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全身振动训练及停练后对老年女性骨密度的影响

2017-08-06 08:42巴洪冰程亮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三角区振幅股骨颈

巴洪冰 程亮

1.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水磨镇 623002 2. 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肌肉组织流失,进而导致肌肉力量和关节功能的衰退,甚至发生骨质疏松症[1]。学者报道,有规律的运动或抗阻训练能有效改善骨质结构[2-3],另外,适宜的全身振动训练(whole-body vibration training,WBVT)也能提高人体BMD,与运动或抗阻训练方式相比,WBVT更适合运动功能丧失、有认知功能障碍或不习惯运动的人群[4]。普遍的观点认为高频WBVT对人体BMD的提高优于低、中频,他们选择的振动频率分布在20~40 Hz、振幅分布在2~5 mm[5-8]。遗憾的是,停止WBVT后对受试者的BMD有何影响缺乏文献报道。鉴于此,为了进一步验证和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1],假设停止WBVT 8周后对受试者BMD仍有积极影响。拟通过对绝经老年女性进行24周无负重的WBVT,探讨停练8周后股骨近端BMD的变化,为社区、老年机构开展全身振动训练改善老年人BMD提供依据,将丰富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理论。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5年6月,通过走访我校周边大型公园、社区以及我市养老机构,募集68例60~70岁健康老年女性。纳入标准:①通过健康体检;②签订知情同意书;③无特别健身爱好;④绝经,近2年未服用雌激素药物。排除标准:①有骨质疏松症;②体内有植入物或心脏支架、心脏起搏器;③有运动障碍、癫痫病及帕金森症状。在实验前4周有7例因家庭、个人原因离开(流失率10.3%),最终61例受试者完成整个实验过程。随机分成振动组(30例,年龄64.8±4.5岁,身高157.8±7.2 cm,体重57.0±8.2 kg,BMI=22.9±2.1 kg/m2)和对照组(31例,年龄65.1±3.9岁,身高158.0±8.6 cm,体重56.4±7.9 kg,BMI=22.6±1.9 kg/m2),组间年龄、身高、体重和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全身振动训练:本研究的振动频率和振幅借鉴前期研究[1]和林长地[4]的方案,频率为20~35 Hz、振幅为3 mm。实验配备5台Power-Plate振动仪(美国产),由实验人员进行指导,振动组进行为期24周(2015年7月至12月,每周3次,每次约20 min,下午16:00~18:30)的WBVT。借鉴巴洪冰[1]的实验方案,振动组受试者在振动仪开启状态下完成半蹲、深蹲、提踵和单腿蹲4个动作(5组、每组10~12次,组间休息30 s)。振动仪处在关闭状态下,对照组完成实验组相同的动作。整个实验周期两组受试者保持原先的生活习惯,每隔4周有实验人员对受试者进行电话回访,纪录她们的生活情况。

1.2.2骨密度测试:运用Norland产XR~4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在0周、24周和32周(停练8周)对所有受试者优势侧股骨近端的BMD进行测试,包括股骨颈、Ward’s三角区和大转子。被测试部位需进行5次无折返连续扫描,股骨颈和大转子误差系数为1%~2%,Ward’s三角区误差系数为2.5%~5%[1]。

2 结果

对受试者进行24周WBVT干预,及停练8周后,测试结果如下。(1)0周:振动组和对照组股骨近端BMD基线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2)24周与0周:振动组大转子和Ward’s三角区BMD显著增大(P<0.05);振动组大转子和Ward’s三角区BM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3)32周与0周:振动组大转子BMD显著增大(P<0.05);振动组大转子BM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受试者股骨近端骨密度结果Table 1 Proximal femur BMD of the study

注:24周与0周组内比较,*P<0.05;24周与0周组间比较,★P<0.05;32周与0周组内比较,◆P<0.05;32周与0周组间比较,#P<0.05

Note: From 0 to 24 weeks within group comparison*indicatesP<0.05; from 0 to 24 weeks between group comparison★P<0.05; from 0 to 32 weeks within group comparison◆P<0.05; from 0 to 32 weeks between group comparison#P<0.05

3 讨论

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十分有必要。目前已有学者报道定期的高频WBVT能提高老年人的BMD[8-11],但是停止WBVT练习后对BMD有何影响尚无文献报道。本研究对老年女性进行24周的高频WBVT,并分析停练8周后股骨近端BMD的变化,将进一步拓展WBVT对人体BMD影响的理论。结果显示:24周后振动组大转子和Ward’s三角区BMD显著增大(P<0.05);停练后(相比0周基线数据)振动组大转子BMD显著增大(P<0.05),停练后振动组大转子BMD仍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验证了部分假说,停止WBVT8周后对受试者BMD仍有积极影响。

