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的认知方式

2017-08-04 07:13欧阳丽敏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1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

欧阳丽敏

摘要:语言是人类思维的载体,与人类认知密不可分。随着语言的演变发展,人们定义词义的方式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词义是具有认知和心理基础的。词义在语言认知的过程中被逐渐确定下来。本文就词义的认知方式加以分析和研究,试图展现一个完整、全面的认知模式,以便人们更准确地掌握词的意义。

关键词:体验哲学;认知语境;关联理论;范畴化

语言有助于人类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经验归入一定的范畴。因此,对于词义的理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词是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过程中产生的,并在此过程中按照不同的方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语言范畴,语言范畴便会通过词的形式被展现出来。词是对一定范畴的概括,从认知意义上说,词就是概念。词义认知就是对事物概念化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词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到句子,大到语篇,所有的语言现象中都会有词的出现。而词的分析和研究,从认知科学的角度,主要是指词的意义的研究。在词义的认知过程中,认知语言学家接受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承认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在人脑中的反映,即物质决定意识。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过程中,将外部世界的所有物质归纳成为各种各样的概念,并通过直接感知或语言存入认知结构,但人们是如何揭示词的意义本身的呢?词的意义的认知,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而确定的,并经过长期的演变、沉淀,最终在现实中被人们应用。

一、体验性在词义认知中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家Lakoff第一次提出了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phy)这一全新理论。体验哲学承认外部现实决定认知,在认识外部世界的过程中要遵循客观规律,但又强调不能忽视主观意识在认知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反作用,因为认识活动是由人的身体体验形成的。概念意义并不是人对外部现实直接、简单的表象化呈现,也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我们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身体体验和感知形成的。Lakoff&Johson;(1999:497)指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时间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概念是通过体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概念,范畴及语义就是在人们的体验和行为过程中实现的。

词义通过人的感知形成,而人的感知取决于生理结构,所以认知结构和感知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认知和概念作为中间过程把语言和现实连接起来。Langacker (2002:203)强调指出,“感知与概念之间具有对应相似的关系,而且两者之间普遍存在着这种平行对应的关系(extensive parallelism)。”我们用身体部位和感觉运动系统来感知世界万物,了解他们之间的各种联系。所以,词义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即便是相同的生理结构,一样的外部环境,也会存在不同的概念和词义。在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中,体验是认知的决定性环节,也是主体发挥能动性作用的过程。人们在词义的认知过程中,可从相同方面来认识事物和环境,但也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认知它们所具有的各种特点和本质,并对其进行概念化。

汉语词汇中“校长”一词,体现了我们在认识该事物的过程中强调了“使用场所”,即空间和环境这些特征,指在学校里边年长的人。而在英语中对其又有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一种是强调事物之间的关系—headmaster,指有技能的人的负责人;另一种是强调其功能—principal(词根prin意为“主要的”),基于体验的推理。在词的概念化过程中,相同的事物会因为不同的认知方式而产生不一样的认知结果。所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就有了不一样的词义定义方式和结果。基于体验哲学,在词义的认知过程中,主观因素是不可忽略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会有不同的意义。

二、范畴化在词义认知中的作用

语言中的“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指人们对世界进行概括归类,并赋予其语言符号的过程。分类的心理过程通常被称为范畴化,而范畴化的产物就是“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ization)。人类认知事物是从范畴化开始的,然后形成范畴,最终获得概念。概念以范畴为基础,而范畴化是形成范畴和概念的过程,也是词义认知的重要方式。

(一)范畴化的认知基础

人们在理解词义时已经把大量的有关特定范畴的知识整合并存储在大脑中。在词汇的定义和使用过程中,只要遇到相似的场景,人们就会尽力将大脑中的存储整体提取,用相似的经验来认识新事物。所以,在通用性词典中,一个词通常会列出若干意义:原义、修辞义、常义和非常义等。例如:

Mary:Do you know Jack?

Bob:We are friends.

从表面上看Bob并没有回答Mary所提出的问题,但他用friend一词作为答语,就将我們存储在大脑中的有关“朋友”范畴的关联成分整体激活。通常情况下,我们不需要将范畴内部的关联成分全部表达出来,没有表达出来的部分,已成为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或者说是背景知识。因为我们在“朋友”范畴内部激活了“了解”、“熟悉”和“关系好”等关联成分,所以Bob说“我们是朋友”就等于告诉Mary“我认识杰克。”在激活内容的协助下,词义认知的推理过程变得以顺利、容易地进行。因为“范畴的内部成分及若干个子成分之间的因果、主次等结构关系是建立在人以往经验、自然顺序和逻辑之上形成的固定的认知单元,人已对此进行了抽象,作为有层次的内部结构关系和组合方式存储在人的记忆中。”所以类似的场景一出现,相关的内部成分便自动激活,听话者就会轻而易举地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述的内容。

(二)范畴化的延伸—语义关联模式

范畴提供了语义关联模式:“从相互联系的字词网络来考察词的意义。一个词的意义是由它所能引起的其他反应词(联想词)的范围来决定的。”词义的认知过程发生在与其相关联的其他词的范围中。如果两个词具有的相同联想词越多,它们的词义就越相近;也就是说两个词所具有的相同联想词的多少,决定了它们在意义上的相近程度。例如:当我们在提到“手擀面”时,“食物”、“面条”、“面粉”、“拉面”等反应词就会一起出现在我们的头脑中,它们与“手擀面”密切相关,在确定其词义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两个词有相同反应词的分布,它们就有相同的意义,如“over”与“above”两个词的意义所包括的认知域基本相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两个词是同义的。

