻津接洽矣”*《阎锡山电复李厚基》,《阎档》第3册,第123、140页。。

段祺瑞辞职后,总理人选引起各方争议,阎锡山则保持中立,不愿得罪任何一派。据葛敬猷电,王士珍可能组阁,若王不能组阁,对西南调和时,各方将不会接受。如陈光远就组阁一事曾电阎锡山等,要其拥护王士珍*《葛敬猷电阎锡山》、《陈光远电曹锟等》,《阎档》第3册,第157、158页。。南京李纯通电却认为总理不宜由各省推举,应由总统任命*《李纯电曹锟等》,《阎档》第3册,第160页。。可阎既不愿得罪陈,也不愿得罪李,只好分别函电附和*《阎锡山电复陈光远》、《阎锡山电复李纯》,《阎档》第3册,第158、159页。。此外,徐树铮于12月1、2日专电阎锡山,告其段虽去职,但有日本支持,段派实力犹在,劝阎不要投向他派,更不要被议和蒙蔽*《徐树铮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173、175—176页。。阎获徐电后并未立即回复,而是针对张敬尧所提调和四条件,回应张“主张极是,敬佩莫名。请即电达仲珊督军(曹锟),以期一致进行。”*《阎锡山电复张敬尧》,《阎档》第3册,第176页。不过,因梧州、南京和天津三方政见相差甚远,南北和议突生变故。南军开始攻岳州,李纯退出调解,冯国璋受主战派压力,亦有辞职意*《李庆芳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184页。。可冯辞职未成,却对解决湘事做出一定让步,强调“战”是“和”的前提。5日,冯特电曹锟、阎锡山等,因湘省军需不济、商人罢市,认为其不会坚持太久,令王占元坚守岳州并等待后援,苏、赣等省亦要做好军备,以“战”促“和”,中央并非轻易选择和议。阎锡山随即响应,表示将整饬军备,听候指挥*《冯国璋电曹锟等》、《阎锡山电复冯国璋》,《阎档》第3册,第188—189页。。

11日,阎锡山向晋籍安福系成员田应璜打探政局,“闻曹(锟)、张(怀芝)有拥段(祺瑞)上台之说,真相究竟如何?此议如在必行,从何处下手,到津时祈设法探明见告。”田电谓“拥段(祺瑞)上台,闻当时原有此意,以为北省出兵,王(士珍)当然退位,刻已搁置矣。张(敬尧)、冯(玉祥)反侧,蚌埠已受牵制,鄙意各省固当极意联络,而宗主则以曹督军(锟)为依归。”*《阎锡山电复田应璜》、《田应璜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217、230页。李庆芳亦电称,谭延闿辞湘督*12月2日,段祺瑞派倪嗣冲、张怀芝等虽在天津召集督军团会议,力主对西南主战,但冯国璋对此并不在意,反而向西南示意和平,于7日任命谭延闿为湘督。,且谭在通电中表明南北息争的关键是恢复旧国会。“政府昨以议和大旨电由李纯转达南方,闻内容有召集新国会,减少名额;北军仍驻岳州,桂军退出湖南,滇军退出重庆等条件。”*《李庆芳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233、234页。

然而,曹锟主和态度有所变化,认为西南以“和”为幌子离间北洋,以达其进攻目的,劝各省在加强注意其分化之策同时,要对西南用兵,由中央宣布西南“阴谋”并呼吁它省援助*《曹锟电张怀芝等》、《曹锟等电张作霖等》,《阎档》第3册,第234、243页。。冯国璋亦通电各省,以武力为和平后盾,参战省份要令已出发或准备参战的各军迅即集中前方要地,扎定地盘,不可稍懈军心*《冯国璋通电》,《阎档》第3册,第244页。。阎锡山积极响应曹锟号召,谓“晋虽褊小,自应勉励袍泽,尽力援助。”*《阎锡山电复曹锟等》,《阎档》第3册,第242页。主战呼声虽日趋强烈,但冯国璋仍不愿动武,而主和解,且于21日向西南发出和平布告,“所谓藉武装以促进和平,亦即国璋前电,先礼后兵之微意焉。”*《冯国璋通电》,《阎档》第3册,第248页。决定取消临时参议院作为和议基础。王占元、陈光远、李纯紧随冯电,表示愿调和南北。随之,曹锟亦通电各省督军,请中央速改定国会、组织选举法,召集正式国会。于是阎锡山亦由主战向主和转变,在25日电复曹锟,赞同由曹领衔入告中央,敦促参议院,迅速议决国会、组织两法,依据约法行使代议职权*《李庆芳电阎锡山》、《曹锟电龙济光等》、《阎锡山电复曹锟》,《阎档》第3册,第251、254、253页。。

