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钢琴课》片名的汉译策略及其文化意蕴

2017-08-04 07:13杨培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1期
关键词:文化意蕴钢琴课翻译策略

杨培

摘要:简·堪皮恩(Jane Campion,1954— )执导的电影《钢琴课》(The Piano,1993)在两岸三地一共有五種不同的译名。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五种译名,研究两岸三地在《钢琴课》片名上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从而探讨翻译景观下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钢琴课》;电影片名;两岸三地;翻译策略;文化意蕴

《钢琴课》①是新西兰籍女导演简·堪皮恩1993年的电影作品,一经出品便在国际上引起了争议,引入中国后五种迥异的片名译制更是得到了关注,细细品味,不难发现其中所隐藏的文化意蕴。

一、电影《钢琴课》片名翻译概观

《钢琴课》将堪皮恩推向了高峰,她由此成为了20世纪末最具知名度的女导演之一。影片引入中国后译名的多样性则令人唏嘘,两岸三地的五种译名为《钢琴课》改头换面,创造性地对原片名进行了再次阐释。

(一)电影《钢琴课》及其片名

《钢琴课》是一部关于女性与爱的电影,英格兰哑女艾达(Ada)带领女儿远嫁新西兰岛,但她并不爱自己的丈夫,与邻居贝恩斯(Baines)之间产生了恋情。

深思熟虑之后,堪皮恩决定以“钢琴”来为影片命名。影片以钢琴作为载体,使琴音成为片中男女主角互通感情的媒介,从而将两种身份和性格都迥异的人生结合在了一起。

影片让有违宗教与社会伦理的爱情以大团圆方式结尾,这或许是受到好莱坞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的影响,但终究为观众呈现了另一种主题与价值观。堪皮恩在访谈中也谈到选择钢琴作为承载需求的客体,是为了赋予故事以特殊性。

(二)《钢琴课》片名汉译概况

《钢琴课》引进中国后,衍生出五种译名。The Piano直译为钢琴,然而两岸三地似乎并不满意,由此得出了另外的译法。

大陆译为《钢琴课》,香港译为《钢琴别恋》和《奇情孽恋》,区别于前二者,台湾则给出了《钢琴师和她的情人》与《钢琴师的情人》两种译法。

不同的翻译不仅带来了字面上的差异,也对影片的宣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电影一样,影片片名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不仅具备动态的形式,还具备静态形式,出现在电影片头,宣传海报及音像制品的封面上。因此,一个好的译名,于一部电影来说,可谓画龙点睛。

二、两岸三地的翻译策略

《钢琴课》在片名翻译上表现出多样性,是两岸三地采用不同翻译策略的结果,总的来说,呈现出忠实于钢琴元素,各具千秋的创造性翻译的特征。

(一)忠实于钢琴元素

两岸三地对《钢琴课》片名的翻译表现了对原名中所包含的基本元素的忠实,除了香港翻译的《奇情孽恋》以外,其它几种译名均带有钢琴元素。

一架来自文明社会的钢琴,与大海以及新西兰的原始森林擦出了异样火花。作为影片极力渲染的意象,钢琴与与女主角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遗落在新西兰海岸线上钢琴就像是从文明社会遗失在小岛上的女主角,钢琴被搬到了贝恩斯的家中,艾达的心也落在了贝恩斯身上。琴键与断指,沉琴与跳海,新生与新琴一一对应。

紧扣钢琴元素,可谓是根据影片所传达的内容与价值观所作出的正确抉择。作为非文字性电影语言,钢琴不仅是造型道具,更是影片主题的外化客体。中国译制方在片名中保留了钢琴元素,是忠实于影片主题的策略。

(二)各具千秋的创造性翻译

当然,影片片名的翻译不止于对“钢琴”的保留,各地还以不同的翻译策略对片名进行了再创造。大陆与香港采用了增译法,大陆译名在“钢琴”元素后增加了一个“课”字,香港译名在“钢琴”后追加“别恋”二字。

香港的另一译名《奇情孽恋》则采用换译法,直接抛弃原片名另起炉灶,不再具有 “钢琴”元素。而是抓住了“情”“恋”二字,并在这两个中心词上概之以“奇”“孽”。

较之于大陆与香港,台湾译名《钢琴师和她的情人》以及《钢琴师的情人》则采取了改译法,将片名的重心转移到影片的两个人物身上。

(三)功能的强化与意义的缺失

作为第七艺术,大多数电影兼具信息、美感及祈使功能。《钢琴课》的五种译名使得电影片名的功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化。

首先,强化了信息功能。影片原名只给人以一个客观物体作为概括,大陆译名以“课”增补了影片内容,女主艾达与情人贝恩斯是由钢琴课联系起来的。港台译名则让观众知道了这是一部爱情片,同时台湾译名向观众透露了爱情片的主人公。

其次,美感功能也在片名翻译中得到了强化。大陆与香港的译名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在造型上,简洁的片名设定为银幕及海报设计带来了方便,给人以视觉享受。同时,香港译名以其对称和谐,抑扬顿挫给人以听觉上的便利。于此,台湾的译名则稍显冗长,在美感设计上有些缺失。

此外,译后的片名更具有吸引力,使得电影片名的祈使功能得到了强化。《钢琴课》没有轻松的主题,基调沉闷,还带着浓厚的性别意识,没有坚持到最后的观众,大概都无法领略到导演的良苦用心。相较于原片名,译名更加符合观众的期待。毕竟,很少有观众会拒绝一部爱情片。

