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韵文作用分析

2017-08-04 17:30朱绯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故事情节西游记人物形象

朱绯

摘要:《西游记》中白话与韵文相间是文本的一大特点。《西游记》中韵文对于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有交代作用,反映出元明时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状况。韵文也对故事情节有串联作用,是在小说大叙事背景下的小叙事构成,其中韵文出现的方式多以“正是”、“但见”、“有诗为证”形式引出。《西游记》韵文对于人物的刻画从外貌、自述、心理人物性格等不同侧面中得以体现,从而展现师徒四人不同的人物性格。

关键词:《西游记》韵文作用;环境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

在《西游记》中,诗词韵文融合数量十分庞大。本文对景物类、人物类、情节类三类678篇韵文进行整理分类。这些韵文在《西游记》的羼入能够发挥其在小说中不同的作用,对于交代环境背景、串联故事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有独特的效果。

一、环境背景交代

《西游记》中88首韵文对于故事背景有交代作用。其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游历过程中师徒所处的季节、气候、地点以及周边景物等;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背景,包括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等。

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时间季节的变化。《西游记》全书中没有具体的时间交代,但作者运用巧妙的形式,将时间季节的更替与诗歌联系起来,每每出现季节的变换,常常附上诗歌一首:

岭梅将破玉,池水渐成冰。红叶俱飘落,青松色更新。淡云飞欲雪,枯草伏山平。满目寒光迥,阴阴诱骨泠。

冉冉绿阴密,风轻燕引雏。新荷翻沼面,修竹漸扶苏。芳草连天碧,山花遍地铺。溪边蒲插剑,榴火壮行图。

上文摘自原文七十八回到八十四回,师徒四人经历了一个冬到春的过程时间的变换融入韵文中使得情节过渡自然,时间推移巧妙,让读者对于故事发生的历史年代及时间跨度有了清晰的认识。

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社会环境中人物事件、情节发展均对“西游”的社会背景、地域风俗、时代风俗等状况有所反映,交代了师徒四人的在游历中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关系。如:

灭法国:十字街灯光灿烂,九重殿香蔼钟鸣。七点皎星照碧汉,八方客旅卸行踪。六军营,隐隐的画角才吹;五鼓楼,点点的铜壶初滴。……

天竺国下郡玉华县:锦城铁瓮万年坚,临水依山色色鲜。百货通湖船入市,千家沽酒店垂帘。楼台处处人烟广,巷陌朝朝客贾喧。……

灭法国有“十字街”、“九重殿”、“军营”、“鼓楼”完备的城市结构;玉华县有便捷的交通货运……诗词韵文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

《西游记》中还有的环境韵文描能够写起暗示下文内容的作用。如:

……看那八面崖巍,四围险峻。古怪乔松盘翠盖,枯摧老树挂藤萝。泉水飞流,寒气透人毛发冷;巅峰屹崒,清风射眼梦魂惊。时听大虫哮吼,每闻山鸟时鸣。麂鹿成群穿荆棘,往来跳跃;獐兔结党寻野食,前后奔跑。……

“危崖”、“枯树”、“寒泉”和“飞禽”、“走兽”等荒芜恐怖的意象为读者营造了一种凄清寒冷的气氛。这样的环境渲染为下文妖怪谋害国王,霸占国土,行凶作恶奠定了基调。

总之,《西游记》对于环境背景描写的韵文,既有助于当代研究者整理出《西游记》故事情节展开的时间节点,也有助于帮助阅读者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和社会发展状况。有的韵文描写起暗示下文内容的作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融入小说设置的情景。

二、故事情节串联

清晰的叙事脉络能将内容庞杂的故事情节贯穿成有机的整体。《西游记》中的诗歌体系中的叙事脉络十分独特,将其白话部分和韵文部分单独串联比较中可以发现,白话部分和韵文部分能够单独的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师徒遇到的每一难大致可以构成“(篇首诗)—时间/季节—自然风光—妖怪出场环境描写—妖怪外貌描写—打斗场面描写—妖怪藏身处描写—妖怪原型描写/神仙外貌描写—(总结诗)”循环。这个循环不仅是小说中面对每一个妖怪的故事结构的组成,也是韵文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小说大叙事背景下韵文的小叙事构成。

以红孩儿一难为例:(见表1)

从红孩儿这一难的韵文结构中不难发现,《西游记》韵文有其本身的逻辑链,这条单独的逻辑链对小说文本的大叙事逻辑构成了一种呼应和补充。

小说大叙事背景下韵文的小叙事构成中,除了篇首诗、篇尾诗概括故事主题、阐述某种人生观或道德观、概括全文、点明主题和体现作者态度外,常常以“正是”、“但见”、“有诗为证”形式引出。