不久,南北和议再现裂痕。张怀芝、龙济光等函电中央,仍主武力解决,而阎锡山却向强势暗中讨好,于1918年1月5日密电段祺瑞,让其转电龙济光,支持龙急速进取湘、粤*《阎锡山复龙济光主张转守为攻急图进取密电》,《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书·护法运动》,第548页。。又针对冯国璋电*1918年1月7日,冯国璋电曹锟等,驳斥谭浩明之诋毁,再次对西南问题表态“鄙意能守而后能战,能战而后能和,前已屡屡言之,目前仍抱此宗旨,不少变易。” 《冯国璋电曹锟等》,《阎档》第3册,第304—306页。,表示赞成*《阎锡山电复冯国璋》,《阎档》第3册,第304页。。但西南对冯国璋和平措置已失信心,一面联合自立,一面进攻北军,27日攻下岳州,使得王占元极度恐慌。段派则乘机鼓吹武力解决,冯国璋受此压力,只好命曹锟、张怀芝、张敬尧率兵入鄂,任曹锟为两湖宣抚使、张敬尧为攻岳前敌总司令。徐树铮则动员奉军进驻直隶,在声援段的同时逼迫冯*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第407页。。其间,王士珍只好发出辞职电。陈树藩则征询阎锡山如何回复王电,阎称“王总理(士珍)元(13日)电似无答复之必要,敝处已搁置不办矣。”*《阎锡山电复陈树藩》,《阎档》第3册,第261页。可见,阎的功利色彩较为显著,觉得王既已准备辞职并将退出权力核心层,认为对王电似无回复必要。在阎锡山心中,只有把持中央权柄者和强势当权者才是他折服的对象。如李纯因调和南北问题,一些武人故意指责其偏袒西南,逼其去职。冯国璋为其辩护。阎锡山亦专电冯让其劝阻李纯辞职,称李为副总统人选*《冯国璋电曹锟等》、《阎锡山电复冯国璋》,《阎档》第3册,第339—340页。。

当南军攻占岳阳后,北军积极应对。曹锟于2月14日电冯国璋等 “我军现已南行,利在急行进攻,一俟张总司令(敬尧)到汉,即与会商,开始前进,以期早消逆氛而定大局。”*《曹锟电冯国璋等》,《阎档》第3册,第403页。阎锡山当即响应,“节麾南下,军威远震,衡湘夺气,指日荡平。”*《阎锡山电复曹锟》,《阎档》第3册,第402页。此进一步说明,阎锡山对能够影响中央政权之曹锟,持积极亲近姿态。

