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芳芳
(浙江省临海市鹿城小学)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低年级学生唱读的现象普遍存在。对这些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从三个方面研究如何让“唱读”变为“畅读”(畅读是指读书不拖腔,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旨在让每个孩子在更多的机会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让他们在朗读中焕发生命力,绽放低年级课堂朗读的精彩!
关键词:低段学生;唱读;畅读;密码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1~9年级的阶段目标中有一句话始终未变,那就是“让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其他目标都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不断地变更。这足以说明朗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亲近文本、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老师会发现低年级学生读书有个不好的现象——拖腔。这一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呢?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小学生刚刚认字,初学知识,对代表声音的符号——字,很生疏,因而当他们看到字的时候,往往不能及时反映出字所代表的声音,所以读书时容易把字音拉长。
2.部分教师对唱读现象缺乏正确认识,在教学中只关注自己的教学环节,不注意纠正课堂上出现的唱读现象,结果促成了学生的唱读习惯。
3.他们就读的幼儿园大多是私立幼儿园,老师的素质不高,平时一直是“唱读”的,到了小学自然延续下来。
4.跟家庭教育有关,有些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普通话不标准,指导孩子朗读是有困难的,也会给孩子一个误导。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应该让“唱读”成为一种过去式,伴随于课堂的应该是“畅读”。
密码一:让“畅读”成为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我们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低年级小朋友多是形象直观的思维,因此需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帮助他们走进文本,体会文中人物或作者的内心世界,朗读时才能声情并茂。
1.教师要善用丰富的表情
教《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老师用丰富的表情来读课文,让学生听老师读,不知不觉中就把学生带到了故事中。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课文朗读起来就很有感情。
2.运用多种畅读训练形式
(1)分角色畅读
如,教学《从现在开始》《小壁虎借尾巴》《动物王国开大会》这类课文时,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训练方式。让学生戴着头饰,对照课文给画面配音,体会做配音演员的乐趣,学生当然兴趣高涨,在轻松快乐中分角色朗读了。
(2)想象畅读
对《柳树醒了》这首儿歌,教师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进行想象:“春风吹来了,有一棵贪睡的柳树还在冬眠呢。你想知道春风会对它做什么吗?”这时再播放优美的钢琴曲,伴着音乐中悦耳的鸟鸣声,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再回头读课文时,赞美春天的情感自然而然就流露出来了。
当然,感情朗读的训练方式远远不止以上四种,还有配乐读、比赛读、师生共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
密码二:让“畅读”成为能力
1.读好拼音字母。读字母要正确发音,长短适当,音量适中,切忌喊读;要改四拍呼为两拍或一拍呼。如改“d---”为“d-”或“d”。拼读字音,可借鉴学习外语单词的读法,盡可能看着拼音直呼其字音——即改两拼、三拼为直呼。
2.改变领读方式。为了便于理解、记忆和应用生字,不少教师习惯这样领读:“朋……朋友的朋……”,“校……学校的校……”学生跟读时,往往把生字的读音拉长,久而久之,就容易养成唱读习惯。对此,可改用下面的方式领读:“朋,朋友,校,学校。”
3.巧妙处理词语朗读。学生在带“的、了”等词语朗读时,很容易唱读。我们可以把“的、了”读得短而轻。
密码三:让“畅读”成为习惯
低年级学生对事物容易遗忘,稍不注意,朗读就会回到原点,此时就需要老师及时评价进行巩固,使“畅读”成为一种习惯。
1.教师点评
在学生读后应该及时得到教师的肯定。如“你读得真好,听了你的朗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等。
2.生生互评
朗读之后,应立即引导学生对刚才的朗读进行评价,先鼓励他们说出朗读者读得不好和读得好的句子或段落,再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才能读得好或读得更好。
其实,低年级的“唱读”现象并非顽疾,只要教师真正做一个有心人,就一定可以释放出低年级课堂朗读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潘建华.小学唱读的成因与矫正[J].教师之友,1995.
[2]李圣美.“唱读”的原因与对策[J].新课程(综合版),2011.
[3]储呈进.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3(3).
[4]周玉华.当朗读遭遇唱读:预防和纠正低年级学生唱读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4(6).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