《钢琴课》的五种译名是两岸三地对原片名的创造性翻译,然而超过了一定限度,电影片名将会遭受意义上的缺失。

大陆译名《钢琴课》中规中矩,含义隐晦,使影片的意义遭受了压缩,将影片的信息概括为“钢琴课”似乎有些缺失。

香港译名《奇情孽恋》有些艳俗,只强调爱情主题,使原片名中的“钢琴”元素遭受了遮蔽。不仅如此,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译名以“奇”和“孽”为“情”和“恋”定调,似乎过分夸大了爱情的性质。“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罕见的”,“出人意料的”。②纵观带“奇”字的电影译名,《风中奇缘》《双姝奇恋》《奇鞋妙旅》《奇幻森林》,相对于这些电影主角的经历来说,《钢琴课》似乎不足为“奇”。“孽”是一个贬义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邪恶”,“祸害”。③以此来形容艾达与贝恩斯的恋情虽道出了事实,但却与导演的女性主义基调相悖。

另外,台湾译名《钢琴师和她的情人》以及《钢琴师的情人》将片名的翻译重心由客观的物转移到了影片主要人物上。“钢琴师”是一个偏职业性的名词,1998年上映的电影The Legend of 1900,被譯为《海上钢琴师》,2002年上映的电影The Pianist则被译为《钢琴师》,影片中的主角或以钢琴为职业,或在钢琴上具有惊人的天赋。而艾达虽然通过钢琴发声,但会弹琴似乎是欧洲中上层女性的一种普遍才艺,影片也没有将重心放在艾达的音乐天赋上。因此,将之称之为“钢琴师”似乎有些夸大了。《钢琴师的情人》则更加偏颇地将重心放在了贝恩斯的身上,似乎要为观众呈现一位人物的传奇人生。

相对来说,香港的另一译名《钢琴别恋》则恰到好处,虽然“别恋”二字有过早揭秘的嫌疑,但综合考虑之下,这种揭秘也无可厚非。不仅向观众传达了影片讯息,略带文艺的译名也不失为吸引观众眼球,博得高票房的妙方。

三、翻译策略下的文化意蕴

电影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商品,隐藏着文化交流和碰撞。《钢琴课》与其他外国影片一样,在引进我国时也被相对中国化了,其多样的翻译反映了我国区域化的多元经济文化面貌。

(一)中外文化的互动

《钢琴课》在中国的几种译名大体上都短小精悍,利于记忆。从字数上来说,外国片名为了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翻译上应简洁有力。《钢琴课》在大陆和香港的译名都在三字或四字,继承了中国影片名称的传统审美。

其次,《钢琴课》译名多明白晓畅,生动形象,引人联想,这与中国影片片名的用词特点一致。译名都在原片名的基础上增添讯息,让观众明白这不只有关钢琴,还关于爱情。

此外,译后的片名似乎更具有中国传统美学所强调的意境美。香港片名翻译《钢琴别恋》在钢琴之后增添“别恋”二字达到了意与境同,心与物共,不仅补足了文化空缺,还饱含诗意之美,沁人心脾。

(二)和而不同的区域文化

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使得中国译制方在《钢琴课》片名翻译上并没有统一,片名译制的多样还隐喻了我国文化和而不同的区域化特征。

首先,表现了文化性质的不同面貌。受传统的翻译理论和标准的影响,加之电影审查严格,大陆译名《钢琴课》较为保守谨慎。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下的港台在文化上则呈现出另一面貌,将之译为《钢琴别恋》、《奇情孽恋》等,虽然翻译程度上有过度夸大的嫌疑,但却更加灵活开放。

其次,蕴藏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考虑到电影的教育作用,大陆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更加严格。港台更加注重电影的商业价值,常常运用 “恋”“情”等具有煽动性和刺激性的词语来充实原片名。此外,台湾译名《钢琴师和她的情人》以及《钢琴师的情人》在译法上似乎有着系列套用博取票房的嫌疑,与1988年上映的《罗丹的情人》(Camille Claudel)如出一辙。1997年的《王尔德》(Wilde)也被译为《王尔德的情人》以及《王尔德和他的情人》,2008年还上映了《达利和他的情人》(Little Ashes),似乎已经构成了“情人”系列。

总的来说,《钢琴课》的片名翻译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它在传入中国时被“中国化”了,多样译名则表现了我国的文化区域化特征,由此形成了外片入中国,两岸三地各不同的现状。

注释:

①原名The Piano,但由于中国大陆译为《钢琴课》,为了方便交流,所以文中以《钢琴课》作为中文译名来写作。

②汉语大字典编纂处:《现代汉语词典》,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518页。

③汉语大字典编纂处:《现代汉语词典》,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480页。

参考文献:

[1]杜志峰,李瑶.基础影视翻译与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朴哲浩.影视翻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胡榕.<钢琴课>创作者访谈录[J].世界电影,1996(6).

[4]刘华,刘瑞娜.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对比研究[J].同行,2016(8).

[5]全春阳.论欧美影片译名的意境美[J].沈阳大学学报,2005(1).

猜你喜欢
文化意蕴钢琴课翻译策略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新媒体在钢琴课的教学研究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壁画艺术及其文化意蕴
地方高师钢琴专业课考试侧记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言外之意话“红”色
钢琴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探讨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1期

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
牵丝戏
我喜欢
杨柳依依
爱上《牛虻》
再赏南方风与月
走进母亲的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