三、再次转向段祺瑞派

然而,奉命援闽的冯玉祥在南下途中,到了武穴却于2月14、18日连发两电主和。以此为借口,奉军第二十七师张景惠旅入关*《张作霖遣兵入关之疑窦》,《申报》1918年3月2日,第6版。。对此,田应璜初步断定政局将有大变,告阎奉军入关是徐树铮从中作梗、逼冯国璋主战。冯只好屈服,打算辞职,并让靳云鹏、段祺瑞与张作霖沟通,让奉军退兵*《田应璜再电阎锡山》、《葛敬猷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437、436页。。而张作霖却电曹锟和徐世昌,提议段祺瑞组阁,指斥冯国璋在西南问题上保守。面对奉军逼迫,王士珍跑到天津,冯国璋发出辞职电,段祺瑞认为奉军入关已显成效,劝张作霖勿从廊坊再进。针对剧变形势,李庆芳称“愚见以为主战各督正临崖勒马之机,再进转类盲动,钧座对于阳(7日)电宜主挽留,惟勿先发,愿沥陈之。冯在今日与在昨年不同,近畿兵力,冯优于段(祺瑞),冯如被逼而去”,“长沙、成都恢复不易,近畿军人多已离叛,冯去则段难再起,冒险组阁,短期之诮犹小,肘腋之忧实大。”*《李庆芳电阎锡山》、《阎锡山电曹锟》,《阎档》第3册,第444—446、447—448页。

阎锡山听从李庆芳言,当日向曹锟询问“元首(冯国璋)阳(7日)电想已鉴及,此事关系甚重,兄处如何主张?敢乞见示,以便一致。”*《李庆芳电阎锡山》、《阎锡山电曹锟》,《阎档》第3册,第444—446、447—448页。另对张作霖要求组织责任内阁电,称“时局危迫,非得坚强有力之责任内阁,不足以资挽救。兄电主张至为切要,弟极赞同,已电曹(锟)、张(怀芝)两帅接洽矣。”*《阎锡山电复张作霖》,《阎档》第3册,第449页。并对倪嗣冲要他支持张作霖要求重组内阁之事,将答复张作霖之电相转*《倪嗣冲电阎锡山》、《阎锡山电复倪嗣冲》,《阎档》第3册,第451页。。事实上,就重组内阁问题,阎锡山并未与曹锟、张怀芝沟通,但在复张作霖与倪嗣冲电中却有如是说,可见阎以谎言相骗张、倪二人。

随后,阎锡山再电田应璜打探中央政情。田称,冯国璋不想让段祺瑞复任,段派内部亦分两派,一是蚌埠方面,不愿段重新上台,意图为段找一替身;另一派是奉张,虽意在段,但实际想法则不然。3月14日,李庆芳亦将其对时局之分析电阎,“津会以来,北方大势集中曹使(锟),惟曹使与李(纯)、陈(光远)乡谊攸关,近则使命尤多,政见偶有不同,恶感未臻极点。此次奉省出兵分驻直境,既践奉师出援之盟,更坚曹使主战之志,王阁(士珍)不攻自倒,皖围不援而解,宣言攻李不过虚声一也。奉督(张作霖)扣械截粮,声势颇大,曹使劝阻于前,继则促其南下,足见奉省出兵,非曹本意,惟居盟主之名,勉敦爱国之谊,犒师仅属浮文,怀疑实所难免二也。元首(冯国璋)私盟存于南京,直派势力集中于李督(纯),蛇蜕犹痛苦,况免督军乎!”*《田应璜电阎锡山》、《李庆芳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454、462页。阎获知中央权势重心仍在曹锟,即于当日电曹锟,试探其对张作霖要求组织内阁之态度。曹称“组阁一事,关系甚重,未可冒然进行,现正详细研究,俟有妥善办法,再商承吾弟核夺。”*《阎锡山电曹锟》、《曹锟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460、461页。

其时,冯国璋面对国内外反对势力胁迫,不得不起用段祺瑞组阁,以缓解冯派在政争中的弱势。冯国璋亲到段宅劝其出山,段婉言谢绝。16日,冯国璋电曹锟等,希望各省联名劝段祺瑞出山主持军国大计*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武夫当国》第3册,第66页。。阎锡山于19日电冯“王总理(士珍)休沐以来,揆席虚悬,我大总统以国事为重,前席求贤,欲浼段督办(祺瑞)出膺艰巨,盛德为谦,钦感无既,已遵谕驰电劝驾矣。”*《阎锡山电复冯国璋》,《阎档》第3册,第467页。同时阎亦电段祺瑞表明拥戴之心*《阎锡山电段祺瑞》,《阎档》第3册,第468—469页。。而对于动促段祺瑞出任总理之事,徐树铮在16日就曾电阎锡山,让阎劝曹锟领衔请段出山,再经冯国璋任命,当任命令下,各省力促段出任总理,以此再向段征讨意见*《徐树铮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473页。。阎称“已电请仲珊(曹锟)兄主稿挈衔办理。俟接复后,看系如何办法,再行酌夺从事。”其实阎并未直接致电曹锟,而是通过田应璜知晓曹锟“已先电元首(冯国璋),携徐东海(世昌)请段公(祺瑞)出组内阁。”*《阎锡山电复徐树铮》、《田应璜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472、475页。

