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以洋
(江苏省沭阳县胡集实验小学)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愈加重视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相应忽视了对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是社会文明的倒退现象,也是教育活动需要重视的教学目标改进方向。通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构建研究,思考小学教学活动对学生认识的促进价值,以此来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小学品德;社会课堂;生活化构建;策略选择
小学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中品德与社会作为影响学生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的课程之一,其本身就是对日常生活的反映与指导,其带有极强的综合性特征。为此,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来增强自身的实践性,将教学活动进行生活化构建,确保学生能够借助这样的学习活动,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
一、教学目标设计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一门具有极强综合性的活动课程,其本身需要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促使学生能够在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下懂得课程教学的目标所在,使生活教学活动得以落到实处。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同时针对学生的身心对教学内容优化设计,促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接受能力可以满足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开展者,而是陪同学生参与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与教师之间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学习活动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与书本,这样才能让教学目标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
二、课堂教学设计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化课程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构建,需要针对学生的发展需求与教学目标的存在对教学活动优化设计,促使学生能够增强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力度,从热点问题的认识出发来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反思来感受所学内容的价值与内在含义,引导学生不断地开展尝试与感受,进而形成相应的认知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拥有成就感,确保学生能够借助这样的学习活动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具备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与解决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学生的观察机会,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外面世界的认知水平,实现教学內容的生活化。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仿活动,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参与日常生活中的购物、看病、玩耍等一系列场景。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语言交流内容,并将这些对话内容进行反思与探究,促使学生能以讨论的模式来增强问题的认知能力,进而明白父母、老师的教导目的,让教学活动的生活化设计能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因素。
三、多媒体与教材结合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将现代教学技术有效地运用起来。这既是对教学内容的丰富,也是对教学活动效率的提升。通过图片、视频与音频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具积极性与参与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地进行反思,进而带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合适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往往能够形成对所学内容的学习信心,教学活动显得更具情感,教学氛围也就更加轻松、更具趣味。
四、活动教学生活化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活动还应让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真正意义上让学生以社会生活为背景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引导学生以多样化的实践方式来参与到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去。其可以是社会调查,也可以是社会服务,只有让学生能够不再局限于课堂学习上,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价值才能更好地显现出来。
在《我生活的社区》这一课中,笔者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对所在社区的位置、机构设置、居民特色等方面信息内容进行搜集处理,并按照表格设置形成了调查报告。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反思,笔者发现,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提升对日常生活社区的了解程度,在感受公共设施给自身生活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明白了爱护公共设施的价值所在。由此可见,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学生能够借助于实践参与收获认知的地方。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活动应当加强对校外资源的运用,组织学生能够从课堂中走向社会环境中,让实践学习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进而增强学生的认识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教材中,教师有多样化的校外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候,一方面,教师应当懂得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加深对学生兴趣的了解程度,尽可能地让校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懂得做一个旁观者与倾听者,发挥学生的参与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借助这样的实践活动成为活动的主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主观意识。例如,在四年级课程中的《伸出爱的手》中,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残疾人出行的不便之处,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一个学生扮演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另一名同学扮演帮助者,在达到规定的时间之后,再让二者互换角色,自然而然地学生也就能够理解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不便之处,同时也就懂得如何更好地帮助残疾人了。最后,以学生反思、讨论与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结束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加深认知,实现对实践收获的深入理解。
总的来说,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改革活动需要按照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来引导学生逐步地提升自我认知。通过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来将教学方法科学选择,促使学生能够实现素养的提升,形成科学的三观认知,以此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翁袁琼.点击儿童生活,链接品德课堂: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7(4).
[2]王子源.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中华少年,2016(36).
[3]黄爱华.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对策[J].考试周刊,2016(81).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