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玉洁?张贺飞?张真瑞?赵雄燕
摘要:影视作品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多重交际目的,因而给影视剧翻译带来巨大挑战。如何通过准确、传神的翻译使译制片观众获得与影片原产国观众同样的文化体验和观影感受,成为影视剧翻译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文化补偿概念入手,结合华语影视剧特点,以片名、字幕翻译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化补偿策略在华语影视剧英译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关键词:文化补偿;片名翻译;字幕翻译
影视作品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和精神文明的凝萃,因而在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优秀华语影视剧作品被译成多国语言,登上了国外的银幕,向外国观众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然而,外国观众并非华语影视剧创作者们在初创时的目标观众,因此外国观众在欣赏华语影视剧时面临的问题不仅来自语言维度,更多来自于迥异的风俗文化带来的理解障碍。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对华语影视剧的翻译绝不仅限于表层的语言内容的对等,更应注重深层文化内容的对等。
一、文化补偿
文化补偿即采取适当的补偿方法,填补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缺失所造成的理解空白。文化补偿更多的是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和解释。王大来在《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中引入图示结构来解释文化缺省。他指出,“知识在人的记忆中是以一个个块状的方式储存起来的。而在同一文化背景中成长的成员会受到该语言文化背景中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以及宗教信仰和习俗的影响,形成他们固定的认识结构和价值观念[1]。”因此,对于拥有相同背景知识的交际双方来说,交流就变得简单和高效。即交际一方提及某种文化图示结构,交际另一方就会根据语篇中相关信号的提示自觉填充文化缺省所留下的空位,激活记忆中的相关图示。
在类似于翻译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中,生活在不同的语言、社会以及文化环境中的源文本作者以及译文读者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对于原文读者来说是显而易见、通俗易懂的文化概念或文化意象,可能会对译文读者构成理解上的障碍,形成文化缺省成分。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源文本的内容进行阐释和归纳。文化补偿其实就是一个在译文读者心中建构属于其自己的文化理解图式结构的过程。作为译者,应当采取合适的方法,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为译文读者留下通过欣赏原作空白和隐含意义从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之间的关系,以最接近于原著的艺术效果的方式,消除读者的意义真空,尽可能多的传达原有的文化信息[2]。
二、华语影视剧外译现状
在翻译领域中,影视翻译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文学翻译。钱绍昌教授早在2000年就指出:“译制片受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受众(读者)的数量[3]。”一方面指出了对影视翻译的重视程度不高,另一方面也暗含中国潜在的巨大的电影市场。但较为严峻的事实是长期以来,我国影视剧进出口比例严重失调,进口译制片数量远超过华语影视剧出口量。如何帮助中国电影更好走出去,实现中国电影国际化道路是当前影视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不仅如此,我国的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还未真正意识到影视翻译的多面性,重要性,影视翻译的复杂性也被极大地低估。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专业的研究人员少,研究能力和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相关的经验和理论著作的支持,另一方面影视翻译领域缺乏规范管理,没有专业化的行业规范导致影视翻译质量欠佳。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大批优秀的华语影视剧无法走出国门与更多的海外观众见面,在“文化走出去”的大环境下,只有拓宽和加深华语影视剧翻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帮助华语影视剧走向世界。
三、华语影视剧翻译中的文化补偿策略
(一)片名的翻译补偿策略
笔者认为,一部影片是否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首先在于它的片名是否出彩。麻争旗说过:“好的译名能吸引观众眼球,提高票房收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译者需要结合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对影片的内容及精神进行再创造。译名既要与原编剧达到心灵上的契合,又要符合外国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习惯。[5]”由此可见,好的片名在电影推广过程中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一些经典华语影片为例,归纳了一些片名英译的文化补偿策略:
①增译