3月21、22日,徐树铮三电阎锡山,要阎力劝曹锟推戴段出任总理的同时,亦要阎亲自电请段组阁*《徐树铮电阎锡山》、《徐树铮再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480、482—484页。。阎急向田应璜征询中央政局动态,“联衔电上后,菊老(徐世昌)托钱总理(能训)转白元首(冯国璋),芝老(段祺瑞)已允出山,请下命令,元首答以克复长沙后再议,又铮(徐树铮)以夜长梦多,拟联电促元首,汉口如何主张?”*《阎锡山电田应璜》,《阎档》第3册,第487页。田称曹锟言论仍与初见时无异*《田应璜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488页。。23日,段祺瑞任命案发布,段通电就职*《段内阁复活矣》,《申报》1918年3月27日,第3版。。26日下午8时,北军克复长沙。随之,段祺瑞就西南问题征求各督意见,并以为外交日迫,如南方有诚意,颇愿妥协*《李庆芳电阎锡山》、《葛敬猷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518页。。而倪嗣冲联合

徐树铮、张作霖表示将绝对主战到底*《葛敬猷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536页。。不过,其时承担具体作战的吴佩孚却到了衡州不愿再进,一是兵力疲惫,官兵不愿深入;二是萧耀南和王承斌劝吴不可盲进,如失败将全军覆没,同时又派人说服曹锟停战,曹也不愿再战。因夺回湖南,曹居首功,而湘督却被无功的张敬尧获取。更何况张怀芝的军队由湘东出江西失败,苏、赣两督置身其中却袖手旁观*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第408页。。见此,曹锟则向北京政府请假七日,返回天津,表示不欲延长战事*《李庆芳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538页。。

选举只是推行宪政的一个形式,在未选前,总统与副总统人选早已拟定,徐世昌正、曹锟副*《田应璜电阎锡山》,《阎档》第3册,第593页。。9月4日上午10时,安福国会控制的总统选举会召开,徐世昌得票425,当选总统。5日,徐却通电全国谦让一番,直到冯国璋于6日通电各省表示拥戴,段祺瑞和曹锟也于同日电劝徐就职*《冯段推戴东海之函电》,《申报》1918年9月10日,第6版。。徐世昌觉得已获北洋将领一致拥戴,才于10日通电接受当选*沈云龙:《徐世昌评传》,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85页。。阎锡山意识到徐任总统职已成定局,亦于13日电复徐世昌,表示山西将拥护徐,劝其早定大位*《阎锡山电复徐世昌》,叶惠芬编注:《阎档》第4册,台湾“国史馆”2003年印行,第9—10页。。由此,阎锡山与冯派疏远,而亲近段派。

结 论

护法战争虽以维护《临时约法》为旗帜,但在实际博弈中,军人实力派追逐的却是集团政治利益或个体政治利益,且在诉求政治利益这一过程中充分凸显了南北之间的矛盾、北洋内部的矛盾及西南内部的矛盾,而这些矛盾争执的焦点并非标榜的“护法”,却是各势力要求政治机会的对等或政治利益的均衡。其间,尽管某些党派有过对现代国家构建的考量,然一旦面对政争,更多考虑的是党派利益或个体利益的获得,缺乏对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灵魂。当然,护法战争除揭示了假“护法”实争利的情形外,其实也反映出北洋集团在面对这一变局时似也有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或合理途径,如当权派意想整合各种力量进行武力兼并或和平解决,然被整合或被统合之对象对当权派之用心却有所顾忌,甚或产生敌对,结果使得北京政府在努力因应西南抗争中,呈现了纷繁复杂的斗争面相,这些面相既有北洋强势之间的较量,又有弱势对强势的攀附以及弱势之间的联合,从而使得武人纷争成为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一种社会常态。