(三)范畴化的不足及发展前景

范畴概念强调词义认知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主观性的判断在概念化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词到底能联想出哪些反应词,激活什么样的概念,如果这一问题不能被解决,那么词义概念化的准确性就会受到质疑。除此之外,不同的人对同一个词的联想也是变化多样的。由于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的差别,不同的人往往会对同一个词引出较大差异的关联。因此,传统的语义特征分析方法对于词义的认知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主要特征进行简单明了的描写,从语言内部的横组合和纵聚合关系上来刻画语言形式的意义,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如果能将认知语义学的方法与传统的语义特征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就会对词义的认知更加深入、全面、准确。

三、语境在词义认知中的作用

语境(context)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语境指的是字、词、句等前后可帮助理解其意义的上下文”,也可以说是“语言性语境”;“广义语境则包括语言交际的场合、条件、说话者、说话对象、说话内容以及说话时间和地点等等”,即“非语言性语境。”我们把词义的认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词的意义的可能性和范围才会缩小,词义的确定才更加容易。

(一)传统语境的发展和应用

语境协助词义的认知,并对词义的确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们的语言交际过程中,词义和语境之间彼此联系,又彼此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语境一经显现,词义的范围就会缩小,词义的辨认就变得更加准确。一个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词义,但语境却给人们提供了确定词义的依据。在传统语境中,确定语境与词义定位的方法有多种,如:参照法(reference)、替换法(substitution)、置入法(input),也可以借助上下义关系(hyponymy)、同义关系(synonymy)等给词义定位。

(二)认知语境的操作方式

虽然语境对词义定位具有重要作用,但语境究竟为何物,语境要素到底包括些什么,却是一件难以说清的事。传统语境学难以适应动态的语言交际且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后来,Sperber和Wilson(1986)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为最终突破这一难题找到了方法。该理论探索的“认知语境”(cognitive context)指的是“用于话语解释中的一系列前提(premises)”。认知语境也被称为“语境假设”(context assumption),是话语双方共享的背景知识,它不仅包括上下文和说话时的交际环境,还包括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各种假定、推理、信念、记忆等。在认知语境的概念中,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在语言交际中,听话者通过心理认知的过程,形成一系列假设,从而揭示说话者的语义内容。词义的确定不但与客观环境等非语言语境有关,也受到话语本身等语言语境的影响。比如说,当“飞机”与“经理”、“会议”等场景一同出现时,人们就会确定它是作为交通工具的概念;而当“飞机”与“儿童”、“游戏”一同显现时,人们就会把他定义为一种玩具。不仅如此,人们有可能还会设想到“接机”、“欢送”甚至“空难”等场景概念,或在记忆中闪现出“塑料”、“笑声”或“事故”等抽象拟设场景来帮助理解词义。

认知语境为词义认知提供了新的方式。人们在理解词义时会激活人脑中相应的认知前提,并由此形成这些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认知表征。这些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就不仅仅是硬梆梆的词的释义,而是一连串的相关图画。所以,语境丰富了词义认知的范围,使词义变得更加宽泛。

四、原型理论在词义认知中的作用

原型是对一类事物的所有个体的综合概括,反映一类客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一个人必须掌握一个词的原型,才能说得上掌握它的意思。”(桂詩春。1995:155)人在感知和理解客体时,以原型为蓝本对所感知的对象进行比较和归类。原型理论对词义认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在确定原型概念的同时,不但对单一词汇理解的更加透彻,而且对相连一类事物的各个成员客体都会加以深刻、全面的抽象概括。

(一)中心成员及其外延性

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以“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为基础,被解释为:其中有一个或几个中心成员,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员,作为认知参照,其它非中心成员则是根据中心成员向外扩展而形成的。例如:有人问你是否喜欢动物时,你头脑中就会想象狗、猫一类的动物,而不易想到企鹅、老鹰之类的动物。原型论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模型,使我们能够明确区分词的基本意义和非基本意义。一方面,我们已基本含义为中心,通过确定其语义来定义一类事物。另一方面,通过基本含义的延伸,边缘词的含义也可以得到本质的定义。Lehrer(1990)指出“词不是主要使用在它们的原型意义上,而是单一词的意义被经常扩展来解释边缘事物、事件、过程和情景;他认为这样的策略对于用有限的词汇来满足无限的表达需要是极为有用的。”从这方面来说,原型论铺垫了研究和调查词义现象的道路,如多义、隐喻、转喻这些词义现象都强调了词汇意义的灵活性和动态性。

(二)原型理论的缺陷

原型理论中以中心成员为基础而向外延伸理解边缘词意义的理论有利于掌握词义,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在一个复杂的范围中人们往往很难确认中心成员。例如:“in”在“Please come in!”中具有动态含义;而在“The apple is in the box.”中却具有静态含义。此类抽象概念的原型是很难确定的。因此,我们缺乏足够的证据来定义此类词的中心成员的中心意义,基本意义和原始意义。进而在整个范围内的成员的词义的确定也显得不够充分、全面。总而言之,原型理论为我们认识外部世界提供了简单的认知模型,在词义认知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词义是具有认知和心理基础的。词的意义的理解和确定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问题,更是一个语用与认知的问题。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研究越来越引起语言学者的关注。它与传统词义学的研究方式不同,“它强调人类的认知范畴、心理构建、社会环境,着重从体验角度深入探讨人类的思维、语言与身体经验、外部世界诸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人类的认知在词义理解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认知方式的了解,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词义。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认知语用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4]赵燕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Lakoff,G.&Johnson;,M.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与旅游翻译的关联
隐喻认知的双维理论整合研究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Pragmatic Analysis of the British TV Series Sherlock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汉英隐喻翻译
基于关联理论的高中英语读前活动优化设计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1期

北方文学·上旬的其它文章
牵丝戏
我喜欢
杨柳依依
爱上《牛虻》
再赏南方风与月
走进母亲的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