前人研究发现,当受试者进行WBVT时,会刺激到人体更多的感受器,激活了更多的运动单位并提高肌纤维募集的能力,进而促进神经递质的分泌、刺激肌腱[4],这对人体受振动刺激部位肌力的改善有积极作用。而肌肉收缩会对骨骼产生压力负荷,成骨细胞的活性和骨的生成会通过压电效应增强,因此增加肌力能促进成骨生长,优化骨骼结构,进而增加骨强度和BMD[1]。目前有“肌动力”和“骨血灌注增加”两种学说解释WBVT能改善BMD。Fritton[9]认为年龄增加后肌肉出现萎,缩减弱了“低值高频”的力学刺激,骨质结构发生了变化。“肌动力”学说认为WBVT触发了肌肉发放“低值高频”的力学刺激,因此骨组织不断受到刺激。与此同时,Saila[10]也认为WBVT能有效促进这种力学刺激,使肌肉进行了不随意的收缩、产生了牵张反射,对骨组织反复刺激进而引起BMD的变化。另外,“骨血灌注增加”学说认为WBVT改变了人体骨组织中的血流量,引起骨血灌注的增加。Huang[11]认为WBVT会刺激受试者IIa型肌纤维收缩,有利于骨血灌注,促进骨生长、抑制骨量丢失。Stevart[12]发现WBVT增加了受试者胸部、骨盆和小腿血流量,分别提高了20%、26%和30%,该研究认为WBVT改变了受试者腿部血液动力学,产生高压力,增加了外周淋巴和静脉引流量,引起骨血流灌注增加,进而改变了BMD。

一系列研究证实了高频WBVT对老年人BMD有积极影响,Russo[13]对29名老年女性进行24周的WBVT(频率28 Hz,振幅2 mm)显示虽然对股骨近端(大转子)和腰椎BMD有显著影响,但对股骨颈BMD无显著变化。同时,巴洪冰[1]也持相同的观点,认为24周的WBVT(频率20~35 Hz、振幅3 mm)显著提高了老年女性Ward’s三角区和大转子BMD,而对股骨颈BMD无显著影响。也有学者持不同的观点,Ruan[5]认为24周WBVT(频率30 Hz, 振幅5 mm)显著增加了老年女性股骨近端BMD。本研究与Russo[13]和巴洪冰[1]的结论一致,造成结果的差异,推测可能与采取的振动频率和振幅不同有关,提示论证不同的振动频率和振幅对BMD影响将是后续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针对老年群体进行WBVT停练后BMD的变化尚无文献报道。但在运动停练后对人体BMD的影响已有讨论,一项对55~70岁女性进行快走、慢跑和爬楼梯锻炼(36周,每周3次)并分析在停练42周后BMD变化的研究,显示实验组骨矿物质含量出现显著下降(停练42周与36周比较),且只比0周时多1.1%,作者认为持续运动有利于骨量的维持[14]。鉴于此,我们推测停止WBTV,增加的骨密度可能会再度丢失,本研究在WBVT停练8周后对受试者进行了跟踪分析,结果显示对大转子BMD提高仍能维持,但Ward’s三角区BMD出现下降,提示不间断的持续WBTV对BMD的维持有积极作用。但本研究存在局限性,因受实验条件限制未能更加细化停练时间,如每隔4周来探讨停练对BMD的影响,未能比较与其他抗阻训练对BMD影响的差异,将是后续讨论的方向。

综上所述,24周高频WBTV提高了老年女性股骨近端BMD,对股骨颈BMD无显著变化。建议在老年社区增加全身振动训练仪,对有运动障碍或不习惯运动的人群提高BMD预防骨质疏松症有积极的意义。另外,本研究初步证实了WBTV停练8周后,对大转子BMD的维持仍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三角区振幅股骨颈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3枚空心加压螺钉在股骨颈截面的位置分布
治疗Pauwels Ⅱ型股骨颈骨折,股骨颈系统(FNS)比Hansson钉稳定性更好、固定更可靠
地震时是躲是逃?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危险三角区究竟有多危险
身上有四个“危险三角区”肿瘤
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
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
十大涨跌幅、换手、振幅、资金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