此外,护法战争中北洋体系的内讧和军事实力派间的混战,导致中央权势的转移遵循“强权即公理”的原则从一个军事实力派转移到另一军事实力派,导致政局动荡、武人斗争不休。其时,刚刚掌控山西军政大权的阎锡山,为了能够主政山西,并获得中央政府对其督晋认可,他十分关心中央权柄操于何人之手,时时关心中央权力核心层的变动,以在各大政治势力间积极周旋,适时调整部署,追随中央掌权派,同时又在各大势力之间进行“骑墙”,维系并提升他的政治地位。阎锡山虽在晚清民初具有同盟会员身份,但民国鼎立后,他出任山西都督,鉴于山西深处北洋势力核心圈之地缘特征,与北洋势力之间的交往甚密,由此,从其政治身份之所属来看,时人很难轻易断定阎锡山是属于“北”抑或属于“南”。当由南方力量尤其是孙中山派来看,他在一定程度上有“南”之身份,或对“南”有一定好感,当然不免在一些事件或与南方的直接冲突中,他与孙中山派也有直接的利益冲突,甚或与南方保持距离*参见拙文《阎锡山与孙中山关系考论》,待刊。,进而融入了“北”的政治环境,使其具有了“北”之身份或角色。事实上,他处于北洋势力的包围圈中,北洋势力把持中央政权,阎锡山为了获取督晋政治名分,与北洋势力的交往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特别是在袁世凯去世后,北洋面临权威真空,段祺瑞虽看似北洋的中心,但在各派利益的较量中,段却也未必能够充当北洋中坚的角色,而且时不时受到冯国璋、曹锟以及其他势力的抵抗,结果北洋内部在对政治权益的分配以及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中,表现出了更多的隔阂和摩擦。护法战争就是这种政争的典型表现之一。

耐人寻味的是,在护法战争中,阎锡山具体如何因应中央权势转移?护法战争促使南北纷争加剧和北洋政争激烈,原本在四川、湖南、陕西汉中这些南北交界之处,各种势力处于一种脆弱的平衡之中,护法战争发生,打破了之前的平衡*张鸣:《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0页。,使各种政治势力参与其间,进而引起政局动荡,特别是引起了北洋分裂。段祺瑞以“共和”功臣掌控中央权柄,又凭借日本西原借款,极力推行武力统一。其时阎锡山对中央权势进行分析,他以为段祺瑞势力较大,所以紧随段祺瑞步伐,即使在护法战争爆发后,段要山西出兵,阎锡山不敢轻易拒绝。他明知出战有损晋军实力,有可能使晋军成为段祺瑞武统的炮灰,虽然他以晋军军需不足等种种借口与中央博弈,且迟迟拖延不肯出兵,但他最终不敢在控制中央政权的段面前说“不”,他不仅不敢拒绝段,而且对段之亲信徐树铮亦同样不敢拒绝。随着北军在护法战争中有一定战绩,它省亦要出兵时,阎锡山为了争取段派支持,甚或不愿将有可能“唾手可得”之战功让其他势力得逞,急忙派商震出兵援湘。晋军在援湘战役中虽表现一般,但阎锡山却获得段派好感。这不仅使其晋督得到巩固,而且亦使其在山西的敌对势力被中央调离。