“正是”在文中出现了50处,明显出现“但是”的共有142处,描绘的内容从人的外表、举止、职业、本领,自然景物到城乡生活等。“但见”有时以“真个是”、“生得”、“端的是”等代替,有时则省去。“正是(那)”、“但见”引出的诗词多是描绘性,“但见”后的诗词一般是对某种情境或形态的程式化类比,说书人熟练地运用模式化的言语来表达具体情境。如形容女子美貌“妖娆倾国色,窈窕动人心。花钿显现多娇态,绣带飘飖迥绝尘。”但这样的描写只能给人模糊的概念,没有具体的性格特点。

中国的古典诗词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艺术性,小说作者常选取一首或一组诗词来点明或细化小说情节,这样既言简意赅又具有文学价值。小说中,在某一难的出现或完结常用“有诗为证”对情节的进行概括、总结或细化。其中明显出现“有诗为证,诗曰”作为韵文出现提示句的有55处,这些诗歌往往都是作为前文的细化、补充或总结:

行者走上前,一件件的取起看了,果然是些好物。有诗为证,诗曰:雕鞍彩晃柬银星,宝凳光飞金线明。衬屉几层绒苫迭,牵疆三股紫丝绳……

上述即是对“好物”的补充说明,“有诗为证”通常在一个或一回故事的结尾处出现,有议论、描述、兼有总结上文、预示下文的功能,增强小说的叙事真实感和艺术特色。

三、人物形象塑造

人物形象包括外貌、心理两方面,以此塑造人物性格。小说要刻画典型性格就务须注重对人物外貌、心理的揭示。而中国古典小说中人物的韵文就是其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历程的重要载体。《西游记》韵文描写人物部分主要以外貌、自述、心理三类为主,共189篇,人物性格的不同也在韵文中得以体现。endprint

《西游记》中35首关于自述韵文的使用,简洁明了地展现了人物内心且更有韵味,留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人物的心理特点可以从带有自述性的韵文中管窥。

唐僧是如来佛的弟子金蝉子的转世,他拥有佛性,一心向佛,不受权、钱、色而诱惑,这些都是一个凡人的高尚品质。但是,与他的三个徒弟拥有的神力不同,唐僧只是一个凡人:胆小、软弱、无能,不信任徒弟,这些弱点又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唐僧的凡性。

如(唐僧给陛下写信)滴泪道:“……当年奉旨离东土,指望灵山见世尊。不料途中遭厄难,何期半路有灾迍。僧病沉疴难进步,佛门深远接天门。……”

“滴泪”、“难进步”、“空劳碌”,这些词语体现出唐僧在西天取经路上所展露的软弱和无能,颠覆了在小说第一回中塑造的纯洁而高大的圣人形象。不仅如此,唐僧有时还十分自私。在孙悟打死抢劫的匪徒时,唐僧不顾师徒之情道:“你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这种自私的祷词引起孙空的反感:“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

关于唐僧的自述韵文大都是以思念长安、盼望早日取得真经的愿望,而悟空表达了对取经事业的坚守和敢闯敢拼的精神。

如:(对镇海禅林寺众僧)行者道:我也曾花果山伏虎降龙,我也曾上天堂大闹天宫。饥时把老君的丹,略略咬了两三颗;渴时把玉帝的酒,轻轻呼了六七钟。……”

一连串“也曾”、“略略”、“轻轻”,在道出他本领的同时,又展现了他敢于天斗的性格和大无畏的精神。与孙悟空自述诗同样的结构还有《西游记》第十九回猪八戒(未降服)与孙悟空首次对阵时的用七言律诗进行自我介绍;第二十二回沙和尚跟猪八戒对阵时用两首七言律诗进行自我介绍。这些都表现出了不同人物的心理特点:如唐僧的善良、懦弱、膽小;悟空的勇猛、急躁;八戒的憨厚、懒惰;沙僧的老实和愚钝。从外貌和自述的韵文中,一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就更加的完整生动。

综上所述,《西游记》韵文中对于人物外貌和心理两方面的描写有利于描绘出生动立体的如唐僧、孙悟空这样的人物,他们的优缺点丰富了人物不同侧面,集“神”性与“凡”性一体,既贴近真实又带有幻想,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西游记》的韵文从从环境背景交代、故事情节串联、人物性格刻画三方面进行论述,通过《西游记》中诗词进行数据统计积累丰富的研究素材,进而进行诗词分类、特征总结,对于目前《西游记》韵文在韵类、主旨、羼入原因等研究方便进行韵文作用的补充,对韵文在小说中作用进行总结。

参考文献:

[1]吴承恩.西游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07.

[2]金业焱.论《西游记》的环境描写[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04:81-87.

[3]李万钧.诗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的功能[J].文史哲,1996(3):91.endprint

猜你喜欢
故事情节西游记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浅议小学语文课的儿童色彩
新疆电影《真爱》对当代人价值观的影响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
让人物形象定格在经典细节上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故事情节的应用