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涵
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中,《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斩获多项奥斯卡奖虽无可厚非,但反观其奥斯卡获奖历程,则不难发觉这一电影文本背后所蕴含的后殖民理论权力话语典型性与丰富的后殖民理论意涵。因此,通过对该文本进行细部分析,以进一步挖掘其深蕴的后殖民理论思想,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中原宗主国对殖民地的文化霸权。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东方学;文化霸权主义;文化身份
一、《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后殖民主义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2008年一经上映便吸引了诸多眼球,并在2008—2009年斩获了诸多大大小小电影节奖项,可谓名噪一时。电影成功的同时也使其导演丹尼·博伊尔又一次荣登西方主流电影界的名譽殿堂,作为一个英国人,执导一部以印度异域文化为主体的“草根奋斗史”,其在话语权上仿佛要比他人或他国的导演更具发言权。而这一占据主导性的话语权使这部电影除了歌舞元素外,皆刻上了“西方”的烙印,无处不彰显着其鲜明的“后殖民”色彩。因此,《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寓意着一种以印度传统文化为外衣,叙写贫民窟草根奋斗为内涵,来取悦西方媒体与精英阶层,以此博得主流的认可。但其实质上是西方借助现代化,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赞许与认同,如果没有前宗主国直接的历史“破坏”,现今的印度不可能获得民族的觉醒、解放与独立。故而,在这部影片中不难看出导演对印度社会现状再现的同时,表现出的对西方主要国家的歌功颂德。
此外,这部由英国导演执导的电影作品在其本质上仍反映了印度对前宗主国的依附心理,并且这一依附心理在全球化语境下已由单纯具体的殖民依附,转化为复杂多元的文化依附。因此,在面对全球,主要是以西方为主的电影市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成功正是对殖民主体的文化依附后所获得的成功。由此可以看出,在文化霸权主义的压制摧残下,受殖者力图改写被西方他者化了的自我,清除文化殖民时无意识的依附。在全球化语境的今天,印度社会发展的各层面无一不依附西方,只在程度与形式上略有区别而已。
综观之,这样一部带有浓厚“后殖民”色彩的励志电影的国际性成功,正是符合后殖民话语中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依附心理的。对印度自身文化的现代化建构的成果仍需在得到西方的认同与赞许后,才能获得现代化进程中所需的民族独立与民族自豪感,甚至文化自信。事实上,在高雅的审美趣味背后隐藏着更为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与支配欲望,“高雅文化所散布的殖民思想常常具有更强的渗透力,”①因此,《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之获奖带有浓厚的西方高雅文化对原殖民地的支配欲望,表现出全球化语境中新的殖民思想——文化殖民主义与文化霸权主义。
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后殖民元素分析
影片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西方的视角,宣扬了西方所谓的民主与人权。通过与制造主人公贾马尔诸多磨难的狠心的印度人形象的对比,在影片中塑造了给予贾马尔保护与帮助的西方形象,比如,在影片中当贾马尔被出租车司机殴打时,参观泰姬陵的美国游客在适时保护贾马尔时说“well,here is a bit of the real America,son”后拿出美钞给了司机。在美国游客眼中美国的民主是可以用美钞购买,甚至可作保障,而在印度则充满了暴力抢劫等犯罪行为。真实的印度社会现状在美国游客与印度司机“善恶”的对比中可见一斑,但正是因为美国游客代表了整个西方“善人”形象,才使得西方社会将目光大量投入在这个贫穷落后又充满暴力犯罪毫无人权可言的印度社会中,同时借助本片向西方传达出一个全是“恶人、罪犯”的东方国家形象,一个只有在西方善意解救下才会免遭苦难的东方民族形象。这便是后殖民时代中,西方对“无声的他者”的文化发言权的阉割与剥夺,将同样出现在西方本土的社会阴暗面在东方社会中扩大化、夸张化,成为西方批判东方人权与民主问题的参照物,并且大肆宣扬与完善西方的民主人权。
印度司机的沉默与无力辩驳正是印度在西方面前的形象缩影,他在霸权的强势中已丧失回应能力,因此他的消极与退避,成就了西方在东方人面前的目击者与审判者形象,而东方在面对西方的文化霸权时,因政治军事的弱势而被西方剥夺话语权,并自觉不自觉的产生文化依附心理,力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获得如西方社会的巨大成功与跻身政治经济大国后西方国家的认同。在文化霸权控制下成为“失语者”的印度,在除却自身具有的东方神秘主义元素外,它所展现的只是后殖民时代中因宗教问题导致的印巴分治问题,因战争失去父母而成为乞讨集团生财工具的流浪儿问题,黑帮与犯罪,疾病与贫穷,仇杀暴力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通过对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后殖民性分析,未尝不可对全球化语境中的多元文化与文化霸权间的关系提出新的理解与启示。
注释:
①《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二版.下),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版,第614页
参考文献:
[1]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二版.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2版.
[2]杨乃桥,乐黛云.比较文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版.
[3]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2版.
[4]王宁.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剖析[D].北京大学学报,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