当时段迷信武统,而冯却与西南联络,授意南京方面主和,导致段祺瑞的武统受阻,段派趋于颓势,冯派日趋上风。在这样一种权势转变中,阎锡山不仅审时度势,而且亦能听从晋籍在京官员之言,暗中加强与冯派联系,在某种程度上疏远段派,尤其是曹锟力量凸显后,阎锡山对曹锟极表拥护,对主和亦很赞同。可段派的徐树铮较为能干,他不仅积极维系段派团结,而且引入外援,拉拢曹锟等势力,使段派得到日本和奉军支持,在一定时期内还得到曹锟响应,逼迫冯国璋主战。于是,冯派渐趋守势,西南问题的解决亦呈现“和”与“战”的变奏。此进一步加剧北洋内争,导致北洋分化。在这种剧变中,阎锡山为了自保和独占山西,他对时局做出灵活应对。其基本的应对方略是,当段派趋于权力中心时,阎坚持“不决裂”原则,采取“骑墙”策略,在积极加强与段派联络同时,又担心段派会失势,而不敢轻易放弃与冯派之关系,同时亦始终未放弃与其它强势省份之间的沟通,他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互相征询甚或采取一致意见,以避免“孤军难鸣”之尴尬。同样,当冯派趋于权力中心时,阎锡山仍会如此周旋。不过,阎锡山始终对当权者有一种不同程度的亲疏之别,此从其因应政局的痕迹即可看出,他与段派关系明显密切,支持段派的安福国会及其总统选举,且与支持段派之张作霖的电文往来也较频繁。可他又不敢忽略与曹锟的关系。由于他已看好曹锟势力,故段派得势后,他对掌控中央权柄的段派联系较密且较为支持外,仍与曹锟等暗中加强联系。阎锡山的这种政治因应能力,使得他在政治变动中表现得非常从容。不管时人以“骑墙”或“老奸巨猾”等多么苛刻的词来描述他,但他作为一个地方实力派或民国政要,从其生存角度来讲,他更多考虑的是生存和实力。在山西没有足够强大实力时,他首要考虑的是生存。其中,获取督晋政治生存是他进行政治交往的根本。

显然,这些政治因应能力,是阎锡山应对时势变化的关键所在。然事实是,坐镇山西的阎锡山又不可能事必躬亲,故只能依靠驻京山西官绅,通过他们打探消息,获取准确情报,便于他灵活应对时局。由此而言,阎锡山在中央权势转移中的灵活应对,或在民国纷乱大变局中的因应,是山西官绅与他合力作用的结果,尤其是驻京官绅代表功不可没,当然他个人的政治应变能力起着主导作用。正是由于阎锡山具备这种政治因应能力,才使他能在民国时期不仅获得中央政府对其督晋之认可和支持,而且也使他在变动政局中适应了民国时期的政治转型,维系了山西在“大失序中的有序”,滋长了山西的地方主义,成就了他的“政治不倒”。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民革命与北伐研究”(13JJD77001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方 英

The Adjustment during the Central Power Transfer:Yan Xi-shan in Law Protection War

ZHANG Wen-ju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After the death of Yuan Shi-kai,the central authority further fell down,all political forces started the game on the “destroying the law” and “protecting the law”.As a result,Law Protection War broke out in 1917.Not only did the war reveal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but also highlighted the internal struggles among the army men in the Beijing government,which resulted in the rapid transfer of the central power.Facing this circumstance,Yan Xi-shan adjusted the deployment to follow the authorities,and was “on the fence” among the forces,which could maintain and enhance his political status,in order to control Shanxi,and reflect his thoughts o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the judgment of the power transfer.Yan Xi-shan’s political coping had obtained approval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and also adapted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He relied on the political coping ability,developed the Shanxi regionalism,and achieved “politics will never fall”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aw Protection War;Duan Qi-rui;Feng Guo-zhang;Cao Kun;Yan Xi-shan

K258.5;K825.81

A

1005-605X(2017)04-0072-09

张文俊(1983- ),男,山西繁峙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猜你喜欢
曹锟护法段祺瑞
武林盟主
曹锟贿选与法制局长选任风波
贿选总统不当汉奸
善意的谎言不能说穿
段祺瑞的棋局
低情商,易受伤
“贿选总统”曹锟不亏晚节
体谅虚荣
教主贵姓(十一)
教主贵姓(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