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瑛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国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增多,因而对口译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作为口译中最具挑战性和难度的一个分支,同声传译受到了各国人士的广泛关注。实质上来说,同传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分为理解和输出。理解作为同传的第一步,其作用和重要性可见一斑。本文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同传过程中影响理解的因素。
关键词:同传;理解;影响因素
一、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简称同传。简而言之,即在会议上译员将发言人的讲话以不中断的方式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迄今为止,许多学者或从业者都基于过程或特征给同传下过定义,如Seleskovitch(1978)认为同传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以几乎同步的速度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 Chernov(1994)则把同传定义为”一种以意向为导向、复杂的双语口头交流活动,需要在时间限制下按照外部控制的节奏处理信息”;仲伟合认为同传指的是译者用译入语把源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以与源语发言人几乎相同的速度,用口头形式准确表达出来的一种口译方式(仲伟合、詹成,2009)。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同传即是把源语信息同步转换成译入语的口头翻译实践,作为口译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类,同传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同步性。在讲者传达源源不断的源语的过程中,译者几乎同时将其转化为译入语。二,即时性。同传常被看为一次性的任务,译员在同传过程中不能重复或修改译文。三,心理承受度。同传要求高和难度大,让译员要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在整个同传过程中,译员要不停地分析、重组并积极理解源语的意思,在输出译语前,对源语的理解便至关重要。
二、同传过程中影响理解的因素
法国学者Danica Seleskovitch也把口译总结为三步:1.听取源语且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来获得理解;2.了解源语的主要意思;3.用目的语转化源语主要意思,并能够让听者理解。并且另一位法国的翻译家直接把翻译简化理解与表达。因此,无论口译分为几个步骤,理解作为口译的第一步,其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在探讨影响理解因素的方面,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比如说,黄向荣根据Massaro关于理解过程的假想模式,将影响理解的知识分为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宋蓓茹、陈梅,2006)。此外,现场环境、抗压能力等外在因素也常被认为是影响理解的因素。在此,主要讨论以下三个领域。
(一)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由Baddeley and Hitch (1974)提出,是一种暂时储存及管理复杂的认知性任务所需信息的系统。有时也被称为短时记忆(STM)。译员是在工作记忆阶段将源语信息转化为目的语,并理解意思。
同传工作涉及的领域各种各样,在口译过程中译员也可以获得很多知识,然而这些知识译员不是可以自如使用,甚至有时候其自身都不记得某些已知单词的意思。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记忆的保持具有变化性,Daniel Gile(1995)提出一个语言的不可适用性的概念,表示学过的语言会随着时间消逝。根据认知心理学,每个人的经历、想法都会储备到长期记忆里,因此译员在同传任务之前的“积极记忆”会变为长期记忆里的“消极记忆”,也就是译员的背景知识。但是,工作记忆能激活这些消极记忆,并提取译员所需的信息帮助理解。与此同时,工作记忆的容量也是有限的,一般只能记5-9个组快(组快为记忆的容量单位),组快越多,工作记忆的效率越高,因此进而能提高译员的理解能力。(卢信朝,2011:112).
(二)背景知识
Daniel Gile (1995:80)曾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口译理解公式:C=KL+EKL+A。其中C代表理解(comprehension);KL代表语言知识(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即掌握某种语言,能够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EKL(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为非语言知识,即背景知识;A (deliberate analysis)为分析,“=”并非完全等同,而是指上述三项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非算数加法,而是相互作用的介入。
根据以上公式,可以清晰地看到,语言知识、非语言知识和分析环环相扣、相互补充,每一个环节对于口译的理解来说都必不可少。语言知识,是作为译员最基本的技能,而背景知识则是译员需要在人生中不断积累的。正如。钟述孔教授说:“译员应对一切都有所了解,拥有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其强调了译员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三)心理因素
在同传过程中,各种外在因素都会给译员带来心理上的压力。由于同传具有“即时性”的特点,译员的节奏要紧跟讲者的语速,在特定时间内将源语转化为目的语。在交替传译中,译者还能借助笔记帮助记忆和理解源语,但是同传过程中,译员必须依靠记忆,需要“一心多用”。另外,如果译员不能处理好心理压力,注意力就会分散。注意力是所有认知活动的起点,同时也会影响对源语信息的理解。
三、结语
同传作为口译中最具挑战性的一个分支,其标准是准确传达源语的信息。传达源语信息的前提就是要准备理解源语的意思。因此本文通过从工作记忆、背景知识和心理因素三方面来分析同传理解的过程,希望可以帮助译员更好的训练自身,进一步提高同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Braddeley,A.D.& Hitch,G.J.Working Memory[A].G.H.Bower (ed.).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Vol.8[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4:47-89.
[3]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89.
[4]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39.
[5]范守义.口译、笔译教学理论研究——介绍丹尼尔嘉尔著《口译与笔译译员培训的基本概念和模式》[J].中国翻译,1998(2):48.
[6]宋蓓茹,陈梅花.口译中的理解[J].当代经理人,2006(4):140-141.
[7]仲偉合,詹成.《同声传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8]何惠娟.论口译过程中影响理解的因素[J].赤峰学院学报,2010(1):110-111.
[9]卢信朝.英汉口译技能教程:听辨[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