增译是在理解源文本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文化或背景信息,以最简洁准确的方式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增添的部分往往是为了帮助观众理解影片内容。以2004年热映电影《功夫》为例,该片讲述了一个本性善良的小混混在经历一系列阴差阳错后终于改邪归正、找回自我的故事,译者将其译为“Kung Fu Hustle”,hustle一词作名词时意为“不正当的行业”,用于此处映射出影片主人公为加入剧中黑社会组织的一系列不光彩的经历,是对影片内容的提炼。还有改编自刘震云小说《温故1942》的电影《一九四二》,该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国民政府腐败不堪,数千万百姓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为背景,记述了贫苦苍生的血泪历程。该片片名如果简单直译为一串数字,则无法将1942这一年份对于中国观众的特殊历史意义传达给外国观众,故译者将其处理为“Untitled Remembering 1942 Project”,暗示观众:这一年,是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是每一个中国人难忘的一年。
②重译或改译
为了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常常需要根据剧情或其主要内容重新定名。如电影《花样年华》英译为“In the Mood for Love”,外国观众就能够很容易地理解这部电影主题是爱情;而《无间道》译为“I want to Be You”,正是由于该片讲述的是两个身份混乱的男人分别为警方和黑社会的卧底,一场激烈的角斗后决心寻回自己的故事;影片《非诚勿扰》也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片子,讲述了主人公经过多次相亲寻找自己人生另一半的故事。如果我们生硬地将其直译为No Sincerity, No Annoying或Blind Dating则太过浮浅,也缺乏情调,而“If You Are the One”却是一种很巧妙的解决方法——the one特指“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该译文既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慣,又充满浪漫色彩。endprint
片名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观众对影片的直接感受,因而对票房影响相当。翻译时需注意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根据影片内容给出既能传情达意又能吸引观众的影片译名。
(二)字幕翻译的补偿策略
与纯文本翻译不同,字幕翻译受到影视语言特点及放映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首先,荧屏空间有限,译文必然受到字数的限制。同时,不可能在同一画面加注;其次,对字幕的翻译需要避免过于书面化的表达。因此在字幕翻译的文化补偿中就要考虑更多因素,采取多种补偿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下是字幕翻译中常见的文化補偿策略。
①简单压缩+替代
电影《英雄》中有:“七国连年混战,百姓受苦,”译为“the people have suffered years of warfare,”此处“七国”指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若直译,则为“seven powers in the warring state period”,显然会使整个句子过于冗长,可能观众尚浏览结束画面已经切换。因此采用简单压缩,省略“七国”,强调“百姓深受战争之苦”,并不影响原意的传达。
②归化+替代
归化是用蕴含目标文化意向的表达方式取代蕴含源语文化意向的方式。电影《谁说我不在乎》中有:“那两天我怎么看我妈都想个地主婆,整个就一白毛女里的黄世仁他妈,”译为“to me mum looked like a mean old fishwife ,she reminds me of the evil man's mother in the film”。该字幕中出现了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向——“地主婆”和“黄世仁他妈”,这两个词汇其实是一个概念,均指旧社会时期剥削百姓、另人深恶痛绝的恶妇形象。如直译为landowners wife,则无法表现出原文所包含的贬义成分;而英语中的fishwife意为“粗野、惹人憎恶的妇人”,可以被视作是英语语言中的对应文化意向,从而巧妙地替代了原文中的“地主婆”以及“黄世仁他妈”。
③释译/阐译
这是指在理解原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的解释。如在电影《天下无贼》中,“我不想让我们的孩子替我们背黑锅”对应的英译是“But I do not want our body to pay for our sins”。“背黑锅”其实是指自己做了错事却让别人来替自己承担后果,所以就可据此处理为“...want our baby to pay for our sins”,而不能直译为“carry the black pan on the back”。通过这样一个转化过程,使外国观众得以顺畅理解。
字幕汉译英是一个复杂繁琐的过程,译者既需要熟练驾驭两种语言,又要对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四、结语
翻译的本质是用目的语的语言去再现一种异族文化背景中语言的意义和内涵。当今中国电影市场正蓬勃发展,大量优质的国外大片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观众的文化视野。与之相比,中国电影走出国门的道路却坎坷艰难。我们应加强对影视翻译的重视程度,成立相关的翻译机构或组织,为该领域研究学者,影视译制人员相互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优秀的翻译补偿方法从而进一步的归纳总结,形成符合我们自己发展需要的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从而更好地为华语影视剧走出国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2]王大来.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M].中共编辑出版社,2014:7-10:27-28.
[3][4][5] 杜志锋,李瑶,陈刚.基础影视翻译与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6,13,148.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